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陆丹

作品数:16 被引量:26H指数:3
供职机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陕西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2篇期刊文章
  • 4篇会议论文

领域

  • 16篇医药卫生
  • 1篇生物学

主题

  • 4篇动脉
  • 4篇颅脑
  • 4篇颅脑爆震伤
  • 4篇爆震伤
  • 3篇动脉瘤
  • 3篇影像
  • 3篇影像学
  • 3篇手术
  • 3篇水浸泡
  • 3篇显微手术
  • 3篇颈内
  • 3篇颈内动脉
  • 3篇颈内动脉海绵...
  • 3篇开放性
  • 3篇海绵窦
  • 3篇海水浸泡
  • 3篇覆膜支架
  • 2篇血管
  • 2篇中枢神经
  • 2篇疗效

机构

  • 16篇第四军医大学...
  • 4篇西北核技术研...

作者

  • 16篇陆丹
  • 12篇高国栋
  • 10篇贺世明
  • 6篇邬迎喜
  • 5篇邓剑平
  • 5篇陈虎
  • 5篇赵振伟
  • 5篇赵兰夫
  • 5篇于嘉
  • 5篇张涛
  • 5篇李江
  • 4篇王樑
  • 4篇薛亚飞
  • 4篇张玉富
  • 4篇吕文海
  • 4篇王占江
  • 4篇马劼
  • 3篇赵天智
  • 2篇吴玉燕
  • 2篇侯芳

传媒

  • 3篇中国临床神经...
  • 3篇中华神经外科...
  • 2篇中国微侵袭神...
  • 2篇现代生物医学...
  • 1篇中华神经外科...
  • 1篇解放军医学杂...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5
  • 2篇2014
  • 1篇2013
  • 2篇2012
  • 2篇2011
  • 3篇2010
16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海水浸泡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影像学模型的建立被引量:2
2010年
目的:建立海水浸泡开放性犬颅脑爆震伤影像学模型。方法:本实验采用新型球形爆炸源。狗颅中线向左(右)1cm,眶上缘向上1cm交界处为爆炸中心位置。爆炸距离(爆炸源最低点距爆炸点的距离)分别为3mm,3.5mm,4mm。比较各个距离的爆炸效果,选出最适的爆炸距离。在动物最适爆炸距离致伤后用吊瓶装满海水(秋季福建沿海距岸边200米深部海水),用皮管固定于伤口空洞中,使受伤脑组织始终浸泡于海水环境中。分别于3h,5h,8h行颅脑CT检查。观察海水浸泡开放性颅脑爆震伤的CT动态变化。结果:爆炸距离3.5mm为最适爆炸距离,此距离爆炸致伤后犬存活率高,能够炸开颅骨,使脑组织暴露,海水浸泡爆震伤口8小时,脑水肿逐渐出现。结论:本实验所建立的动物模型可模拟真实海战下冲击波致伤,且重复性和稳定性好,易操作,适用于海战情况下颅脑爆震伤的实验研究。
陆丹马劼贺世明王樑王占江侯芳徐敏宁吴玉燕高国栋
关键词:颅脑爆震伤
开放型犬颅脑爆震伤模型的建立被引量:5
2010年
目的建立开放型犬颅脑爆震伤动物模型。方法以颅中线向左(或右)1 cm,眶上缘向上1 cm交界处为爆震中心,将球形点爆震源放置于距头部皮肤(3 mm,3.5 mm,4 mm)引爆,观察动物的伤情及发展。结果由于致伤的距离不同,所致伤情严重程度不一。经观察发现在3.5 mm处安放点爆震源可以成功制作开放型犬颅脑爆震伤模型。结论对于模拟开放型犬颅脑爆震伤研究,本模型是一种较理想的动物实验模型。
马劼陆丹贺世明王樑王占江高国栋
关键词:开放伤爆震伤颅脑损伤病理学
颅底与颈椎脊索瘤13例临床分析被引量:1
2015年
目的 探讨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3例颅底及颈椎脊索瘤患者临床资料。根据肿瘤生长部位及特点,包括原发及复发病例,颅底脊索瘤分别采用经鼻蝶入路7次、经鼻蝶联合经口入路2次、翼点入路1次和乙状窦后入路2次;颈椎脊索瘤采用颈椎后路切除及内固定术4次。结果 13例病人术后随访2~60个月,平均随访21个月。首次手术后全切除7例(53.8%),次全切除4例(30.8%),部分切除2例(15.4%)。术后行放射治疗7例。术后复发4例,3例再次行手术治疗,1例行放射治疗。结论 依据肿瘤的生长部位和特点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是颅底和颈椎脊索瘤手术成功的关键,经鼻蝶入路鼻内镜辅助下手术为颅底脊索瘤提供了一种更加安全和有效的全切除肿瘤的方法,术后给予放射治疗可以延缓肿瘤的复发。
邬迎喜薛亚飞赵兰夫赵天智吕文海陆丹
关键词:脊索瘤颅底颈椎显微手术鼻内镜
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4年
目的探讨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2010年5月至2011年7月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11例,其中出血位于桥脑中脑4例、桥脑5例、桥脑延髓2例;术前GCS评分3。5分6例,6。8分4例,9。12分1例。结果出血位于桥脑延髓2例住院期间死亡,其余9例生存患者出院后随访3~18月,根据日常生活能力量表评价,良好4例、中度功能障碍2例、重度功能障碍1例、完全残疾1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显微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干出血能降低死亡率,改善生存质量。患者术后生活质量与出血部位、术前GSC评分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张玉富贺世明吕文海赵兰夫邬迎喜陆丹高国栋
关键词:显微手术
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分析及治疗策略被引量:3
2012年
目的探讨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的影像学特点,并根据其而采取不同治疗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病人的临床资料,病变均通过双侧眼动脉或筛前动脉供血,其中脑膜中动脉前支也参与供血7例。采用开颅手术9例,血管内治疗4例。并分析影像学特征对选择治疗方式的影响。结果术后DSA复查示所有病人的动静脉瘘均消失,均无手术并发症,术后症状逐渐好转。术后1年,DSA复查7例,均未复发。结论开颅手术治疗颅前窝底硬脑膜动静脉瘘是安全、有效的方法,对明确有硬脑膜中动脉前支供血的病变,也可行介入栓塞治疗。
邓剑平陈虎张涛于嘉李江陆丹高国栋赵振伟
关键词:动静脉瘘影像学
中枢神经细胞瘤的治疗体会
2015年
Hassoun等在1982年首次发现了中枢神经细胞瘤(central neurocytomas,CNC),在电子显微镜下描述了肿瘤具有神经元的特征。这些罕见的肿瘤起源于透明隔,然而他们精确的起源并不明确。CNC是良性肿瘤,世界卫生组织分级Ⅱ级。CNC最终的诊断依赖于免疫组化和电子显微镜来证实肿瘤的神经元特征。准确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大部分患者来说完全切除肿瘤可以治愈此病。然而,也有一些非典型的CNC被报道,他们有非典型的组织学特征和高度的有丝分裂活性,可能预后不良且复发率高。
邬迎喜薛亚飞陆丹贺世明高国栋赵兰夫吕文海
关键词:中枢神经细胞瘤电子显微镜肿瘤起源组织学特征CNC
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治疗中的应用被引量:3
2013年
目的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 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覆膜支架治疗9例,成功置入覆膜支架的9例患者,术后即刻血管造影显示病变完全消失,临床症状逐渐好转,无手术相关并发症,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复查8例,结果显示病变消失,责任动脉均保持通畅。结论覆膜支架在处理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或颈内动脉海绵窦瘘方面,有治疗成功率高,疗效好,并发症少,复发率低等特点,值得推广。
邓剑平陈虎张涛李江于嘉陆丹高国栋赵振伟
关键词:覆膜支架颈内动脉海绵窦海绵窦瘘
脑室出血合并脑积水行脑室外引流高危因素的临床分析被引量:6
2017年
目的:探讨脑室出血后未立即行脑室外引流术发生脑积水的指征和时机。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到2015年9月我院收治的98例脑室内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98例患者中,28例(28.6%)患者需要行脑室外引流术。全脑室出血是最常见的类型(49例,50%),这些患者中24例(49%)需要行脑室外引流术。在脑室外引流术组和非脑室外引流术组平均m GS分别是17±5.1(12-28)和8±4.2(2-20)(P<0.001)。与脑室外引流术相关的因素包括影像学表现为脑积水、中线移位>5 mm、GCS评分<8分、m GS>13分、三脑室m GS=5及四脑室m GS=5分。多因素回归分析中,m GS>13分、GCS评分<8分和四脑室m GS=5分仍是重要的影响因素。大部分患者(24例,85.7%)在有脑积水症状时很快行脑室外引流术,有4例患者在48小时后行脑室外引流术。结论:昏迷、m GS>13分和四脑室扩大使行脑室外引流术的风险增大。大部分患者在脑室出血后一天内行脑室外引流术,很少一部分患者在48小时后行脑室外引流术。
邬迎喜贺世明陆丹赵兰夫王元薛亚飞张玉富赵天智
关键词:脑室内出血脑积水脑室外引流术
颅内少突胶质瘤转移至颈椎管内1例
2016年
1病例资料患者,男,53岁,因头痛1个月,加重伴头晕1周入院。神经系统查体无阳性体征。头部MRI示:右侧额叶、岛叶、基底节区见不规则团块状等T_1、等T_2为主混杂信号影,境界不清,其内可见斑片状长T_2信号,病灶周围及右侧颞极见片状长T_1、长T_2水肿信号影环绕,周围组织受压改变,中线结构左偏;增强扫描示右侧额叶、岛叶、基底节区病变呈不均匀片状、环状强化(图1A、1B)。在全麻下行右侧额叶、
邬迎喜赵天智吕文海张向卿陆丹屈延高国栋贺世明
关键词:颈椎管显微手术
覆膜支架在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治疗中的应用
:评价应用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的价值.方法:采用覆膜支架治疗11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病变,其中颈内动脉海绵窦瘘5例,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6例,术后1年行全脑血管造影随访和临床随访.结果:11例患者中,成功应用...
邓剑平陈虎张涛李江于嘉陆丹高国栋赵振伟
关键词:颈内动脉海绵窦段动脉瘤覆膜支架疗效评价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