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文献类型

  • 4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5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细胞
  • 3篇儿童
  • 2篇综合征
  • 2篇系统性红斑
  • 2篇系统性红斑狼...
  • 2篇淋巴
  • 2篇淋巴细胞
  • 2篇免疫
  • 2篇狼疮
  • 2篇急性
  • 2篇红斑
  • 2篇红斑狼疮
  • 2篇儿童急性
  • 2篇白血
  • 2篇白血病
  • 2篇并发
  • 1篇心理
  • 1篇血细胞
  • 1篇血小板
  • 1篇血小板减少

机构

  • 4篇华中科技大学
  • 2篇华中科技大学...
  • 1篇三峡大学第一...

作者

  • 6篇韩娟
  • 5篇金润铭
  • 3篇张志泉
  • 3篇姜敏
  • 2篇杨玉瑶
  • 2篇张冰玉
  • 1篇周芬
  • 1篇余慧
  • 1篇郝琎琎
  • 1篇李小青
  • 1篇白燕
  • 1篇周东风
  • 1篇孟浦
  • 1篇邱奕宁
  • 1篇王可欣
  • 1篇肖燕
  • 1篇胡东
  • 1篇林鸣
  • 1篇刘勤
  • 1篇赵晓波

传媒

  • 1篇中国当代儿科...
  • 1篇中国妇幼保健
  • 1篇国际儿科学杂...
  • 1篇中国小儿血液...

年份

  • 2篇2017
  • 1篇2016
  • 2篇2014
  • 1篇2013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槐杞黄颗粒联合经典方案治疗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观察被引量:12
2016年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探讨槐杞黄颗粒联合经典治疗方案对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方法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的方法将纳入的28例病例分为两组:对照组,使用经典治疗方法糖皮质激素或丙种球蛋白的患儿;治疗组,在经典治疗基础上加用槐杞黄颗粒。比较两组治疗效果并监测血小板、血小板相关抗体、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的变化,观察药物不良反应。采用SPSS 18.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治疗组有效率68.4%,对照组有效率22.22%,治疗组远高于对照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血小板2个月左右已升至正常水平,且最终能保持在相对较高水平,上升幅度及速度高于对照组,血小板相关抗体的下降幅度也高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较△PAIgA的P<0.05,统计学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淋巴细胞亚群在治疗后趋于平衡状态,且治疗期间观察到槐杞黄颗粒副作用小。结论槐杞黄颗粒可缩短治疗疗程,改善治疗效果,不良反应轻,易于耐受,在我中心观察期间应用安全,可以推广使用。
杨玉瑶韩娟林鸣金润铭
关键词:槐杞黄颗粒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血小板相关抗体淋巴细胞亚群
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SNPs相关特发性矮小患儿心理状态分析被引量:7
2017年
目的探讨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SNPs相关特发性矮小患儿的心理状态。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7月,在该院就诊的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SNPs相关特发性矮小患儿76例为研究对象,对患儿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并针对患儿心理状况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分别在护理干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以回访的形式与患儿及其家属交谈并作调查,观察在上述各时间点干预后,患儿心理状态及身高、血钙、AKP、血磷、ICF-1、25-(OH)D_3等各项指标的变化。结果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SNPs相关特发性矮小患儿存有内心及情绪不稳定、交往不良及社会退缩现象;针对性心理护理干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各个时间点出现内心及情绪不稳定和交往不良及社会退缩现象的比例均显著低于未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理护理干预3个月、6个月、9个月、12个月时,患儿ICF-1水平显著提高,血钙、AKP、血磷、ICF-1、25-(OH)D_3均显著高于未干预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长激素受体基因外显子10SNPs相关特发性矮小患儿存有内心及情绪不稳定和交往不良及社会退缩现象。对患儿进行针对性心理护理有助于改善患儿心理状态,加速患儿体内骨转换。
周东风孟浦白燕赵晓波韩娟
关键词:生长激素受体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嗜血细胞综合征1例
目的 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嗜血细胞综合征的认识.方法 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嗜血细胞综合征,并复习2002年以来文献报道的49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 共50例患儿,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发热(...
姜敏邹雪琴金润铭张志泉韩娟张冰玉吴介洪
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临床报道并文献复习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提高对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的认识。方法报道1例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并复习2002年以来文献报道的17例,总结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治疗及转归。结果共18例患儿,临床特征主要包括发热(占94%),肝肿大(占39%),脾肿大(占50%),皮疹(占44%),淋巴结肿大(占39%),关节痛(占22%),肾损害(占67%),神经系统异常(占28%),心脏受累4例(占22%)。实验室检查示血细胞减少,其中全血细胞减少(占67%),血铁蛋白升高(占100%),肝功能异常(占83%),其中乳酸脱氢酶升高(占67%),抗核抗体升高(占83%),纤维蛋白原下降(占36%),C3水平降低(占63%),血甘油三酯升高(占60%),骨髓细胞学检查示噬血现象(占94%)。确诊患者都接受了大剂量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和大剂量静脉注射免疫球蛋白治疗。18例中有1例死亡,1例放弃治疗,其余预后良好。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并发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是一种少见但有潜在致命性的疾病,临床主要特征是发热、肝脾肿大、血细胞减少。在临床工作中应提高认识,及时诊治。
姜敏张志泉余慧王可欣杨玉瑶韩娟金润铭
关键词:巨噬细胞活化综合征系统性红斑狼疮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骨骼ECT表现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骨骼E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以2008年6月-2012年6月在我院诊治的ALL患儿为研究对象,对其中166例完善骨骼ECT检查的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SPSS ...
周芬韩娟张美玲郝琎琎肖燕刘勤金润铭
关键词: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儿童复发
EVI1基因阳性的儿童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生物学及临床特征分析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研究EVI1基因在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患儿中的表达及EVI1基因阳性AML患儿的临床特征。方法收集分析EVI1阳性患儿的临床资料;采用RT-PCR法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法(RQ-PCR)定性和定量测定EVI1的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骨髓细胞免疫表型;多参数流式细胞术(MFC)监测微小残留白血病(MRD);同时对染色体进行检查。结果 241例AML患儿中,有33例EVI1基因表达呈阳性(13.7%);与EVI1基因表达阴性的AML患儿相比,EVI1阳性AML患儿的初诊年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和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但女性患儿比例增加(P<0.05);EVI1表达改变与临床缓解和MRD改变不同步,部分患儿EVI1转阴滞后于临床缓解和MRD转阴,而部分患儿临床未缓解或MRD仍呈阳性,但EVI1已转阴;EVI1常与其他融合基因共表达;免疫表型分析提示EVI1阳性AML患儿高表达CD33(100%)、CD38(88%)和HLADR(76%);15例患儿发现染色体结构或数目异常;EVI1表达阳性AML患儿第1疗程完全缓解(CR)率明显低于EVI1表达阴性患儿(P<0.05)。结论 EVI1基因表达阳性的AML患儿近期预后差;EVI1基因在AML的病程中活化不是孤立的,而是与其他基因相互作用或染色体异常的结果,其活化机制及功能还需进一步研究。
姜敏李小青胡东邱奕宁张志泉张冰玉韩娟金润铭
关键词: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免疫分型核型儿童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