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
欢迎来到滨州市图书馆•公共文化服务平台
登录
|
注册
|
进入后台
[
APP下载]
[
APP下载]
扫一扫,既下载
全民阅读
职业技能
专家智库
参考咨询
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郑海凌
作品数:
41
被引量:585
H指数:10
供职机构:
山东大学外国语学院
更多>>
发文基金: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
国家教育部博士点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文学
语言文字
文化科学
哲学宗教
更多>>
合作作者
许京
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吕萍
北京师范大学
袁新
北京师范大学
作品列表
供职机构
相关作者
所获基金
研究领域
题名
作者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作者
题名
机构
关键词
文摘
任意字段
在结果中检索
文献类型
38篇
期刊文章
1篇
学位论文
领域
24篇
文学
12篇
语言文字
3篇
文化科学
1篇
哲学宗教
主题
30篇
翻译
17篇
文学翻译
7篇
语言
6篇
艺术
6篇
文学
4篇
译学
4篇
文化
4篇
翻译理论
3篇
译本
3篇
译学思想
3篇
异化
3篇
原作
3篇
原作者
3篇
审美
3篇
民族
3篇
民族文化
3篇
陌生化
2篇
得意
2篇
得意忘言
2篇
修辞
机构
39篇
北京师范大学
1篇
山东大学
作者
39篇
郑海凌
2篇
许京
1篇
吕萍
1篇
袁新
传媒
14篇
外国文学动态
8篇
中国翻译
4篇
外语与外语教...
3篇
中国图书评论
2篇
俄罗斯文艺
2篇
鲁迅研究月刊
1篇
外语学刊
1篇
北京师范大学...
1篇
中国比较文学
1篇
中国俄语教学
1篇
外国语文
年份
1篇
2011
2篇
2008
3篇
2006
2篇
2005
10篇
2004
6篇
2003
7篇
2002
2篇
2001
2篇
2000
2篇
1999
1篇
1998
1篇
1989
共
4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全选
清除
导出
排序方式: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排序
可贵的和谐意识
被引量:2
2004年
钱钟书《林纾的翻译》一文指出,“一个人能读原文以后,再来看错误的译本,有时不失为一种消遣,还可以方便地增长自我优越的快感。一位文学史家曾说,译本愈糟糕愈有趣:我们对照着原本,看翻译者如何异想天开,把胡猜乱测来填补理解上的空白,无中生有,指鹿为马,简直像超现实主义诗人的作风。”
郑海凌
关键词:
《林纾的翻译》
审美能力
文学翻译
“白马非马”——现象翻译与实在翻译分离释证
被引量:3
2006年
本文提出现象翻译与实在翻译的分离问题。作者指出实在翻译是一种可能性,是历史文化关系的集合,是语词在可能性空间里展示的结构形式。
郑海凌
关键词:
结构形式
中国百年译学思想的科学描述——读《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
被引量:7
2004年
王秉钦教授新著《20世纪中国翻译思想史》(以下简称《翻译思想史》,2004年3月由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出版),是我国第一部系统论述当代中国译学思想发展史的专著。该书以中国20世纪中国翻译学术思想为“经”,以学者为“纬”,贯穿百年翻译思想史发展主线。
郑海凌
关键词:
书评
翻译学
翻译标准新说:和谐说
被引量:107
1999年
近二十年来,我国翻译理论界对翻译标准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没有取得突破性的进展,主要原因是忽视传统译学理论的研究,忽视对翻译活动的本质与规律的正确的把握。八十年代的“方法论热”曾给翻译界带来一股新风,西方译论的介入为我们提供了借鉴,开阔了我们的理论视野...
郑海凌
关键词:
翻译标准
翻译过程
翻译实践
艺术传达
得意忘言
关于“宁信而不顺”的艺术法则——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一
被引量:7
2003年
郑海凌
关键词:
译学思想
文学翻译
翻译标准
瞿秋白
译者的形象
被引量:5
2004年
本文作者揭示了译者形象的客观存在及其对原作风格的遮蔽性,认为译者把作品从一种文学语言转变为另一种文学语言,是传达事物被感知而不是被了解的感觉。译者的形象伴随着诗化的译语而存在。在翻译过程里,译者通过对译语的创造性运用,创造了一种非诗化语言无法传达的感觉。
郑海凌
关键词:
翻译理论
文学语言
诗化
译语
文学风格
飞出笼子去唱
2003年
鲁迅先生在30年代抱病翻译的《死魂灵》,有很多出神的地方,今天看来仍不失为妙笔。例如,第9章里出现的那两个长舌妇,一个译为“通体漂亮的太太”(дама приятная всехотномениях),别一个译作“也还漂亮的太太”(просто приятная
郑海凌
关键词:
《死魂灵》
文学翻译
翻译手法
语言风格
“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鲁迅译学思想探索之二
被引量:3
2004年
郑海凌
关键词:
译学思想
文学翻译
民族文化
意译
美丽的不忠实
被引量:1
2002年
钱钟书《谈艺录》第373页有一段关于翻译的文字,义蕴颇深远:“译者驱使本国文字,其功夫或非作者驱使原文所能及,故译笔正无防出原著头也。克洛岱尔之译丁敦龄诗是矣。”这里透露钱先生的翻译观,并昭示文学翻译的变异性。对此,译界学者们似乎还没有理解或认识。有人还对这段话提出批评。
郑海凌
关键词:
原作者
原著
译作
哈葛德
《谈艺录》
从心所欲不逾矩
2002年
老子《道德经》第十一章,有一段关于虚实有无的论说:“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人们用陶土做成器皿,或者凿户牖以为室,都是为了利用它们中间的“无”,可是“无”却不能脱离“有”而单独存在,须通过四周的“有”才能发挥作用。同样,翻译上的很多道理,也都可以用老子的“有无相生”观念来解释。
郑海凌
关键词:
文学翻译
翻译理论
全选
清除
导出
共4页
<
1
2
3
4
>
聚类工具
0
执行
隐藏
清空
用户登录
用户反馈
标题:
*标题长度不超过50
邮箱:
*
反馈意见:
反馈意见字数长度不超过255
验证码:
看不清楚?点击换一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