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赵艳红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3
供职机构:河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教育厅自然科学基金河南省科技攻关计划河南省动物学省级重点学科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5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4篇生物学
  • 2篇环境科学与工...
  • 1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细胞
  • 2篇单细胞
  • 2篇单细胞凝胶
  • 2篇单细胞凝胶电...
  • 2篇电泳
  • 2篇凝胶
  • 2篇凝胶电泳
  • 2篇蝌蚪
  • 2篇黑斑蛙
  • 2篇DNA损伤
  • 2篇DNA损伤效...
  • 1篇大细胞
  • 1篇血管
  • 1篇血管内皮
  • 1篇血管内皮生长...
  • 1篇血细胞
  • 1篇再生过程
  • 1篇实质细胞
  • 1篇鼠肝
  • 1篇重铬酸钾

机构

  • 5篇河南师范大学

作者

  • 5篇赵艳红
  • 3篇李卫国
  • 3篇王坤英
  • 2篇赵良真
  • 2篇张文学
  • 2篇赵俊伟
  • 1篇李宁宁
  • 1篇袁红旭
  • 1篇周大磊
  • 1篇敢小双
  • 1篇刘文玲
  • 1篇郭鹏超

传媒

  • 3篇河南师范大学...
  • 1篇解剖学报
  • 1篇生理科学进展

年份

  • 1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 1篇2005
5 条 记 录,以下是 1-5
排序方式:
重金属铬对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及血细胞DNA损伤效应被引量:4
2007年
运用单细胞凝胶电泳技术研究了不同浓度重铬酸钾(K2Cr2O7)溶液(2.5,12.5,62.5μmol.L-1)对黑斑蛙(Rara nigromaculata)外周血细胞DNA的链断裂损伤效应,并观察了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胚胎和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12.5和62.5μmol.L-1的重铬酸钾具有明显的DNA链断裂损伤诱导效应,染毒15 d的DNA损伤率分别为85%和98%.在测试浓度范围内,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胚胎发育的影响不明显;低浓度<(12.5μmol.L-1)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不明显,高浓度(62.5μmol.L-1)重铬酸钾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则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王坤英李卫国赵艳红赵俊伟
关键词:重铬酸钾黑斑蛙DNA损伤单细胞凝胶电泳
噻嗪酮对黑斑蛙胚胎发育和蝌蚪生长的影响及血细胞DNA损伤效应被引量:5
2007年
运用体视学方法和单细胞凝胶电泳(single cell gel electrophoresis,SCGE)技术,分析了不同浓度噻嗪酮溶液对黑斑蛙胚胎发育和蝌蚪生长的影响以及对黑斑蛙(Rana nigromaculata)外周血细胞DNA的损伤效应.结果表明,500 mg.L-1和2 000 mg.L-1的扑虱灵(25%噻嗪酮可湿性粉剂)溶液对黑斑蛙蝌蚪的生长发育具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并能诱导黑斑蛙外周血细胞DNA出现链断裂损伤.
王坤英赵俊伟李宁宁郭鹏超袁红旭周大磊赵艳红李卫国
关键词:噻嗪酮黑斑蛙外周血细胞单细胞凝胶电泳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大鼠肝再生过程中的表达变化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通过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大鼠肝再生过程中表达量的变化,探讨VEGF在肝再生中的作用。方法30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切除2/3肝,分别于术后不同时段取肝组织或原位灌注分离肝实质细胞。用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 blotting技术检测肝组织和肝实质细胞中VEGF的表达变化。结果正常肝组织的VEGF阳性细胞很少;肝切除(PH)后24h阳性细胞数显著增加(P〈0.01),主要分布于门管区周围;PH72h时阳性细胞数达到高峰,几乎遍及整个肝小叶;从PH120h起VEGF阳性细胞数逐渐减少至正常。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表明,肝实质细胞的VEGF表达量于PH0~12h较少,PH12h后增多,PH24—72h的表达量约为PH0~12h的2倍,PH72h后逐渐下降,至120h恢复正常;肝组织VEGF的表达量于PH0~12h较少,PH12h后逐渐增多,PH72h时出现高峰,约为PH0~12h的4倍;肝组织VEGF的表达量大于肝实质细胞的表达量。结论VEGF可能是参与肝脏组织结构重建的重要的生长因子:肝实质细胞是肝中VEGF的雷耍来源之一。
张文学赵良真赵艳红刘文玲徐存拴
关键词:肝再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肝实质细胞BLOTTING
蟾蜍消化道肥大细胞的观察被引量:16
2005年
采用3种不同的固定方法、2种甲苯胺蓝染色方法,对蟾蜍胃和小肠的肥大细胞(mast cells,MC)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蟾蜍胃和小肠中均有MC分布;MC呈长梭形、圆形、卵圆形、不规则形,主要存在于粘膜固有层或粘膜下层内,并且有围绕血管、腺泡分布的趋向;胃的固有层内MC少于粘膜下层,小肠固有层内MC多于粘膜下层;胃和小肠肌层中的MC都较少.3种固定方法中,用Carnoy液固定效果最好.在快速甲苯胺蓝染色法中,组织结构清晰可辨,MC易定位,呈紫红色;在常规甲苯胺蓝染色法中,MC不易定位,被染成蓝色.
张文学赵良真赵艳红敢小双
关键词:蟾蜍消化道小肠肥大细胞
DNA双链断裂修复与重症联合免疫缺陷被引量:1
2008年
DNA双链断裂(double-strand breaks,DSBs)是细胞DNA损伤的主要类型,它的修复通过同源重组(HR)和非同源末端连接(NHEJ)两种机制实现。NHEJ是人和哺乳动物细胞DSBs修复的重要通路,主要由DNA依赖性蛋白激酶(DNA-PK)、X射线修复交叉互补蛋白4(XRCC4)、DNA连接酶IV、Artemis、XLF/Cernunnos和其它DNA损伤修复辅助因子组成。本文重点介绍了NHEJ机制主要成分的特性及其功能,以及这些组分的基因发生突变或缺失所引起的DSBs修复缺陷与辐射敏感性重症联合免疫缺陷(radiosensitive severe combined immunodeficiencies,RS-SCIDs)。
王坤英赵艳红李卫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