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永仁

作品数:40 被引量:502H指数:14
供职机构: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国气象局成都高原气象研究所开放实验室基金国际科技合作与交流专项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水利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3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39篇天文地球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15篇暴雨
  • 9篇盆地
  • 8篇四川盆地
  • 7篇季风
  • 7篇降水
  • 6篇环流
  • 5篇气候
  • 5篇青藏
  • 5篇青藏高原
  • 5篇夏季
  • 5篇极涡
  • 5篇暴雨过程
  • 5篇北半球
  • 4篇短时强降水
  • 4篇中尺度
  • 4篇强降水
  • 4篇高原季风
  • 3篇低涡
  • 3篇热带
  • 3篇主成分

机构

  • 34篇中国气象局成...
  • 32篇四川省气象局
  • 2篇云南大学
  • 2篇中国气象科学...
  • 1篇交通运输部
  • 1篇四川省人工影...
  • 1篇巴中市气象局

作者

  • 40篇陈永仁
  • 28篇李跃清
  • 11篇齐冬梅
  • 6篇师锐
  • 5篇王春国
  • 3篇周长艳
  • 2篇康岚
  • 2篇何光碧
  • 1篇郁淑华
  • 1篇罗辉
  • 1篇李英
  • 1篇肖红茹
  • 1篇曹萍萍
  • 1篇王颢樾
  • 1篇顾清源
  • 1篇王卫国
  • 1篇曾波
  • 1篇王茂书
  • 1篇王斌
  • 1篇赵旋

传媒

  • 17篇高原山地气象...
  • 6篇高原气象
  • 3篇热带气象学报
  • 2篇气象科技
  • 1篇气象
  • 1篇冰川冻土
  • 1篇云南大学学报...
  • 1篇广东气象
  • 1篇Marine...
  • 1篇干旱气象
  • 1篇暴雨灾害
  • 1篇沙漠与绿洲气...
  • 1篇2010年高...
  • 1篇中国气象学会...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8
  • 1篇2017
  • 7篇2016
  • 2篇2015
  • 6篇2014
  • 2篇2013
  • 2篇2012
  • 3篇2011
  • 4篇2010
  • 1篇2009
  • 4篇2008
  • 2篇2007
  • 1篇2006
4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四川雷暴大风的预报因子筛选及预报效果被引量:2
2018年
利用ECMWF历史预报资料,从动力、热力、水汽、不稳定条件四个方面选取影响雷暴大风发生的因子,构建多因变量数组,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配料系数及其阈值,在此基础上进行配料,研发了四川省雷暴大风概率预报产品投入应用。2018年汛期应用表明:雷暴大风产品对预报概率超过65%的区域有指示意义,且优于ECMWF数值预报的100 m高度风,在检验的个例中,有效命中率达25%以上。
陈永仁康岚康岚胡迪曹萍萍
关键词:雷暴大风主成分分析
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变化及其对相邻区域气候的影响被引量:22
2010年
基于NCEP/NCAR 1968~2009年逐月再分析资料,采用倒算法,对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的长期变化进行了计算,结果发现:(1)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存在10a左右的时间尺度变化周期;(2)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强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多雨,气温偏低;当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偏弱时,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容易发生高温干旱;(3)夏季青藏高原东部大气热源通过直接影响垂直上升运动场的异常,同时影响周围地区的大气环流形势,异常强迫500hPa副热带高压,进而影响到四川盆地东部及重庆地区的夏季气候。
齐冬梅李跃清李英陈永仁德庆
关键词:青藏高原大气热源气候特征
100hPa冬、夏极涡与南亚高压特征研究
利用NCEP/NCAR高度场资料进行EOF分解,并对冬、夏极涡与夏季南亚高压的面积进行Morlet小波变换.结果表明:极涡与南亚高压具有相似的演变特征,尤其前期冬季极涡与夏季南亚高压变化更为相似,当前期冬季极涡加强时,则...
陈永仁李跃清
关键词:北半球极涡
文献传递
四川盆地一次暴雨过程的初步分析被引量:14
2008年
利用NCEP 1°×1°再分析资料、结合多种数值预报产品对2007年7月27—29日发生在四川盆地的大范围暴雨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这次暴雨环流不同于四川盆地常见的四种基本类型,主要表现为500 hPa中高纬度为两槽一脊并在贝加尔湖南侧伴有大范围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588线西端位于114°E附近,同时河套附近的冷涡为此次降水的发生补充了冷空气,大气低层伴有西南低涡,云南、贵州、四川一带维持一支8~12 m/s的西南急流;高层辐散、低层辐合的垂直配置及暴雨区维持的垂直环流是此次暴雨发生的动力条件;暴雨区的降水中心变化,与垂直环流的上升区域位置变化有密切关系;欧洲数值预报产品对此次暴雨发生的环流形势预报效果较好,具有很好的预报参考价值,但数值预报产品对降水量级的预报误差较大。
陈永仁王春国李跃清
关键词:四川盆地暴雨垂直环流
基于EC025配料的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产品及应用被引量:12
2017年
利用ECMWF预报资料,从动力、热力、水汽、能量和降水预报5个方面选取影响短时强降水发生的因子,构建多因变量数组,并利用主成分分析确定配料系数及其阈值,在此基础上进行配料,研发了四川省短时强降水概率预报产品投入应用。结果表明:产品对盆地20mm/h以上和高原地区10mm/h以上的短时强降水落区预报效果显著。
陈永仁康岚康岚
关键词:短时强降水主成分分析
青藏高原东侧四川盆地一次全年最晚暴雨分析
14年10月27日中国四川盆地(简称:盆地,下同)发生了一次暴雨,成为1951年以来全年最晚出现的大范围暴雨,该暴雨是由于850hPa盆地倒槽向西南涡演变过程中,中尺度低空急流与高空急流相互作用引起的强烈上升运动造成,在...
陈永仁李跃清
关键词:暴雨天气过程多尺度特征环流形势
南亚高压对川渝地区盛夏极端旱涝的影响分析被引量:6
2012年
利用NCEP/NCAR资料对川渝地区两个极端年1998年(涝年)和2006年(旱年)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涝年南亚高压辐散强,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主体西伸,脊线偏南;旱年南亚高压的辐散比涝年弱,脊线位置比多年平均偏北,西太副高脊线亦偏北。从动力特征来看,旱(涝)年,高层大气相对负(正)涡度平流的垂直分布有利于大气产生下沉(上升)运动,且南亚高压距平环流存在辐合(辐散),与之对应的低层存在辐散(辐合)特征;热力分析亦表明,旱(涝)年的中低层多为暖(冷)平流,具有负(正)非绝热加热特征,且非绝热加热的垂直分布特征,有利于南亚高压距平环流局部辐合(辐散)加强,并对中低层系统的垂直运动产生影响。因此,一定程度上川渝地区两个极端旱涝年的出现与其上空的垂直运动变化密切相关,是由南亚高压与中低层系统的相互配置引起的。
陈永仁李跃清齐冬梅
关键词:旱涝特征
攀西地区冕宁“6・26”突发性暴雨成因分析被引量:5
2021年
相比一般暴雨,突发性暴雨一直是天气预报与研究的难点和重点。2020年6月26日19时~27日02时四川攀西地区凉山冕宁突发暴雨,造成了严重灾害。为了深入认识此次暴雨过程成因,应用观测试验、卫星遥感和ERA5再分析资料,对这次冕宁"6.26"突发性暴雨过程的温、湿环境及动力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此次暴雨是由迅速加强的MCS造成,且诱发MCS的温、湿环境具备"突发性"。在暴雨前6~12h,CAPE快速增大、可降水量增加、"上干下湿"垂直结构及热力不稳定条件得以建立。(2)强烈的上升运动在中高层气旋性涡度向低层发展增强的过程中形成,低层气旋性涡度发展又伴随强烈的上升运动,与区域地形相关的动力条件的建立和加强对强对流维持及突发性暴雨发生有重要作用。(3)暴雨过程发生在低层螺旋度与水汽耦合的最佳时段,垂直螺旋度与水汽耦合作用的增强,更易于引发暴雨过程,动力-水汽耦合对暴雨具有重要的激发作用,且湿螺旋度对暴雨落区更具有指示意义。
陈永仁李跃清
关键词:突发性暴雨中尺度对流系统地形作用
高原低涡东移加深过程的结构分析被引量:14
2018年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常规观测资料和FY-2E黑体亮温(TBB)资料对2010年7月21-26日一次成熟阶段垂直厚度大于500 h Pa的深厚高原涡的结构和演变特征进行了综合分析,探讨了此次深厚型低涡的发生发展与高层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1)深厚型高原涡生成阶段,低涡内辐合弱,下沉运动强,动力辐合作用不是该低涡发展至对流层高层的原因。南亚高压北侧、东侧高空急流的下沉支流将高层高位涡、高动量的空气向下输送,促使该低涡生成、发展。深厚型高原涡的演变与南亚高压联系密切,南亚高压东部脊线北抬,形成"东北-西南"向,其东南侧的东北气流引导深厚型低涡向西移动。(2)浅薄型高原涡500 h Pa上暖心明显,其上为冷性结构。深厚型高原涡在热力结构上分层明显,时空演变较为复杂,低涡在250 h Pa上与南压高压具有相同的暖性结构,250 h Pa以下为冷性结构,冷性结构的转变过程在不同高度上存在差异。(3)对比不同阶段深厚型高原涡与浅薄型高原涡的动力差异发现,低涡形成前期,深厚型高原涡有强辐合和上升运动,而浅薄型高原涡辐合较弱,以下沉运动为主;在消散期,深厚型高原涡主要减弱因子是水平涡度平流,而垂直涡度转换成水平涡度是造成浅薄型高原涡垂直涡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杨颖璨李跃清陈永仁
四川盆地非典型暴雨过程分析被引量:10
2011年
基于NCEP 1°×1°资料,且在高空探测和卫星云图的基础上,利用涡度方程分析了2009年6月28日四川盆地发生的区域暴雨过程,结果表明:①500 hPa环流变化与贝加尔湖南侧低槽扰动及高原切变线有关,在暴雨开始前后降水环流形势出现较快的调整,贝加尔湖冷槽南移影响四川盆地.700 hPa西昌一带的西南风加大,并在雨区具有中尺度结构的降水云团发展.②诊断分析表明,局地涡度分布对降水系统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短波槽扰动区域内,通常ζ/t>0.暴雨临近时,正局地涡度变化区域偏北,槽偏北,雨区仍为负局地涡度.暴雨开始时,雨区上空转为正局地涡度.在700 hPa上,正局地涡度的分布也对低层降水系统发展起到重要作用,正局地涡度变化的分布首先是开始于盆地西北部,然后发展到暴雨区域,再逐渐往盆地南部发展,与云团移动路径和降水发生趋势较为一致.③一定程度上,当500和700 hPa两层的正局地涡度变化中心位置叠加在同一地方时,正涡度深厚,往往是暴雨发生的区域,因此正局地涡度变化可以作为判断降水落区的一个物理要素来参考.
王春国陈永仁王颢樾王卫国
关键词:暴雨涡度平流四川盆地
共4页<1234>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