谭德兴
- 作品数:68 被引量:150H指数:7
- 供职机构:贵州大学人文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贵州省省长基金贵州省优秀科技教育人才省长资金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文学历史地理文化科学语言文字更多>>
- 论周代铜器铭文中的文学批评思想被引量:3
- 2009年
- 周代的铜器铭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重要形式,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与相同文化背景下的传世文献《诗经》、《国语》、《左传》、《尚书》等相比较,可以发现,周代铜器铭文与周代传世文献在文学批评的范畴和思想理论等方面均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 谭德兴
- 关键词:周代铜器铭文散文审美文学批评
- 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萌芽问题研究述略
- 2009年
- 20世纪,关于中国文学批评萌芽问题的研究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对中国文学批评之萌芽都存在不同的认识。主要有《易经》说、《诗经》说、春秋战国说、两汉说等。产生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判断标准的不同、意识形态以及研究方法之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文学批评萌芽分歧
- 从道光《平远州志》看晚清贵州艺文志的儒学色彩——兼论史学与儒学之互动被引量:4
- 2015年
- 道光《平远州志》采录的诗文,篇篇关涉风化政教,儒家思想十分浓郁。其中的儒学内涵主要包括要求遵守祖宗制度与天子礼法;发挥臣子守土之责;阳明心学良知;风雅批判精神;儒家风教思想与礼教以及对孔子的尊崇等。道光《平远州志》是在乾隆《平远州志》基础上增删而成,通过对比二者《艺文志》,可以发现道光《平远州志》采录诗文标准的儒学化倾向是十分自觉而强烈的,充分体现了儒学发展对方志编纂之影响。其成因,当在于近代动乱频仍、国力衰微,清王朝试图通过加强儒学束缚以维系其统治,风潮所至波及西南贵州史学领域。
- 谭德兴
- 关键词:艺文志儒学史学
- 论春秋时期的《诗》乐活动及其文学批评意蕴
- 2024年
- 春秋时期的《诗》乐活动频繁,类型丰富。当时的人们往往会对这些《诗》乐活动进行评论。其中涉及的《诗》乐批评方法多样,有以礼仪论《诗》乐,以政教论《诗》乐,以言志论赋诗等。在形式和内容上确立了礼仪规范、风格和谐、政治兴盛、道德圣明等明确的《诗》乐批评标准,展示了春秋时期诗、乐、礼、舞合一的《诗》乐特征,体现了春秋《诗》乐的体系弘大,制度完善,运作机制成熟。也在一定程度上显露出《诗》乐失所,礼崩乐坏的发展趋势。春秋时期的《诗》乐继承和发展了西周以来的诗言志、和乐、德文化等诗乐批评思想,揭示了声音之道与政通,诗乐与社会发展密切互动的文学批评思想,为《诗》学正变理论之发展、《诗》学艺术手法之分析打下了重要基础,对春秋以降的《诗》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春秋礼仪诗言志文学批评
- 从《诗经》与铜器铭文看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被引量:2
- 2008年
- 从传世文献《诗经》与出土的铜器铭文可以发现,中国文学批评思想实际滥觞于西周初期的周王室。在西周初期的文化及文学实践活动中,周王室形成了自己的文学批评理论与范畴,并对周初之后的先秦文学批评思想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 谭德兴
- 关键词:西周诗经铜器铭文文学批评萌芽
- 《诗经》与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被引量:1
- 2005年
- 20世纪,在文学批评的视野下,《诗经》被视为中国文学批评思想的萌芽。但这个看似简单的“萌芽”本身却包含着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本文探讨了中国文学批评思想之“萌芽”的发展层次与基本内涵。并以《诗经》为线索,进一步探讨周代文学批评思想的发展历程。
- 谭德兴
- 关键词:诗经周代文学批评萌芽
- 论宋代楚辞观的新发展被引量:9
- 2004年
- 宋代楚辞研究呈双线并进的发展新趋势。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在文学研究上进一步深入,逐步涉及到对楚辞的艺术手法、楚辞的文体特征以及楚辞的审美标准等诸多内容的探讨;另一方面,宋代楚辞学又呈现出强烈的理学化发展特征,对楚辞比兴手法的内涵、楚辞批评以及编选的审美标准等注入了浓郁的理学价值规范。文学与理学思想在宋代楚辞研究中有机融合在一起,形成了宋代楚辞批评的新风格。这种楚辞批评新风格是宋代文学观与理学思潮的巨大发展,也是时代政治需求的产物。
- 谭德兴
- 关键词:楚辞文学理学
- 试论共工神话传说的历史和文化内涵
- 2011年
- 在共工神话传说中,共工的形象呈现复杂性。其既治水,又闹水;既为古帝王,又为古臣子。在中国历史神话的发展中,共工形象被彻底异化,其在治水等方面的历史功绩被逐渐抹煞。随诸夏古史系统,特别是五帝系统的建立,共工逐渐成为"四凶"之一,成为了诸夏古史系统中的反面教材。
- 谭德兴
- 关键词:共工治水神话
- 《齐诗》“四始五际”与汉代政治被引量:4
- 2000年
- 谭德兴
- 关键词:四家诗汉代学者
- 全文增补中
- 晚清时期贵州的儒学教育及影响被引量:1
- 2015年
- 晚清时期,贵州的儒学教育十分繁荣。首先,教育形式多样,分为官学教育与非官学教育,而官学教育包括府学、州学、厅学、县学等;非官学教育包括书院、私塾、义学、社学等。其次,教育内容丰富,包括对儒学典籍的学习和举行祭祀与礼仪活动等。再次,教育成效显著,培养了大量人才,为贵州文化的发展繁荣打下了坚实基础。
- 谭德兴
- 关键词:晚清儒学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