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邓超

作品数:20 被引量:48H指数:5
供职机构:首都医科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16篇期刊文章
  • 2篇学位论文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肉瘤
  • 9篇骨肉瘤
  • 6篇细胞
  • 3篇肉瘤细胞
  • 3篇自噬
  • 3篇骨肉瘤细胞
  • 3篇TRAIL
  • 3篇IFN-Γ
  • 2篇凋亡
  • 2篇顺铂
  • 2篇椎间盘
  • 2篇细胞凋亡
  • 2篇联合阿霉素
  • 2篇化疗
  • 2篇骨折
  • 2篇干细胞
  • 2篇阿霉素
  • 1篇毒性
  • 1篇嗅鞘细胞
  • 1篇养血

机构

  • 12篇华中科技大学
  • 8篇首都医科大学
  • 2篇北京电力医院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枝江市人民医...

作者

  • 20篇邓超
  • 11篇邵增务
  • 8篇孙永青
  • 6篇熊蠡茗
  • 4篇刘之川
  • 4篇崔准
  • 4篇康建国
  • 4篇张志才
  • 3篇车彪
  • 3篇杨述华
  • 3篇丁凡
  • 3篇赵大中
  • 3篇任磊
  • 3篇范磊
  • 2篇徐会法
  • 2篇柳扬
  • 2篇张怀华
  • 2篇康建国
  • 1篇兰观华
  • 1篇叶建军

传媒

  • 5篇中国中医骨伤...
  • 3篇肿瘤防治研究
  • 2篇实用骨科杂志
  • 1篇中国老年学杂...
  • 1篇生物工程学报
  • 1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中国组织工程...
  • 1篇中国骨与关节...
  • 1篇中华骨与关节...
  • 1篇中国医师协会...

年份

  • 1篇2020
  • 1篇2017
  • 1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2篇2013
  • 1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 4篇2009
  • 2篇2006
2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生长分化因子5真核表达质粒转染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向软骨细胞分化被引量:1
2009年
背景:生长分化因子5是软骨与骨组织形成、发育的重要调解因子,在诱导软骨形成,促进骨、软骨、肌健韧带损伤修复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目的: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体外转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检测与软骨形成分化相关的细胞外基质及蛋白多糖的表达。设计、时间及地点:细胞学体外观察,于2008-03/12在武汉协和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雄性昆明种小鼠20只,由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生长分化因子5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为自备。方法:全骨髓贴壁法体外分离培养小鼠骨髓基质干细胞,取传至第3代细胞接种到6孔板,在细胞生长到90%融合时开始转染。设立3组:转染组采用LipofectamineTM2000进行脂质体介导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重组质粒瞬时转染;空质粒组转染空质粒pcDNA3.1(+);空白对照组只加入等量脂质体,其余步骤相同。主要观察指标:转染后72h通过RT-PCR及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与蛋白的表达鉴定转染是否成功,同法检测软骨基质Ⅱ型胶原的表达,转染后14d阿尔辛蓝染色检测蛋白聚糖的表达。结果:转染组有一大小为219bp的特异性扩增条带,骨髓基质干细胞胞浆内呈棕色阳性染色;而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均未发生生长分化因子5基因转录,无特异性扩增条带,且细胞胞浆未见明显染色。转染组可检测到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基因大小225bp,Ⅱ型胶原细胞胞浆中可见棕黄色染色;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均未检测到Ⅱ型胶原基因的表达,SP染色均无明显染色。阿尔辛蓝染色后转染组细胞呈蓝染,空质粒组、空白对照组均未见明显异染性着色。结论:pcDNA3.1(+)/生长分化因子5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能显著增加Ⅱ型胶原及蛋白聚糖的表达,促进骨髓基质干细胞向软骨细胞方向分化。
刘之川邵增务邓超丁凡郭兵张宇坤
关键词:生长分化因子5软骨分化质粒
养血温经通络中药泡洗防治草酸铂所致神经毒性的临床研究
目的:本临床课题以接受含草酸铂化疗方案的大肠癌、胃癌患者为研究对象,以养血温经通络中药泡洗为干预手段,以神经毒性发生率和分级水平、发生Ⅱ度以上神经毒性草酸铂累积剂量为研究指标,旨在探讨养血温经通络中药泡洗防治草酸铂化疗所...
邓超
关键词:中药泡洗草酸铂神经毒性
文献传递
高龄脆性髋部骨折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死亡因素分析被引量:8
2020年
背景:国内外针对老年髋部骨折术后死亡原因及其相关因素的研究很多,但针对卧床保守治疗的研究不多。目的:探讨高龄脆性髋部骨折保守治疗患者住院期间死亡原因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6月至2019年5月行保守治疗的≥75岁脆性髋部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男27例,女48例;年龄为75~100岁,平均(83.7±5.5)岁;股骨颈骨折37例,股骨转子间骨折38例。根据患者住院期间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54例、死亡组21例,分析两组的死亡相关因素,包括年龄、性别、体重指数、骨折部位、住院时间、内科合并症、伤前活动能力以及血液学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淋巴细胞计数、血红蛋白水平、血清白蛋白水平)。结果:住院期间,75例患者中21例死亡,死亡率为28.0%,其中16例死于呼吸系统疾病,4例死于心血管疾病,1例死于脑梗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死亡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年龄≥85岁和伤前活动能力。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85岁(P=0.047),伤前活动能力(P<0.01)是高龄脆性髋部骨折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高龄脆性髋部骨折患者年龄≥85岁、患者伤前活动能力差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此类患者行保守治疗住院期间死亡率高,主要死因是呼吸系统疾病。住院后应积极防治呼吸系统疾病,必要时无需严格卧床以减少卧床并发症的发生,延长患者生存时间,降低患者死亡率。
韩云毅孙永青康建国赵大中蒋育欣任磊邓超
关键词:髋部骨质疏松性骨折保守治疗
PLIF围手术期隐性失血相关影响因素初步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初步探讨分析腰椎后路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osterior lumbar interbody fusion,PLIF)围手术期患者一般情况与隐性失血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2012年8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接受PLIF手术且临床资料完整的42例病例,统计分析患者性别、年龄、BMI、ASA分级、手术节段、手术时间以及术中、术后失血情况,计算隐性失血量。通过单因素方差及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患者围手术期一般情况对于隐性失血的影响。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手术节段组与手术时间组内隐性出血量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多变量线性回归模型提示手术节段是影响隐性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单节段手术组隐性出血量明显少于双节段及多节段手术组(P<0.05),但三者隐性失血量占总失血量比例无明显差别。结论 PLIF手术时间延长可能会增加围手术期隐性失血量,手术节段是影响围手术期隐性出血的危险因素之一。
柳扬张怀华范磊崔准邓超孙永青
关键词:围手术期隐性失血
顺铂诱导骨肉瘤细胞自噬及其与凋亡关系的体外研究被引量:12
2011年
目的研究顺铂(DDP)诱导的骨肉瘤细胞自噬性活化,并探讨自噬与凋亡的关系。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和电镜观察DDP对骨肉瘤细胞自噬的影响;应用3-甲基腺嘌呤(3MA)下调自噬,采用MTT比色法,测定DDP对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MDC荧光染色和流式细胞术定量检测骨肉瘤细胞自噬的表达;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骨肉瘤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DDP给药后可见LC3-Ⅱ绿色荧光呈点状散在分布于细胞膜附近。电镜下观察到DDP给药后骨肉瘤细胞内自噬体的形成。DDP能诱导自噬和凋亡的发生。3MA能抑制自噬的发生,对凋亡无明显影响。与单独DDP作用相比,3MA提前给药细胞的凋亡率增加,其细胞增殖抑制率也增高;3MA迟后给药细胞的凋亡率略有下降,其细胞增殖抑制率也下降。结论 DDP能诱导MG63细胞发生自噬性活化。DDP作用早期,自噬能延缓凋亡的发生,发挥保护细胞的作用;在DDP作用后期,自噬则作为另一种死亡形式出现,和凋亡一起促进细胞死亡。
张志才邵增务熊蠡茗车彪邓超杨述华
关键词:骨肉瘤自噬顺铂
新鲜黄韧带厚度与CT、MRI影像测量比较研究与临床意义
目的:新鲜黄韧带标本的厚度与CT、MRI影像测量结果进行比较,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腰椎管减压术中留取完整黄韧带标本的共有18例患者34侧.所有患者术前1月内均进行了同一台MRI和CT检查.术中取出黄韧带标本进行厚度测...
崔准孙永青康建国邓超任磊
LC3Ⅱ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及自噬上调对其化疗敏感性的影响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探讨微管相关蛋白1轻链3II(LC3II)在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观察自噬上调对化疗药物顺铂敏感性的影响。方法:利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LC3II在28例骨肉瘤及19例正常骨组织中的表达;采用MTT比色法,应用雷帕霉素上调自噬,测定化疗药物DDP对骨肉瘤细胞的增殖抑制率。结果:骨肉瘤组织中LC3II阳性率为64.29%,正常骨组织中LC3II阳性率分别为94.73%,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TT比色法显示骨肉瘤细胞增殖抑制率与DDP的浓度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为0.989;Rapamycin+DDP组和DDP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C3II在骨肉瘤组织中的阳性表达低于正常骨组织,它的低表达与骨肉瘤的发生发展有关;Rapamycin+DDP组的细胞增殖抑制率明显低于DDP组,自噬的上调降低了骨肉瘤细胞对化疗药物DDP的敏感性。
张志才邵增务熊蠡茗车彪邓超
关键词:骨肉瘤自噬雷帕霉素
压力影响干细胞向兔椎间盘内迁移的初步研究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初步观察持续压力对兔椎间盘内干细胞迁移和分布的影响。方法:构建体内可控轴向压力致兔腰椎间盘退变模型,并将其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假手术组)、轻度压力组(19.6N)、中度压力组(39.2N)及重度压力组(78.4N),同时给予口服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喂养2周。在给予加压4周后行BrdU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和计数各组椎间盘外层纤维环、内层纤维环及干细胞巢区域的标记滞留细胞(LRCs)。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轻度压力组在纤维环外层、纤维环内层及干细胞巢区域LRCs阳性细胞数明显增加,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反,重度压力组在上述三个区域的LRCs阳性细胞数明显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压力能够影响椎间盘内不同区域的干细胞数量,其影响作用的不同与压力强度有关。
邓超蔡显义孙永青徐利国聂克杨述华邵增务熊蠡茗
关键词:椎间盘干细胞
p19^(ARF)和p16^(INK4a)在人骨肉瘤中表达的比较研究
2006年
目的比较p16INK4a和p19ARF两种抑癌基因在可切除的人骨肉瘤组织中的表达形式,探讨其在人骨肉瘤的发生、发展中的意义。方法人骨肉瘤切除石蜡标本37例,用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同时测定肿瘤组织的p16、p19蛋白的表达。结果p16INK4a表达率56.8%(21/37),p19ARF表达率40.5%(15/37);p16与p19表达无相关性;p16和p19与骨肉瘤的外科分期、病理分级、血管浸润和肺部转移均无显著相关。结论p16、p19的下调都很可能是骨肉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未发现这两种抑癌基因之间的表达有显著关系。
邓超邵增务
关键词:人骨肉瘤P16^INK4A
老年人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必要性被引量:5
2014年
目的探讨老年人后踝骨折内固定治疗的生物力学基础及必要性。方法 2003年9月至2012年1月治疗波及后踝的踝关节骨折45例。应用Lauge-Hansen和Danis-Weber分类法分类。术中应用踝外侧偏后和踝前方联合切口复位后踝,在维持良好复位下自前向后用4.0 mm钛质空心钉内固定骨折,然后复位固定外踝及内踝。疗效评定依据Baird-Jackson踝关节评分系统。结果平均随访22.7个月(10~64个月),所有病例骨折均获得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平均13.8 w(10~16 w),疗效评分:优19例,良18例,可6例,差2例,优良率达82.2%。结论老年人后踝骨折波及胫骨远端关节面10%以上,且移位程度≥2 mm,应给予解剖复位、内固定,这样符合生物力学要求,利于功能康复。
康建国孙永青柳杨邓超崔准范磊
关键词:后踝骨折骨折内固定生物力学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