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海滨
- 作品数:40 被引量:596H指数:14
- 供职机构: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 干旱区若干水文过程研究进展被引量:3
- 2008年
- 干旱区严重缺水,土地荒漠化的部分原因是对现有水资源的不合理管理和利用,本文从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角度,就干旱区降雨截留、水分入渗和土壤蒸发等若干水文过程的影响因素及其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评述。在干旱区,冠层截留雨水损失很少,但树干茎流可以使水分和养分在植物根部富集,提高了水分和养分的利用效率,并且在灌丛周围,水分入渗较多,树荫具有减少土壤蒸发的作用;土壤物理结皮可以减少水分入渗,增加蒸发,但关于生物结皮的作用还存在争论,干沙层的保水机理有待深入;砂田砾石层具有截留雨水、增加入渗和减少蒸发的作用。目前对干旱区这些水文过程的认识还停留在植株或中小尺度,需要在较大尺度加深对水循环过程的综合理解。
- 王帅陈海滨邱国玉
- 关键词:树干茎流水分入渗土壤蒸发干旱区
- 北疆地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研究
- 本文首先对北疆地区的地理资源、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详尽的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生态系统管理的目标和指导思想,并制定了北疆地区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的实施框架。其次,利用2005、2006年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生态足迹模型测算了北疆地...
- 陈海滨
- 关键词:生态系统适应性管理承载力
- 文献传递
- 促进抑或阻碍:草原生态补奖如何影响牧户草地租赁倾向?被引量:1
- 2022年
- 草地经营权流转是提高草地资源配置效率、实现草原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的主要途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下简称“草原补奖政策”)是恢复草原生态、促进牧民增收的重要手段。在国家大规模推进草原补奖政策的背景下,其是否影响牧户草地租赁行为是尚待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文中基于青海省共和县和同德县599份牧户调研数据,实证检验了草原补奖对牧户草地租赁倾向的影响、作用机制与异质性。研究发现:一次型草原补奖与草地资源投入存在互补效应,对牧户草地租入倾向起到了促进作用;连续型草原补促进了牧业劳动力转移,提升了牧户草地租出倾向。机制分析表明,一次型补奖通过激励采纳舍饲养殖、增加贷款间接促进牧户租入草地;连续型补奖通过提升非牧就业间接促进牧户租出草地。以上结论总体上在纯牧区、老年户主家庭表现更为显著。因此,在今后的草原补奖政策可以因地制宜实施差异化补偿标准,同时结合就业、金融等措施进一步促进草地租赁市场的发展。
- 郭章栋陈海滨
- 关键词:畜牧业牧户青藏高原
- 草原补奖是否促进了牧户增收与收入多样化?——基于青海省微观调研数据被引量:2
- 2023年
- 草原补奖政策兼具恢复草原生态环境与促进牧民增收双重目标。文中以青海省共和县牧户微观调研数据为基础,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多元有序Logit模型,评估草原补奖政策参与对牧户收入水平与结构的影响及其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草原补奖有效促进了牧户增收,且该促进作用随着牧户收入水平的提高而增强;补奖政策参与反而抑制了牧户收入来源多样化,拥有较大承包草地面积的牧户获得更多的补奖,继而将其用于扩大畜牧业生产,降低了牧户选择多样化生计策略的积极性,与该补偿政策实施初衷相悖。
- 刘利娟陈海滨邵砾群
- 关键词:牧户
- 非农就业对林地流转的影响——基于双内生视角的MV Tobit估计被引量:20
- 2018年
- 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林地的市场交易行为并未如政策预期。为了探讨非农就业是否阻碍了林地流转,本文构建了双内生农户决策模型,并利用国家林业局对全国9省区1497个农户的固定样本连续监测数据进行实证检验。考虑到林地流转和非农就业的双内生性、以及被解释变量的数据删截性问题,采用了多方程系统Tobit模型进行回归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非农就业对林地流入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相反,非农就业对林地流出的作用并不显著,这与林地流转契约的长期性和林地生计保障功能密切相关;无论是对流入还是流出,交易成本都是一个重要的负向因素,且在1%的统计水平上显著;其他显著影响林地流转的因素还包括工资水平、林木价格、林地面积、林地细碎化程度、家庭人口数等,这些因素对林地流入和流出的影响方向相反。上述发现有助于理解林地流转不活跃的经济机理,为后续配套改革提供决策参考。
- 张寒杨红强陈海滨刘晶许时蕾刘浩刘璨
- 关键词:林地流转非农就业集体林改MVTOBIT
- 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结构特征与形成机制——基于指数随机图模型
- 2024年
-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指出了“共同抓好大保护,协同推进大治理”的重要方向。该研究利用文本分析方法厘清了2020—2022年黄河流域42个地级市/州间的生态协同治理关系,运用网络分析方法和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s)识别了协同治理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形成机制。研究发现:(1)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呈现“少部分地级市独立治理、多数地级市/州域内紧密协同”的总体格局,并且上中下游协同结构差异明显;模块划分具有组织和地理邻近效应以及跨省溢出效应特征,同时各组团内部联系的紧密程度存在异质性。(2)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的形成显著受到传递效应、择优依附效应的影响;城市绿地面积更大的地级市/州对其他治理主体具有较强的协同吸引力;经济地理集中度和科技投入规模相似的地级市/州政府间也具有协同的倾向;地理邻近性、组织邻近性等属性特征是协同网络形成的重要外生驱动力。基于上述结论,该研究提出未来应细化治理政策来消除地级市/州跨省域协同障碍,增强协同治理网络传递性,发挥核心地级市/州的领导力;完善激励和补偿机制,缩小地级市/州发展差距;搭建跨省域地级市/州协同平台,减少行政分割对协同行为的约束,以促进黄河流域生态协同治理网络优化和改进。
- 王方王方陈海滨邵砾群霍学喜
- 关键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协同治理治理网络
- 中国生物多样性面临的威胁及保护对策被引量:21
- 2003年
- 分析了我国生物多样性受威胁的现状,探讨了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生境破坏;掠夺式的过度利用;环境污染。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的5点建议,即提高对生物多样性保护的认识;加强立法与执法;加强对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研究;大力整治自然环境;加强生物技术在生物多样性保护中的应用。
- 李景侠赵建民陈海滨
-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执法自然环境生物技术环境污染
- 基于CPM/PERT及系统仿真技术的项目时间管理——以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探“所”活动组织为例
- 2012年
- 通过关键路径法(CPM)及计划评审技术(PEPT)建立数学模型,并应用Crystal ball工具进行模拟仿真,较准确地对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探"所"活动总体完成时间进行了预测,有助于更灵活地安排时间和管理项目.
- 陈海滨唐海萍王娅张笑寒
- 关键词:模拟仿真时间管理
- “双碳”愿景下双向FDI协调发展助推区域绿色转型的实证研究: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被引量:1
- 2024年
- 基于2004—2021年省级数据,以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衡量区域绿色低碳转型,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双向FDI协调发展与GTFP的因果关系和作用机制。研究发现:(1)双向FDI协调发展既能提升本地GTFP,也存在空间溢出效应;(2)本地效应与空间溢出效应在沿海和南方地区更明显;(3)技术创新是重要影响机制,模仿创新在短期内发挥积极作用,自主创新才是提升GTFP的“长久之计”;(4)高质量的政府治理正向调节双向FDI协调发展对GTFP的积极影响。研究结果既为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绿色经济效应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借力高质量“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建设、助推区域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理论参考。
- 刘乾程洪乾邵砾群陈海滨刘新仪
- 关键词:绿色全要素生产率技术创新
- 基于协调度模型的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评价——以浙江省南浔经济开发区为例被引量:1
- 2010年
- 选取与经济效益相关的9个指标,构建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评价的协调度模型和指标体系,并以浙江省南浔经济开发区为例,在运用层次分析法(AHP法)和熵权法分别确定指标权重基础上,计算出综合权重,对开发区的开发效益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南浔经济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较差,协调度模型能够较好的反映开发区土地开发效益的实际水平。通过对结果进行分析,提出针对开发区提高土地开发效益的建议。
- 陈伟陈海滨吴群
- 关键词:协调度模型层次分析法熵权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