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军
- 作品数:35 被引量:193H指数:7
- 供职机构: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渝中区科技计划项目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生物学更多>>
- 三苯氧胺对乳腺癌细胞凋亡和耐药性的影响被引量:21
- 2000年
- 目的 观察雌激素 (E2 )及三苯氧胺 (tamoxifen ,TAM)对乳腺癌MCF 7细胞凋亡调控基因 (bax、bcl 2 )及多药耐药基因 (mdr 1)的影响。方法 利用免疫组化法及原位杂交法检测MCF 7细胞在E2 和TAM作用后bax、bcl 2及mdr 1基因的变化。结果 E2 可以明显刺激bcl 2和mdr 1基因表达 ,而TAM则可使其降低。首次利用人工合成的bax寡聚脱氧核苷酸探针 ,对肿瘤细胞内baxmRNA进行原位杂交 ,显示baxmRNA可被E2 下调 ,但在TAM作用下明显升高。相关性分析显示 ,bcl 2和mdr 1基因之间在TAM作用后有相关性 (r=0 6 ,P <0 0 5 )。结论 TAM在乳癌内分泌治疗中不仅可调节肿瘤细胞凋亡 ,也可降低肿瘤细胞耐药性 ,抗凋亡基因bcl 2和多药耐药性之间有密切的功能联系 ,对其深入研究将有助于肿瘤内分泌治疗的进展。
- 郑军姚榛祥
- 关键词:细胞凋亡三苯氧胺药物耐受性乳腺癌
- 肝脏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被引量:1
- 2008年
- 罗晓勇王济明郑军罗放吴晓建
- 关键词:肝脏占位性病变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浅表淋巴结肿大上腹隐痛移动性浊音肿瘤性病变
- LETM1在肝癌中的表达及其对SMMC-772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被引量:7
- 2016年
- 目的探讨亮氨酸拉链EF-hand结构域跨膜蛋白1(leucine bnzipper/EF-hand-containing transmembrane protein1,LETM1)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通过RNAi技术靶向LETM1基因对肝癌细胞株SMMC-7721的增殖及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Western blot检测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肝胆外科2012年9月至2013年4月共60例肝癌组织及其癌旁肝组织中LETM1蛋白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人肝癌细胞株SMMC-7721和Hep G2及人正常肝细胞株LO2中的LETM1蛋白表达情况。将LETM1 siRNA经Lipofectamine 2000TM脂质体转染SMMC-7721(实验组为si-LETM1、对照组为si-NC),实时荧光定量PCR及Western blot分别检测LETM1转染后肝癌SMMC-7721细胞株中LETM1 mRNA及蛋白的表达。CKK-8及流式细胞术检测LETM1低表达对肝癌细胞增殖及细胞凋亡的影响。结果 1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LETM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73.33%(44/60),明显高于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28.33%(17/60,P<0.01);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LETM1蛋白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相对量(2.335±0.221)较癌旁组织(1.386±0.081)明显增高(P<0.01)。2LETM1蛋白表达与肝癌肿瘤直径及门静脉侵犯有关(P<0.05),而与肝癌患者性别、年龄、甲胎蛋白、HBs Ag、Edmondson分级及TNM分期无关(P>0.05)。3LETM1蛋白在SMMC-7721及Hep G2中的表达相对量[(分别为(1.447±0.149)、(1.190±0.113)]均明显高于LO2[(0.918±0.027),P<0.05]。4si-LETM1组与si-NC组和空白组比较,si-LETM1组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P<0.01),尤以72 h及96 h最为显著;si-LETM1早期细胞凋亡数(14.6±2.3)%与si-NC早期细胞的凋亡数(6.3±0.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结论 LETM1蛋白在肝癌组织的表达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基因沉默LETM1后的肝癌细胞其增殖能力明显减弱,凋亡能力明显增强。
- 周宝勇蒋宁廖锐郑军杜成友
- 关键词:肝细胞癌RNA干扰细胞增殖凋亡
- YB-1蛋白在肝癌细胞的表达部位及其意义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探讨YB-1蛋白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组织、2种肝癌细胞株、正常肝细胞株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癌患者临床参数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检测YB-1蛋白在58例HCC组织及相应例癌旁组织、20例正常肝组织中的表达;用Westernblot法检测上述HCC组织、癌旁组织、正常肝组织及肝癌细胞株QGY-7701、SMMC-7721、正常肝细胞株LO2中核移位YB-1蛋白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显示在HCC组织,YB-1蛋白主要表达于癌细胞胞浆,其阳性率(72.4%,42/58)明显高于癌旁(41.4%,24/58及正常肝组织(35.0%,7/2)(P〈0.05)。其中18例(31.0%,18/58)HCC组织伴有明显YB-1核阳性表达,且核表达与HCC病理分级、门静脉癌栓、肿瘤大小相关(P〈0.05)。Westernblot检测同样证实核移位的YB-1蛋白在肝癌组织(0.474±0.107)显著高于癌旁组织及正常肝组织(P〈0.05)。核移位的YB-1蛋白在2种肝癌细胞株中均高于正常肝细胞株(P〈0.05),其差异较组织更为明显。结论YB-1蛋白在HCC中高表达及核移位可能促进了肝癌的发生发展,有可能成为肝癌治疗的新靶点。
- 侯俊丞吴天清王跃郑军董浦江宋立文
- 关键词:肝细胞肝癌YB-1蛋白核移位
- Bcl-2家族蛋白及其在细胞凋亡中的作用被引量:23
- 2007年
- Bcl-2家族蛋白是目前已知的细胞凋亡中最重要的调控因子,在细胞凋亡通路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对其作用机制的研究将有助于对肿瘤,自身免疫性和神经变性等疾病的治疗。该文介绍Bcl-2家族中主要的几种蛋白在凋亡中的作用,以及对线粒体膜通透性的调控作用。
- 刘志郑军
- 关键词:凋亡线粒体BCL-2细胞
- 高强度聚焦超声在肝癌微创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6
- 2013年
- 肝癌是世界上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被认为是其治疗首选及最有效的手段。但由于发病初期多无特殊表现,早期诊断困难,所以临床上大多数肝癌患者就诊时已进入中、晚期,多数已丧失手术机会,
- 黄军伟郑军
- 关键词:高强聚焦肝肿瘤微创性
- 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手术探讨被引量:1
- 2013年
- 目的:探讨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手术的方法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2008年5月至2012年9月我科为103例有上腹部手术史患者行腹腔镜胆道手术的临床资料。结果:103例中96例成功在腹腔镜下完成手术,7例因黏连严重分离困难而中转开腹手术,术后均恢复良好,无并发症出现。结论:腹腔镜下胆道手术用于既往有上腹部手术史的患者是安全可行的。
- 黄军伟阎雄郑军周宝勇殷永芳张华
- 关键词:腹腔镜胆道手术上腹部手术
- 影响腹腔镜脾切除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疗效的多因素分析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 探讨腹腔镜脾切除(LS)治疗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疗效的影响因素.方法 对2007年1月至2012年9月78例行LS的ITP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术后疗效分为有效组和无效组,对9项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 在有效组(65例)与无效组(13例)患者中,术前1d中位血小板计数分别为47×109/L和21×109/L,平均手术时间分别为(166±46) min和(139±29) min.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2组患者间术前1d血小板计数(Z=-2.776,P =0.005)及手术时间(t=2.723,P=0.0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术前1d血小板计数是预测LS治疗ITP疗效的有效指标(OR=0.964,95% CI:0.932 ~0.997,P=0.031),而手术时间并非有效指标(P=0.051).结论 术前1d血小板计数是一项能有效预测LS治疗ITP疗效的指标.但各种影响因素能否真正起到预测LS治疗ITP疗效的作用,还需进一步通过大样本、多中心、前瞻性研究加以验证.
- 黄军伟阎雄郑军孔宪炳罗诗樵张洪宾唐晓琼王利
- 关键词:紫癜特发性脾切除术
- 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观察被引量:7
- 2005年
- 目的观察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的疗效和不良反应.方法对79例中晚期肝癌患者在肝动脉中灌注奥沙利铂、表阿霉素、5-氟脲嘧啶,每例完成2~3次后评价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79例中完全有效(CR)3例(3.8%),部分有效(PR)54例(68.4%),稳定(SD)16例(20.2%),进展(PD)6例(7.6%),总有效率(CR+PR)为72.2%(57/79).甲胎蛋白下降幅度为73.3%(33/45).主要不良反应为胃肠道反应及骨髓抑制.结论含奥沙利铂方案介入治疗中晚期肝癌具有较高的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低.
- 李坚王洪林陈翔王济明郑军闫雄
- 关键词:原发性肝癌奥沙利铂介入治疗
- 延长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后存活时间的实验研究
- 2000年
- 目的 研究如何延长大鼠异种心脏移植后的存活时间。方法 实验分为A、B、C、D四组。A组 :移植术前 12、8、4、0d及 10、6、2、0d分别将脾细胞 1× 10 8个 ,抗血清 0 .2ml静脉注入受体大鼠 ;B组 :在A组的基础上 ,加用中华眼镜蛇毒 (CCV) 0 .2mg·kg-1·d-1,术前 3d至术日腹腔注射。C组 :在B组的基础上 ,加用环孢素A(CsA) 10mg·kg-1·d-1、环磷酰胺 (Cy) 2 0mg·kg-1·d-1,术前 12d开始至术日腹腔注射。D组 :在C组的基础上 ,加用抗巨噬细胞和抗自然杀伤细胞单克隆抗体 2 5 0 μg·kg-1·d-1,术前 12d开始至术日腹腔注射。结果 A、B、C、D四组移植心脏分别存活 (0 .32± 0 .12 )h ,(2 5 .6± 9.6 )h、(48.6± 10 .4)h和 (72 .4± 2 1.7)h ;术日各组IgG均下降 ,尤以C、D组下降明显 ,与A、B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结论 术前静脉注射供体脾细胞及抗血清 ,尤其与CCV、CsA、Cy合用 ,能显著抑制IgG的产生 ,延长移植心脏的存活时间。
- 杜成友姚榛祥郑军董蒲江周洪伟
- 关键词:心脏移植抗体IGG异种移植存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