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郭熙凤

作品数:3 被引量:50H指数:2
供职机构: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2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2篇气候
  • 1篇气候变化
  • 1篇气候重建
  • 1篇清代
  • 1篇降水
  • 1篇降水量
  • 1篇分寸
  • 1篇长江中下游

机构

  • 3篇中国科学院

作者

  • 3篇郭熙凤
  • 2篇郑景云
  • 2篇郝志新
  • 2篇葛全胜

传媒

  • 1篇科学通报
  • 1篇自然科学进展

年份

  • 2篇2008
  • 1篇2007
3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特征变化分析
本文利用清代雨雪分寸档案资料与现代降水观测资料,重建了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序列、年降水等级序列与梅雨等级序列,分析研究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特征量变化,降水等级的变化特征,并对梅雨与东亚夏季风的关系作了初步的...
郭熙凤
关键词:气候变化
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梅雨变化被引量:47
2007年
利用清代雨雪分寸资料,复原了1736~1911年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入出日期、雨期长度,重建了1736年以来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雨量变化序列,分析了梅雨的变化特征;并根据梅雨期长度与东亚夏季风指数之间的关系,分析了1736年以来东亚夏季风的强弱及与之对应的雨带位置阶段性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地区入、出梅日期及雨期长度均存在明显的年一年代际变化,雨期长度除具有2,7~8,20~30及40a的年际与年代际周期外,还具有百年波动的信号.1736年以来,雨期长短、中国东部季风雨带位置移动与东亚夏季风强弱变化有较好的对应关系,1736~1770,1821-1870及1921-1970年等时段东亚夏季风偏强,中国东部夏季风雨带多位于华北和华南,梅雨期偏短;1771-1820,1871~1920及1971~2000年等时段东亚夏季风偏弱,雨带多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梅雨期偏长.
葛全胜郭熙凤郑景云郝志新
关键词:长江中下游
黄河中下游与江淮流域的降水量和入渗深度关系分析被引量:3
2008年
为深入挖掘和充分利用清代档案中雨分寸记载所反映的降水信息,并重建1736—1911年的降水量序列,文中仿照清代雨分寸的观测方法,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105°E以东,30°—40°N)选取了10个具有气候和土质代表性的站点,开展了自然降水入渗实验,观测了降水量,降水强度,前期土壤含水量和降水入渗深度等参数.统计分析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入渗深度的主要因子,二者呈明显的正相关;且各因子对入渗深度的影响在黄河中下游和江淮流域均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各地降水量与入渗深度的关系方程,其中多数方程的方差解释量达60%以上,为利用清代雨分寸记载重建各地的降水量提供了定量关系模型.
郝志新郑景云葛全胜郭熙凤
关键词:降水量气候重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