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宏伟
- 作品数:20 被引量:79H指数:5
- 供职机构: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的高分辨率CT表现被引量:3
- 2014年
- 目的 探讨婴幼儿弥漫性肺疾病(DLD)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至2013年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75例<2岁弥漫性肺疾病患儿的肺部HRCT影像资料.75例患儿中男56例,女19例,男∶女=2.9∶1;年龄2 d~24个月,平均10.9个月.根据临床或病理检查结果将病例分为:(1)“全身型疾病相关组”(30例)、(2)“肺泡结构破坏相关组”(23例)、(3)“婴幼儿特有疾病组”(22例).观察并比较各组患儿HRCT出现气道病变、间质病变以及气腔病变征象的情况.结果 3组患儿HRCT均可见支气管扩张[(1)、(2)、(3)组顺序例数(后同)为3例、16例和1例]、支气管壁增厚(4例、11例和10例)、马赛克征(2例、14例和12例)、网状阴影(23例、8例和16例)、小叶中心阴影(20例、7例和6例)和肺实变(1例、9例和10例),3组间各征象出现例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4.52、6.08、18.00、12.56、9.11和11.50,P均<0.05),而支气管变形(1例、4例和1例)、间质气漏(20例、10例和12例)和磨玻璃阴影(18例、18例和15例)等征象的出现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不同类型婴幼儿DLD患儿肺部HR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与其他两组疾病相比,“全身型疾病相关组”以肺叶内小叶中心阴影增多最常见,较少出现支气管壁增厚、肺内实变和马赛克征;“肺泡结构破坏相关组”以支气管扩张最常见,少见网状阴影;“婴幼儿特有疾病组”的HRCT无突出特点,但结合围产期病史和临床表现,有助于临床医生对疾病病因作出更准确判断.
- 袁新宇杨洋牟京辉刘明郭宏伟邹继珍陈慧中
- 关键词:婴幼儿高分辨率CT
- 5岁以下儿童呼吸双相肺密度的CT测量被引量:1
- 2015年
- 目的采用CT测量5岁以下儿童呼气末、吸气末肺组织的平均密度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3月在我院因外伤等疾病进行胸部CT扫描的正常肺患儿60例。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吸气末扫描组与呼气末扫描组进行通气控制CT扫描,每组30例。获取胸部吸气末、呼气末CT图像。胸部CT图像中选取主动脉弓上2em、隆突下1cm、膈上2cm3个层面肺组织的腹侧、背侧、外侧、内侧、中心测量肺CT值。计算左肺、右肺以及全肺的平均密度值。对单侧肺吸气末、呼气末各测量区域肺密度值的变化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各测量区域间肺密度值变化两两比较采用LSD法。结果吸气末左肺、右肺及全肺对应的肺密度值均为(-766±56)HU,呼气末相应的值分别为(-625±86)、(-647±85)、(-636±86)HU。吸气末,左肺腹侧、背侧、外侧、内侧、中心肺密度值分别为(-798±63)、(-733±68)、(-767±64)、(-754±65)、(-775±63)HU,右肺分别为(-796±70)、(-736±65)、(-769±64)、(-754±62)、(-776±59)HU;呼气末,左肺上述5个部位肺密度值分别为(-692±91)、(-555±116)、(-639±91)、(-598±103)、(-640±98)HU,右肺分别为(-712±90)、(-575±121)、(-657±90)、(-619±95)、(-670±87)HU,双肺5个测量部位在吸气末和呼气末肺密度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值分别为12.55、11.29、23.31、25.47,P值均〈0.01)。5个测量部位中,背侧肺密度平均值最高,腹侧最低,其余从高到低分别为内侧、外侧、中心。结论本研究测量得到5岁以下儿童呼气末、吸气末肺组织的密度值,可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闫洧淳袁新宇王占勇孙晶然郭宏伟
- 关键词:儿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肺密度
- 82例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64排螺旋CT影像表现与临床价值被引量:3
- 2016年
- 目的通过64排螺旋CT门静脉血管造影评估82例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的影像表现并探讨其临床价值。方法选择82例经手术证实门静脉海绵样变患儿,其中男性48例,女性34例;年龄2个月-15岁,平均年龄4.7岁。首次行64排螺旋CT门静脉造影,分析各病例合并症情况、门静脉海绵样变范围及门静脉主干和各属支管径宽度。结果按门静脉变性累及范围将82例分为3型,Ⅰ型为门静脉主干及分支海绵样变性型26例,Ⅱ型为门静脉主干远端及分支海绵样变性型47例,Ⅲ型为门静脉左和/或右支海绵样变性型9例。全部病例合并发育畸形比例高达30.5%,合并门静脉栓塞比例为9.8%。Ⅰ型合并症中恶性肿瘤及门静脉栓塞比率相对较高,Ⅲ型病例合并症中各种发育畸形比例相对较高。各型间门静脉属支管径比较,胃冠状静脉宽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病例胃冠状静脉较宽。结论小儿门静脉海绵样变主要是先天性发育畸形导致的。影像表现可分为3型,Ⅰ型更适合Rex手术。
- 马洪元郭宏伟孙晶然孙海林袁新宇
- 关键词:儿童门静脉海绵样变
- 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瘤的CT表现被引量:2
- 2013年
- 目的 探讨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瘤的多排螺旋CT影像特点及鉴别诊断. 方法 收集21例经手术及病理活检证实的小儿腹部淋巴瘤21例,其中,Burkitt's淋巴瘤12例,非Burkitt's淋巴瘤9例,分别比较两组淋巴瘤的临床症状、发病部位、肿块大小、肿块内坏死灶情况、受累肠壁厚度及扩张度、腹腔淋巴结及肝脾情况等CT影像学表现,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计算结果. 结果 Burkitt's淋巴瘤常常形成较大肿块,直径>40 mm,占91.7%,最常见发生于肠管,占66.7%,受累肠管肠壁呈肿瘤样增厚,占66.7%,受累肠管常常扩张而非狭窄,占50%,肝脾肿大较少见.与非Burkitt's淋巴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值均<0.05). 结论 小儿腹部Burkitt's淋巴瘤在螺旋CT上有多个特征性影像学表现,结合病史及临床表现能够做出较明确的诊断.
- 孙海林袁新宇孙雪峰李龙邹继珍杨梅郭宏伟
- 关键词:腹部淋巴瘤儿童
-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与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的胸部CT表现及其鉴别被引量:16
- 2012年
-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MP)和肺炎支原体合并链球菌感染肺炎(MP+SP)的影像学表现差异,为临床早期鉴别单纯MP及MP+SP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清学及血培养证实的23例单纯MP和23例MP+SP患儿的胸部CT图像,分别对病变分布、病变形态及合并症(如肺气肿、胸腔积液、淋巴结肿大等)进行比较及统计学分析。结果与MP+SP比较,单纯MP多表现为肺间质病变,包括支气管壁增厚、磨玻璃影、网状影及支气管血管束增厚(P<0.05);而MP+SP则以肺实变影为主,且胸腔积液量及肿大淋巴结直径均大于单纯MP患儿(P<0.05)。从病变形态上看,单纯MP的肺内阴影多为自内向外,呈扇形分布的薄片影;MP+SP则多为无分布规律的大片实变影。结论单纯MP表现为在较少肺实变基础上合并较明显的肺间质改变;而MP+SP的肺泡炎症程度较重,片状阴影密度高、范围大,但肺间质表现不突出,同时易伴有中-大量胸腔积液及淋巴结显著增大。
- 吴朔春袁新宇徐昕曹玲郭宏伟
- 关键词:支原体肺炎链球菌感染X线计算机儿童
- 通气控制高分辨率CT诊断婴幼儿小气道病变被引量:4
- 2012年
- 目的探讨通气控制高分辨率CT(CV-HRCT)诊断婴幼儿小气道病变的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为小气道病变的30例婴幼儿,使用CV-HRCT进行呼气、吸气双气相扫描。选用主动脉弓上缘、隆突水平、左肺门下缘以及膈上2cm处4个层面进行影像评价。对每层图像的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壁增厚、气体潴留进行计数统计。结果 4个层面上支气管扩张征象在呼气相与吸气相的显示数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1);支气管壁增厚征象在呼气相与吸气相的显示数目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气体潴留征象在呼气相与吸气相上显示的肺段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V-HRCT对诊断婴幼儿肺小气道病变具有重要应用价值。
- 白凤森袁新宇闫淯淳郭宏伟
- 关键词:婴儿
- 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的胸部CT表现被引量:2
- 2012年
- 目的探讨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的CT表现。方法选取经痰或肺泡灌洗液查找肺孢子虫阳性,且临床和CT资料完整的患儿8例,其中男5例,女3例,中位年龄5岁。分别对CT图像中所表现出的气腔实变、磨玻璃密度影、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壁增厚、过度充气、胸膜渗出、肺大疱、结节影及网格影等征象进行观察统计。结果 8例(8/8,100%)患儿均出现气腔实变,6例(6/8,75.00%)实变累及肺段以下水平,且多位于上叶尖后段及下叶后基底段;6例(6/8,75.00%)出现磨玻璃密度影,且均累及整个肺叶,以下肺叶受累最为常见;3例(3/8,37.50%)出现小叶间隔增厚;2例(2/8,25.00%)出现支气管壁增厚;2例(2/8,25.00%)出现肺过度充气;1例(1/8,12.50%)出现少量胸腔积液;所有病例均未见肺大疱、结节影或网格影征象。结论 CT在诊断儿童卡氏肺囊虫肺炎方面具有重要价值。
- 闫淯淳袁新宇黄荣妍郭宏伟
- 关键词:儿童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卡氏肺囊虫肺炎
- 基于多层CT技术在儿童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方式制定中的应用被引量:3
- 2010年
-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在先天性胆总管囊肿手术方式制定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我院2006年9月至2009年3月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胆总管囊肿病例30例,根据手术中所见腹腔粘连情况,将病例分为粘连组及非粘连组,分别观察两组在多层螺旋CT双期增强检查中横断面图像及多平面重建图像(冠状面及矢状面)上胆总管囊肿分型及囊肿大小、形态、囊壁厚度、囊肿张力及囊壁附着血管数的差异,通过统计学分析筛选出与腹腔粘连有显著性相关的CT征象.结果 胆总管囊肿的囊壁厚度及囊壁附着血管数与腹腔粘连有显著性相关,粘连组壁厚(2.9±1.12)mm,附着血管数(4.9±1.4)个,P〈0.05.而胆总管囊肿分型及其大小、囊肿张力则与腹腔粘连无显著性相关.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检查上胆总管囊肿壁厚大于或等于2.9 mm及囊壁附着的血管数大于或等于5支可以术前判断腹腔内感染或粘连较重.可为胆总管囊肿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指导.
- 孙海林李龙刁美袁新宇郭宏伟刘霞
- 关键词:胆总管囊肿胆道外科手术
- 基于PRETEXT分期的肝母细胞瘤影像表现研究被引量:5
- 2017年
- 目的基于肝母细胞瘤PRETEXT分期系统及其相关影像学高危预后因素,总结肝母细胞瘤影像学表现。方法选择2013年1月至2015年6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经手术和病理确诊的肝母细胞瘤CT影像学资料82例,其中男性42例,女性40例;年龄1个月~11岁,平均年龄1.65岁。观察肿瘤位置、大小、数量、边界、肿瘤内坏死及钙化等征象;此外,基于PRETEXT分期,探讨与预后相关的高危影像学征象(肿瘤侵袭邻近器官、腹水、肿瘤破裂出血、远处器官转移、淋巴结转移、肝静脉受累、门静脉/下腔静脉受累等)关系。结果 PRETEXT分期Ⅰ期5例,Ⅱ期38例,Ⅲ期33例,Ⅳ期6例。肿瘤的CT表现,39例(47.6%)在右叶,22例(26.8%)在左右叶,18例(22.0%)在左叶,3例(3.6%)在尾叶。肿瘤体积约为2.5 cm×2.5 cm×3.0 cm^9.2 cm×18.6 cm×20.0 cm。71例(86.6%)肿瘤单发,11例(13.4%)肿瘤多发。64例(78.0%)肿瘤与肝脏实质多数分界清楚,18例(22.0%)边界模糊。肿瘤内坏死:72例(87.8%)有大小不等、分布无规律、数量不定的裂隙状或片状低密度区(CT值约15~38 Hu)。49例(59.8%)有点片状、团块状和多种形态混合状的钙化。高危预后因素最常见为远处转移33例(40.2%),以肺转移多见;其次是门静脉主干、三支肝静脉或下腔静脉受累13(15.9%)、PRETEXTⅣ期6例(7.3%)、淋巴结转移5例(6.1%),肿瘤肝外腹部侵袭(0例)及肿瘤破裂出血(0例)相对少见。结论肝母细胞瘤的术前增强CT检查可着重观察与临床分期及高危预后相关征象,有助于临床分期、治疗和预后的判断。
- 白凤森闫淯淳郭宏伟袁新宇
- 关键词:肝母细胞瘤儿童
- 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高分辨率CT表现被引量:2
- 2021年
- 目的观察婴幼儿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的高分辨率CT(HR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经基因检测/骨髓穿刺活检/酶学活性检测确诊尼曼-皮克病患儿的胸部HRCT表现,包括气道病变征象、间质病变征象、肺泡病变征象及其他肺或肺外改变。对双肺主动脉弓层面、气管隆嵴层面及膈面上层面的HRCT异常及累及范围分别进行评分。比较不同种类病变及累及范围的差异。结果气道病变和间质病变发生率均为100%(11/11),肺泡受累为81.82%(9/11);上述3类病变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10.57,P<0.01),而左、右肺野病变累及范围相近(U=27.5,P=0.64)。气道病变所致各种异常累及范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8.81,P=0.03),以支气管壁增厚和树芽征范围最广。肺间质病变所致小叶间隔增厚、小叶内线及小叶中心阴影累及范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H=5.67,P=0.06)。9例患儿肺部见磨玻璃影,累及范围相近。结论尼曼-皮克病肺部病变HRCT表现以肺间质和肺泡受累为主,间质病变多见于上肺野和下肺野,气道病变多见于上肺野,而肺泡病变分布较广泛、均匀。
- 辛海燕刘嵘闫淯淳郭宏伟杨洋袁新宇
- 关键词:儿童尼曼-皮克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