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东豪 作品数:47 被引量:505 H指数:13 供职机构: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更多>> 发文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 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 更多>> 相关领域: 农业科学 理学 天文地球 机械工程 更多>>
排水地段观测井与排水渠水质相关分析 2003年 根据田间实测的排水渠与观测井水质资料 ,分析了地下水中全盐量与其组分间的关系 ,以及排水渠与其邻近观测井地下水全盐量及主要离子含量之间的关系。为探讨观测井与排水渠水质间内在关系 ,研究观测井水质与排水渠水质相互转化关系 ,为简化水质监测工作提供指导。 马东豪 蒋庆华 王永平 王金栋 王全九 李宏恩关键词:观测井 水质 离子含量 排水系统 农田排水 外源凹凸棒土添加对半干旱矿区复垦土壤水分涵养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3 2022年 大规模的采矿作业已对我国半干旱区植被生态造成很大破坏,矿区植被亟待恢复,以解决半干旱矿区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问题。如何改良土壤、有效储存和利用降水是半干旱矿区复垦土地植被恢复的首要问题。本研究针对半干旱矿区复垦土地水分涵养功能不足的问题,提出利用凹凸棒土和当地砂土组配作为新覆土材料,并研究了外源凹凸棒土添加对神木矿区复垦土壤入渗、排水和储水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凹凸棒土含量的增加,土壤的累积入渗量减少4.8%~37.4%,入渗率减少6.4%~46.3%,湿润锋推进速度减小9.8%~116.9%,饱和导水率减小14.3%~59.5%,24 h和72 h排水量分别减少0.3%~4.3%和0.3%~2.5%,土壤最大储水量增加1.6%~22.4%。外源凹凸棒土的作用效果在添加量为150 t·hm^(-2)时基本已达到最大,结合经济成本的最佳用量在30~150 t·hm^(-2)。本研究结果系统揭示了凹凸棒土对半干旱矿区土壤减渗保水的作用机理,证明其可以作为半干旱矿区复垦土壤改良的有效材料,为半干旱矿区土地复垦和植被恢复提供参考。 陶涛 马东豪 吴思聪 霍亚文 陈金林 张佳宝 张丛志 谭钧 潘慧 马红娇关键词:矿区复垦 凹凸棒土 土壤水分运动 土壤水力特性 膜下滴灌条件下灌水水质和流量对土壤盐分分布影响的田间试验研究 被引量:86 2005年 膜下滴灌是一种既节水,又能抑制土壤盐分上移的灌水技术。该文着重研究在田间条件下,滴头流量、灌水量和灌水水质对微咸水点源入渗水盐运移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在充分供水条件下,水平湿润锋和积水锋面随时间的推进符合幂函数关系;滴头流量越小,沿土壤深度方向上的盐分含量越小;滴头流量越大,水平方向含盐量随距离增加的趋势越不明显;灌水量是微咸水灌溉条件下控制盐分累积的一个重要因素,灌水量不足,没有足够的入渗水量以确保盐分的淋洗;灌水矿化度的升高会显著增加土壤表层的含盐量。 马东豪 王全九 来剑斌关键词:膜下滴灌 滴头流量 土壤盐分 微咸水入渗土壤水盐运移特征分析 被引量:28 2006年 提高水分的淋洗脱盐效率也是节水的一个重要途径。通过室内垂直入渗试验研究了淋洗水量、入渗水质和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土壤脱盐状况和水分洗盐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脱盐深度随入渗水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随入渗水矿化度和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减小;脱盐区土壤平均含盐量随累积入渗量的增加而减少,随入渗水矿化度和土壤初始含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分的脱盐效率随淋洗水量的增加呈幂函数减小,随入渗水矿化度的增加线性减少。土壤初始含水量对初期水分脱盐效率有影响,但对后期水分脱盐效率影响不大。对脱盐效率影响因素的分析可以为设计合理的淋洗水量提供参考。 马东豪 王全九 苏莹 史晓楠关键词:初始含水量 一种基于水分下渗过程原位快速获取土壤水力学参数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水分下渗过程原位快速获取土壤水力学参数的方法,采用全新推导方法,基于Richards水流控制方程与Brooks‑Corey模型推导得出可以准确描述恒定水头边界条件下均质土壤一维水分下渗的解析解,首次刻... 马东豪 吴思聪 张佳宝 陈梁宏融合无人机载激光雷达与多光谱遥感数据的冬小麦叶面积指数反演 被引量:9 2022年 为了进一步挖掘无人机载激光雷达(Light Detection and Ranging,Li DAR)在农作物长势监测方面的潜力,探究机载Li DAR与多光谱遥感数据融合反演冬小麦叶面积指数(Leaf Area Index,LAI)的效果,以无人机载Li DAR和可见光-近红外多光谱为研究手段,获取试验区冬小麦孕穗期的无人机载Li DAR点云和多光谱数据,从中提取并筛选合适的Li DAR点云结构参数和植被指数,借助多元线性回归法(Multivariable Linear Regression,MLR)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通过融合Li DAR点云结构参数与植被指数以及单独使用植被指数作为模型输入参数,分别与实测LAI构建了LAI反演模型。用决定系数(Coefficient of Determination,R^(2))和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 Error,RMSE)来评价模型时,结果显示融合Li DAR点云与多光谱数据能够较好地反演冬小麦LAI。而且,无论是利用MLR还是PLSR法,融合Li DAR点云结构参数与植被指数的模型(MLR︰R^(2)=0.901,RMSE=0.480;PLSR︰R^(2)=0.909,RMSE=0.445(n=16))均优于仅使用植被指数的模型(MLR︰R^(2)=0.897,RMSE=0.492;PLSR︰R^(2)=0.892,RMSE=0.486(n=16))。因此,加入无人机载Li DAR数据可以一定程度上弥补光谱数据在作物垂直方向上信息提取不足的缺陷,提高冬小麦LAI的反演精度,为冬小麦LAI反演提供了更优的手段。 牛玉洁 李晓鹏 张佳宝 马东豪 纪景纯 宣可凡 蒋一飞 汪春芬 邓皓东 刘建立关键词:冬小麦 植被指数 叶面积指数 反演模型 秸秆或粉煤灰添加对砂姜黑土持水性及小麦抗干旱胁迫的影响 被引量:15 2020年 针对黄淮海平原典型中低产土壤砂姜黑土黏粒含量较高,土壤有效水分库容较低,严重限制作物生产的现状,该文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外源改性物料的添加对土壤持水性能及小麦生理的影响,以期获得农田水分管理过程中的关键参数。盆栽试验设置常规氮磷钾(control,CK),常规氮磷钾配施下的添加秸秆(straw returning,SR)、秸秆碳(straw carbon,SC)和粉煤灰(fly ash,FA)处理,维持土壤相对含水率在80%,培育小麦至抽穗期,开展为期10 d的干旱胁迫试验。结果显示SR和SC处理提高了土壤持水能力,且处理间的差异较小;FA处理因其表面富含大量疏水性结晶矿物,土壤相对含水率下降较快,迟效水含量显著低于其余处理,但土壤速效水含量显著提高。不同改性措施均有提高小麦叶片相对含水率,减轻干旱胁迫的趋势,但在极端干旱胁迫下,FA处理叶片相对含水率不仅明显低于其余处理,且作物体内积累大量丙二醛、过氧化氢等有害物质。田间管理中砂姜黑土相对含水率应维持在38%(SR)、36.5%(SC)和24.5%(FA)以上,当土壤相对含水率低于30.78%(SC)、28.43%(SR)和22.5%(FA)时将会对作物生理产生不可逆的伤害。鉴于秸秆优良的保水性能,粉煤灰“富水,不保水”的特性,秸秆与粉煤灰的配合施用将利于砂姜黑土的改良。相关机制值得进一步研究。 王擎运 王擎运 陈景 孔海燕 柴如山 查伟 郜红建 马东豪 马东豪关键词:水分 干旱 砂姜黑土 水分特征 作物生理 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和土壤生化性质 被引量:6 2014年 氮和水对作物生长非常重要,研究施氮和灌溉管理下作物产量、土壤性质以及它们的关系对我国农业科学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中国科学院封丘农业生态试验站为平台,研究了施氮(每季施氮150 kg·hm-2、190 kg·hm-2、230 kg·hm-2、270 kg·hm-2,以不施氮为对照)和灌溉(灌溉量达到0-20 cm、0-40 cm、0-60 cm土壤的田间持水量,以雨养为对照)管理下小麦-玉米轮作系统作物产量和土壤生化性质,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50-270 kg·hm-2施氮量对2008年、2009年玉米产量和2009年、2010年小麦产量无显著影响;灌溉对2010年玉米产量无显著影响,而2008年、2009年玉米产量随灌溉量增大而增加。尽管2008-2011年小麦产量随灌溉量变化趋势不一致,但与雨养相比灌溉提升了小麦产量。施氮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土壤全氮和速效氮含量、脱氢酶和脲酶活性、微生物生物量碳、基本呼吸和硝化势,稍微降低了土壤pH并大幅降低了速效磷含量(降幅48.7%-51.6%);灌溉提升了土壤全氮含量和脱氢酶活性,降低了全钾含量、脲酶活性、基本呼吸、硝化势。多元回归分析显示,某些土壤生化性质(全氮、溶解性有机碳、速效磷含量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呼吸熵、硝化势)与2009年、2010年玉米产量很好地线性拟合。综上,土壤生化性质因施氮和灌溉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异,因施氮和灌溉而分异的土壤生化性质能部分地鉴定作物产量。本研究方法可为产量主导因子的筛选及产量估算模型的建立提供一定参考依据。 陈林 张佳宝 赵炳梓 马东豪关键词:施氮 灌溉 生化性质 作物产量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区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及还田替代化肥潜力 被引量:8 2022年 东北-黄淮海平原旱作农业区(旱作区)是中国重要的粮食产区,估算旱作区主要作物秸秆养分和化肥替代潜力,可为该区域秸秆养分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施提供科学依据。基于2015-2018年统计年鉴数据,对旱作区各市小麦、玉米和大豆3种作物秸秆养分资源量和利用潜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和大豆累积播种面积占旱作区作物播种面积的81.49%;作物秸秆资源年均产量分别为9432.24万t(小麦)、13485.91万t(玉米)和732.94万t(大豆),占全国相应作物秸秆资源总量的70.96%、51.63%和42.34%。秸秆养分总量为678.60万t,包含167.75万t(N)、67.12万t(P_(2)O_(5))和443.73万t(K_(2)O),累计占该区域三大作物推荐施肥总量的53.75%。秸秆还田模式下,小麦、玉米和大豆秸秆当季替代化肥(N+P_(2)O_(5)+K_(2)O)潜力分别为188.88、138.71和38.51 kg·hm^(-2)。小麦主要种植区(黄淮海平原)小麦秸秆可实现N 16.15~30.11 kg·hm^(-2),P_(2)O_(5)7.89~14.71 kg·hm^(-2),K_(2)O 112.18~209.16 kg·hm^(-2)的化肥替代;玉米主要种植区(东北平原)玉米秸秆可实现N 20.39~39.85 kg·hm^(-2),P_(2)O_(5)10.39~20.31 kg·hm^(-2),K_(2)O 66.60~130.18 kg·hm^(-2)。可见旱作区秸秆还田替代化肥潜力较大。 汪秋云 李庆阳 柴如山 李军利 王擎运 郜红建 张世文 马东豪 张佳宝 徐明岗关键词:旱作农业区 作物秸秆 一种原位监测土壤水入渗量和湿润锋推进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原位监测土壤水入渗量和湿润锋推进的方法,将TDR探针垂直插入土壤;利用时域反射仪高频测量入渗前和入渗过程中的TDR反射信号;在TDR反射信号波形中提取探针首部、尾部和湿润锋对应的表观位置信息,进而计算TD... 马东豪 张佳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