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陈玉红

作品数:79 被引量:199H指数:8
供职机构:兰州理工大学理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科研启动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理学一般工业技术金属学及工艺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12篇会议论文
  • 3篇科技成果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7篇理学
  • 3篇金属学及工艺
  • 3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哲学宗教
  • 1篇化学工程
  • 1篇动力工程及工...
  • 1篇电子电信
  • 1篇电气工程
  • 1篇建筑科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语言文字

主题

  • 43篇密度泛函
  • 43篇泛函
  • 39篇密度泛函理论
  • 39篇泛函理论
  • 36篇团簇
  • 26篇密度泛函理论...
  • 21篇N
  • 17篇第一性原理
  • 14篇第一性原理研...
  • 10篇密度泛函研究
  • 10篇基态能
  • 10篇基态能量
  • 9篇原子
  • 9篇变分计算
  • 8篇储氢
  • 7篇分子
  • 7篇变分
  • 7篇变分法
  • 7篇LI
  • 7篇波函数

机构

  • 79篇兰州理工大学
  • 8篇兰州大学
  • 8篇西北师范大学
  • 2篇兰州大学第一...
  • 2篇中国地震局兰...
  • 1篇兰州医学院第...
  • 1篇建筑工程系

作者

  • 79篇陈玉红
  • 48篇张材荣
  • 25篇康龙
  • 22篇罗永春
  • 13篇张梅玲
  • 10篇元丽华
  • 8篇蒲忠胜
  • 8篇杜瑞
  • 7篇陈宏善
  • 7篇李延龙
  • 7篇张致龙
  • 7篇王伟超
  • 5篇冯旺军
  • 5篇马军
  • 5篇任宝兴
  • 4篇吕晓霞
  • 4篇曹一杰
  • 4篇王道斌
  • 4篇刘玉孝
  • 4篇魏智强

传媒

  • 18篇原子与分子物...
  • 10篇物理学报
  • 5篇稀有金属材料...
  • 5篇化学学报
  • 4篇无机化学学报
  • 4篇计算物理
  • 4篇兰州理工大学...
  • 3篇物理化学学报
  • 2篇甘肃工业大学...
  • 2篇发光学报
  • 2篇第十七届全国...
  • 1篇甘肃科学学报
  • 1篇Chines...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兰州医学院学...
  • 1篇原子核物理评...
  • 1篇第二届国际理...
  • 1篇第三届国际理...
  • 1篇第十二届全国...
  • 1篇全国计算机物...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2篇2017
  • 2篇2016
  • 1篇2015
  • 2篇2014
  • 6篇2013
  • 3篇2012
  • 7篇2011
  • 7篇2010
  • 3篇2009
  • 10篇2008
  • 9篇2007
  • 9篇2006
  • 6篇2005
  • 5篇2004
  • 3篇2003
  • 1篇2002
7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B^(3+)离子基态能量与波函数的变分计算
2005年
为了得到B3+离子的结构,在研究双电子原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包含坐标张弛系数的试探波函数,同时利用Matlab语言开发了一个运用变分法对三体问题进行计算的软件程序,计算得到了B3+离子基态能量的多个近似值及对应的解析波函数.在波函数取N=11时,B3+离子基态能量与实验值相比,误差仅为0.18‰.
陈玉红何忠芳李延龙
关键词:变分法基态能量波函数
碱土金属叠氮化合物(CaN_6)_n(n=1~5)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9
2010年
利用密度泛函理论在B3LYP/6-311G*水平上对碱土金属叠氮化合物(CaN6)n(n=1~5)团簇各种可能构型进行了几何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成键特性、电荷分布、振动特性及稳定性进行理论研究.结果表明,叠氮化合物中叠氮基以直线型存在,CaN6团簇的最稳定结构为线型结构,(CaN6)n(n=2~5)团簇首先由两个叠氮基与两个Ca原子构成一个近似菱形,再由菱形相互垂直形成链状最稳定结构;叠氮基中间的N原子显示正电性,两端的N原子显示负电性,且与Ca直接作用的N原子负电性更强,金属Ca原子和N原子之间形成很强的离子键;(CaN6)n(n=1~5)团簇最稳定结构的IR光谱分为4个部分,其最强振动峰均位于2195~2280cm-1,振动模式为叠氮基中N—N键的反对称伸缩振动;稳定性分析显示,(CaN6)3和(CaN6)5团簇相对于其他团簇较为稳定.
陈玉红任宝兴曹一杰
关键词:叠氮基密度泛函理论
能实现匹配的比例集成电阻版图结构
能实现匹配的比例集成电阻版图结构,减小了集成电路中比例电阻占用的面积,减小的面积来自相邻电阻满足光刻对准的间距要求。在电阻中插入悬空的接触孔图形,即虚假接触孔,可以替代光刻对准的间距要求和互连的金属图形,需要在比例电阻的...
任国栋赵世芳魏智强蒲忠胜冯旺军戴剑锋褚润通王道斌雷景丽武钢冯有才李晓晓李瑞山王青陈玉红侯尚林
文献传递
Mg(NH_2)_2与LiH放氢反应机理的密度泛函理论研究被引量:1
2012年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B3LYP方法研究Mg(NH2)2与LiH放氢反应机理,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对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及产物进行全几何参数优化,频率分析和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证实中间体和过渡态的正确性和相互连接关系.计算结果表明,反应分三个阶段,包括第一步氢取代反应,第二步氢取代反应和脱氢后的异构化反应.反应有两条途径,其中第二步对位氢取代反应所对应通道为主反应通道.反应释放的H2中两个氢原子分别来源于Mg(NH2)2和LiH.
陈玉红董肖吕晓霞张梅玲张材荣康龙罗永春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LIH过渡态
(XB2)2(X=Al,Be,Na,Mg)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XB2)2(X=Al, Be,Na,Mg)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电子结构、振动特性、...
陈玉红张材荣康龙罗永春
文献传递
内在缺陷与Cu掺杂共存对ZnO电磁光学性质影响的第一性原理研究被引量:11
2019年
采用基于自旋密度泛函理论的平面波超软赝势方法,研究了Cu掺杂ZnO (简称Cu_(Zn))与内在缺陷共存对ZnO电磁光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Cu是以替位受主的形式掺入的;制备条件对Cu_(Zn)及内在缺陷的形成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富氧条件下Cu掺杂有利于内在缺陷的形成,且Cu_(Zn)-O_i最易形成;相反在缺氧条件下,Cu掺杂不利于内在缺陷的形成.替位Cu的3d电子在价带顶形成未占据受主能级,产生p导电类型.与Cu_(Zn)体系相比,Cu_(Zn)-V_O体系中载流子浓度降低,导电性变差;Cu_(Zn)-V_(Zn)体系中载流子浓度几乎不变,对导电性没影响;Cu_(Zn)-O_i体系中载流子浓度升高,导电性增强.纯ZnO体系无磁性;而Cu掺杂ZnO体系,与Cu原子相连的O原子,电负性越小,键长越短,对磁矩贡献越大;Cu_(Zn)与Cu_(Zn)-O_i体系中的磁矩主要是Cu的3d电子与Z轴上O的2p电子耦合产生的;Cu_(Zn)中存在空位缺陷(V_O,V_(Zn))时,磁矩主要是Cu 3d电子与XY平面内O的2p电子强烈耦合所致;Cu_(Zn)中存在V_(Zn)时,磁性还包含V_(Zn)周围0(5, 6)号原子2p轨道自旋极化的贡献;所有体系中Zn原子自旋对称,不产生磁性.Cu_(Zn)-V_(Zn)和Cu_(Zn)-O_i缺陷能态中,深能级中产生的诱导态是0-0 2s电子相互作用产生的.Cu_(Zn)模型的光学带隙减小,导致吸收边红移;Cu_(Zn)-V_(Zn)模型中吸收和反射都增强,使得透射率降低.
张梅玲陈玉红张材荣李公平
关键词:第一性原理形成能
(LiN_3)_n(n=1~2)团簇结构与性质的密度泛函研究
2007年
用密度泛函理论(DFT)的杂化密度泛函B3LYP方法在6-31G*基组水平上对(LiN3)n(n=1~2)团簇各种可能的构型进行几何结构优化,预测了各团簇的最稳定结构.并对最稳定结构的振动特性、成键特性和电荷布局等性质进行了理论研究.结果表明,LiN3团簇最稳定构型为直线构型;(LiN3)n(n=1~2)团簇中N-N键长在0.1146~0.1203nm之间,N-Li键长在0.1722~0.1987nm之间;团簇中Li原子全部显正电性,越靠近Li原子的N原子负电性越强,在直线构型的N3-离子中,两端的N原子均具负电荷,而中心N原子具正电荷.
陈玉红康龙张材荣罗永春
关键词:密度泛函理论
线性反馈抑制螺旋波被引量:3
2005年
研究了激发介质FitzhughNagumo方程中螺旋波的控制问题.基于稳定性和自适应理论,对系统格点变量进行采样,将采样变量与外界标准的周期信号和稳定信号进行线性作差,进一步将误差线性反馈到系统(局部反馈和全局反馈)中,当系统达到稳定均匀态,控制器自动关闭.并研究了噪声对该方法的影响.数值计算表明,选择不同的控制区域和外部标准信号,可将螺旋波抑制,系统很快达到均匀态,螺旋波转化成靶波或者形成新的斑图,控制器对噪声有一定鲁棒性.
马军魏智强陈玉红李延龙蒲忠胜
关键词:螺旋波斑图
(CuAu_3)_n和(Cu_3Au)_n(n=1~15)团簇基态能量和结构的Monte Carlo模拟研究
2011年
本文采用Monte Carlo方法和Gupta势函数对(CuAu_3)_n和(Cu_3Au)_n团簇的基态能量和结构进行了模拟研究,通过计算平均结合能、结合能的一阶差分和二阶差分,分析了团簇的稳定性.结果表明:(Cu_3Au)_n和(CuAu_3)_n团簇都为立体结构,都是以二十面体为基础形成的;(Cu_3Au)_n和(CuAu_3)_n团簇结构中金原子都有位于团簇表面的倾向;这两类团簇结构的区别在于:在(Cu_3Au)_n团簇中,铜一金原子混合程度高;而(CuAu_3)_n团簇中,形成金原子位于表层,铜原子位于中心的层状结构;且当n=3、5、7、9时,(Cu_3Au)_n和(CuAu_3)_n团簇在各自的序列中相对稳定性较邻近团簇高,特别是n=7的团簇,相对稳定性最高.
张梅玲陈玉红李公平张材荣
关键词:MONTECARLO模拟
He原子基态能量与波函数的变分计算被引量:1
2003年
在He原子模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了一种包含坐标张弛系数的试探波函数,对He原子的基态能量和解析波函数进行了变分计算,得到了比较理想的结果,其中在波函数取N=11时,氦原子基态能量与实验值相比,误差仅为0.014‰.
陈玉红李延龙
关键词:HE原子基态能量波函数变分法原子物理学
共8页<12345678>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