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明君
- 作品数:6 被引量:41H指数:5
-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更多>>
-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基金甘肃省科技计划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石油与天然气工程天文地球更多>>
- 柴达木盆地昆北断阶带上盘原油成因与成藏特征被引量:12
- 2012年
- 昆北断阶带上盘渐新统下部(E31)、古新统-始新统(E1+2)和基岩勘探均获得重大突破,发现亿吨级整装油田。该区沥青与原油并存,分布复杂,不同井区原油富集程度不同,中间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通过原油、沥青与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对比,明确指出昆北原油和沥青成因不同,原油为扎哈泉凹陷渐新统上部(E32)源岩成熟阶段产物,沥青来自渐新统下部(E31)源岩,属于低演化阶段并遭破坏稠化的产物。通过原油性质、储层显微荧光、储层包裹体分析,结合源岩和构造演化特征,确定昆北地区存在2期成藏,成藏时间分别在中新世(N1)早期和上新世(N2)晚期以后,目前储层中的油主要是第2期原油。第1期油主要沿基岩和上覆沉积岩层之间不整合面侧向运移成藏,因切6和切12井区古构造位置较高,成藏规模较大,受破坏形成的沥青规模也较大;第2期油先沿昆北断裂运移到上盘,然后沿不整合面侧向运移、后再沿主要次级断裂运移到目前圈闭中成藏,主要次级断裂对油的运移成藏起重要控制作用。远离切16井东断层、E1+2储层与切163井区不连通是导致目前切4井区勘探效果较差的主要原因。
- 陈世加路俊刚马达德汪立群赵明君薛建勤张纪智刘超威张静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生物标志化合物成藏期次
-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中新统成岩作用及沉积环境
-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鄂博梁Ⅲ号构造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上干柴沟组碎屑岩中碎屑颗粒间主要以点—线接触关系为主,长粒矿物被定...
- 孙国强吕婧文赵明君朱军吴剑锋陈章群史基安
- 关键词:碳氧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中新统
- 文献传递
- 柴达木盆地北缘下、中侏罗统古地理及盆地类型研究被引量:5
- 2008年
- 柴达木盆地北缘侏罗系后期改造强烈,地层赋存复杂,从地面露头、钻井、地震等资料入手,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综合作图法,对下、中侏罗统岩相古地理进行了定量研究.认为早中、侏罗世时期该区主要发育湖泊相,以滨浅湖-半深湖相为主;现今下、中侏罗统的分布范围并不代表其原始沉积盆地的边界,原始沉积盆地的北边界在南祁连山边界大断裂附近;北缘早、中侏罗世时期为伸展断陷盆地.
- 薛建勤金振奎齐聪伟赵明君杜培志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侏罗统盆地类型
- 柴达木盆地鄂博梁Ⅲ号中新统成岩作用及沉积环境被引量:10
- 2015年
- 综合运用岩石学、矿物学和元素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构造带鄂博梁Ⅲ号构造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碎屑岩的成岩作用、形成环境和物质来源等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上干柴沟组碎屑岩中碎屑颗粒间主要以点—线接触关系为主,长粒矿物被定向排列,经历过较强的压实作用。其中黏土矿物含量较高,平均达到了35.03%,主要以伊利石,绿泥石及伊—蒙混层为主。碳酸盐胶结物类型主要以方解石为主,仅含有少量白云石。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含量测定表明,碳同位素(δ13C)分布在-6.8‰^-4.0‰之间,平均为-5.0‰;氧同位素(δ18O)分布于-11.1‰^-5.4‰,平均为-8.7‰;根据碳氧同位素含量推算古盐度Z值分布于108.34~114.89,平均值为112.77;碳酸盐沉淀温度分布在43.36℃~77.84℃,平均值为62.30℃。结合对主量元素、微量元素及有机碳含量等地球化学元素的综合分析,认为鄂博梁Ⅲ号构造带中新统上干柴沟组目前所处的成岩阶段主要为早成岩阶段B期至中成岩阶段A期,在形成早期主要以干、冷的淡水—微咸水环境为主,晚期则以要对暖、湿的淡水环境为主。
- 孙国强吕婧文赵明君朱军吴剑锋陈章群史基安
- 关键词:碳氧同位素碳酸盐胶结物中新统
- 昆特依凹陷中生界、新生界发育特征及构造演化分析被引量:9
- 2011年
- 昆特依凹陷位于柴达木盆地北缘断块带西段,紧邻冷湖和鄂博梁—葫芦山构造带,是柴达木盆地西北部重要的油气勘探潜力区域。通过对昆特依凹陷内部中生代、新生代地层分布特征的分析,结合地震资料地质解释,认为在中生代末造山后的陆内调整时期,昆特依凹陷内分割性断块发育,形成压陷型分隔性断块坳陷;新生代喜马拉雅构造运动对柴达木盆地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压扭性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伴随阿尔金走滑断裂的活动,昆特依凹陷受其影响和制约,发育形成压陷型沉降坳陷。昆特依凹陷内的潜伏背斜构造在新生代早期开始发育,第四纪最终定型。
- 孙国强赵明君郭建明王旭红郑建京苏龙
- 关键词:柴达木盆地
- 阿尔金南斜坡东段鼻状构造带构造演化特征及找气方向被引量:6
- 2013年
- 2011年,中国石油青海油田公司在东坪构造上钻探东坪1井,于古新统—始新统路乐河组砂砾岩中钻获工业气流,证实柴达木盆地阿尔金斜坡东段鼻状构造带存在油气资源。为寻找下一步的油气勘探重点区块,利用最新处理的地震资料及钻井数据,剖析了该区的地质结构,将鼻状构造带自造山带向盆地中央方向划分为4个部分(依次为山前高位断阶带,中部斜坡区,低位扭动隆起区和深部凹陷区),这4个部分彼此分开,却又相互关联。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及构造应力场变化情况,将鼻状构造带自新生代以来的构造演化分为以下3期:①喜马拉雅早期(K—N1末),由于构造反转及右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Ⅰ期北西向断裂,控制了深凹陷与古隆起的展布;②喜马拉雅中期(N21—N23),阿尔金断裂转为左行压扭走滑运动,形成Ⅱ期北东向断裂,发育低位扭动隆起;③喜马拉雅晚期(N23末—Q),阿尔金断裂发生强烈逆冲推覆,形成Ⅲ期平行于山前的叠瓦逆冲断层,并产生高位断阶及中部斜坡。最后,通过对生储盖组合和成藏条件的分析,指出该区高位断阶带和低位扭动隆起区为下一步油气勘探的有利区带。
- 马新民赵明君石亚军赵健马峰乐幸福魏志福
- 关键词:勘探方向古近纪-新近纪生储盖组合阿尔金造山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