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太
- 作品数:4 被引量:13H指数:2
- 供职机构:山西省眼科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评价被引量:11
- 2019年
- 目的评价病理性近视脉络膜新生血管(MCNV)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前后的黄斑视功能。方法前瞻性、无对照、非随机研究。2017年4月至2018年4月在山西省眼科医院确诊为MCNV并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的21例21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9只眼(42.86%),女性12例12只眼(57.14%)。平均年龄(35.1±13.2)岁,平均屈光度(-11.30±2.35)D,平均眼轴长度(28.93±5.68)mm。采用1+PRN的治疗方案给予所有患眼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0.05 ml(含康柏西普0.5 mg)治疗。治疗前及治疗后每月常规复查随访,每次随访均行BCVA及MAIA微视野检查。对比分析患眼治疗前后BCVA及黄斑整体指数(MI)、平均光敏感度(MS)、固视状态改变情况。固视状态分为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3种。治疗前后BCVA、MI及MS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 检验;治疗前后固视状态比较采用 x2 检验。结果观察期内患眼平均注射治疗次数3.5次。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logMAR BCVA分别为0.87±0.32、0.68±0.23、0.52±0.17、0.61±0.57;MI分别为89.38±21.34、88.87±17.91、70.59±30.02、86.76±15.09;MS分别为(15.32±7.19)、(21.35±8.89)、(23.98±11.12)、(22.32±9.04)dB。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患眼BCVA(t=15.32、18.65、17.38,P<0.01)、MS(t=4.08、3.50、4.26,P<0.01)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患眼M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0、2.42、2.58,P>0.05)。治疗前及治疗后1、3、6个月,稳定固视、相对不稳定固视、不稳定固视患眼比例分别为28.57%、47.62%、23.81%,38.10%、47.62%、14.28%,38.10%、52.38%、9.52%及33.33%、57.14%、9.52%。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3、6个月稳定固视及相对不稳定固视患眼所占比例较治疗前提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2、1.24、1.69,P>0.05)。结论MCNV患眼经玻璃体腔注射康柏西普治疗后BCVA、MS明显提高。
- 师燕芸郑太段薇谢娟郑东萍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自身荧光特征及其与视野改变的关系
- 目的 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眼短波长自身荧光(SW-AF)和近红外自身荧光(NIR-AF)特征以及与视野改变的相关性.方法 临床检查确诊的原发性RP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3例...
- 李慧谢娟侯佳常欣师燕芸程娟栗改云申仲华郑太贾亚丁
- 病理性近视性CNV抗VEGF治疗前后黄斑区视功能的评估
- 师燕芸郑太周国宏郑东萍
-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患眼自身荧光特征及其与视野改变的关系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观察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RP)患眼短波长自身荧光(SW—AF)和近红外自身荧光(NIR—AF)特征以及与视野改变的相关性。方法临床检查确诊的原发性RP患者12例24只眼纳入研究。其中,男性9例18只眼,女性3例6只眼。年龄15~69岁,平均年龄(35.33±15.03)岁。均行眼底彩色照相、SW—AF、NIR—AF、电脑视野、光相干断层扫描(OCT)检查。结果SW—AF、NIR—AF检查结果均显示,眼底后极部均有大小不等的强荧光环。SW—AF强荧光环内部弱荧光区域面积与NIR—AF强荧光区域面积正相关(r=0.662,P%0.05)。0CT检查证实强荧光环外的区域光感受器内外节连接(IS/OS)层和外界膜断裂、外核层变薄及色素上皮变薄萎缩。周边部视网膜骨细胞样色素沉着在SW—AF和NIR-AF中均为无荧光,眼底斑块样改变区域在SW—AF中同一位置表现为斑驳样弱荧光。SW—AF强荧光环与视野具有正相关(r=0.492,P〈0.05)。结论RP患者视野与SW—AF强荧光环内区域大小相关,且SW—AF强荧光环内区域与NIR—AF强荧光区域视网膜结构正常。
- 李慧谢娟侯佳常欣师燕芸程娟栗改云申仲华郑太贾亚丁
- 关键词:色素性视网膜炎体层摄影术光学相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