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魏辰

作品数:9 被引量:43H指数:5
供职机构:济宁市精神病防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济宁市科技发展计划项目山东省医药卫生科技发展计划项目济宁市医药卫生科技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9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9篇双相
  • 7篇双相障碍
  • 3篇症状
  • 3篇认知功能损害
  • 2篇双相情感障碍
  • 2篇情感障碍
  • 1篇一级亲属
  • 1篇早期干预
  • 1篇症状特点
  • 1篇首发
  • 1篇首发症
  • 1篇首发症状
  • 1篇随访
  • 1篇前驱期
  • 1篇情感障碍患者
  • 1篇临床分型
  • 1篇精神病
  • 1篇精神病性
  • 1篇精神病性症状
  • 1篇干预

机构

  • 9篇济宁医学院
  • 9篇济宁市精神病...
  • 2篇南开大学

作者

  • 9篇王中刚
  • 9篇魏辰
  • 6篇曹玉英
  • 6篇靳士立
  • 3篇陈景清
  • 2篇钱丽菊
  • 2篇张金响
  • 1篇李盼盼

传媒

  • 4篇国际精神病学...
  • 2篇精神医学杂志
  • 1篇临床精神医学...
  • 1篇中国神经精神...
  • 1篇中国心理卫生...

年份

  • 1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7
  • 1篇2016
  • 3篇2014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双相障碍患者及其一级亲属认知功能损害的研究被引量:7
2014年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BD)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方法: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51例BD-I型患者(BD-I组)、51例BD-II型患者(BD-II组)、50名健康一级亲属(亲属组)及51名正常对照者(对照组)进行认知功能评估。结果:BD-I组、BD-II组及亲属组CPT中正确数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且BD-I组明显低于BD-II组及亲属组(P均<0.05)。BD-I组、BD-II组及亲属组WCST中的错误应答数、正确率和非持续性错误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BD-I组及亲属组与BD-II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BD-I组及亲属组WCST完成分类数、完成第一个分类所需应答数、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评分与对照组及BD-II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D患者及其健康一级亲属存在多维度认知功能损害,BDI患者任务管理能力损害较明显,BD-II患者注意力损害较明显。
王中刚靳士立钱丽菊曹玉英魏辰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一级亲属
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前驱期症状特点及早期干预的相关研究进展被引量:10
2014年
本文通过查阅近期有关双相情感障碍患者前驱期症状的相关国内外文献,从研究概况、症状特点和早期干预三个方面予以综述。
王中刚魏辰曹玉英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症状特点早期干预
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比较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探讨伴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在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面的差异性。方法选取470例双相障碍患者,按是否伴有精神病性症状分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12例)和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258例),通过自编量表采集入组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方面的信息进行比较。结果与不伴精神病性症状组相比,伴精神病性症状组年龄小(P<0.05)、起病年龄早(P<0.05);伴精神病性症状组中147例(69.3%)出现妄想,26例(12.3%)出现幻觉,17例(8.0%)同时出现幻觉和妄想,56例(26.4%)出现其他精神病性症状。结论伴精神病性症状双相障碍患者具有年龄小、起病年龄早的特点,且双相障碍患者伴发的精神病性症状以妄想症状为主。
李坤坤王中刚朱亚亚魏辰靳士立张金响
关键词:双相障碍精神病性症状
双相Ⅰ型与双相Ⅱ型患者情感气质特点比较被引量:1
2017年
目的探讨双相障碍Ⅰ型与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在情感气质特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100例双相障碍Ⅰ型患者(双相Ⅰ型组),98例双相障碍Ⅱ型患者(双相Ⅱ型组)和120名健康者(对照组),采用情感气质自评量表(TEMPS-A)进行评定。结果三组TEMPS-A总分及各因子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双相Ⅰ型组和双相Ⅱ型组TEMPS-A总分及各因子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双相Ⅰ型组TEMPS-A抑郁气质因子分低于双相Ⅱ型组,双相Ⅰ型组的旺盛气质因子分高于双相Ⅱ型组(P<0.05)。结论双相障碍患者存在特殊的情感气质,不同亚型之间情感气质类型有差异。
朱亚亚王中刚李盼盼魏辰张旭靳士立陈景清
关键词:双相障碍临床分型
双相障碍临床分期模式的研究进展被引量:2
2016年
本文通过查阅有关双相障碍临床分期模式的有关文献,从临床分期模式的概念、依据、方法和意义等方面对其予以综述。
王中刚曹玉英魏辰陈景清
关键词:双相障碍
双相Ⅰ型与双相Ⅱ型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对比研究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双相I型障碍与双相II型障碍患者认知功能损害的特点及差异。方法收集51例双相I型障碍患者(A组)、51例双相II型障碍患者(B组)与51例正常对照者(C组),采用持续操作测验(CPT)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评估与比较其认知功能。结果 (1)CPT测验情况:A组、B组的正确数均显著低于C组,A组、B组的错误数均显著高于C组,A组的正确数显著低于B组,而错误数显著高于B组(均为P<0.05);(2)WCST测验情况:A组、B组的错误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数均显著高于C组,而正确应答百分比显著低于C组,A组与C组相比除在上述方面有显著差异外,A组在总应答数、完成分类数均显著差于C组,而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则显著高于C组(均为P<0.05);A组的完成分类数显著低于B组,A组的总应答数、错误应答数、持续性应答数、非持续性错误、不能维持完整分类数、学习到学会方面均显著高于B组(均为P<0.05)。结论双相I型障碍与双相II型障碍患者均存在多维度的认知功能损害,双相I型障碍患者在注意障碍、认知转移能力等方面受损的程度重于双相Ⅱ型障碍患者。
王中刚靳士立曹玉英魏辰钱丽菊
早发和后发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比较被引量:3
2020年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段起病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方法选取双相障碍患者775例,按起病年龄将患者分为早发组(<18岁)和后发组(≥18岁),通过自制患者信息调查表采集患者的社会人口学和临床资料信息,对两组患者的上述信息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与后发组双相障碍患者相比,早发组双相障碍患者具有以下特点:以男性居多[195(59.45)vs.231(51.68),χ~2=4.62,P=0.03]、自杀观念/行为发生率高[141(42.99)vs.151(33.78),χ~2=6.83,P=0.01]、5年内门诊复诊次数多[14.00(7.00,26.75)vs.11.00(5.00,22.00),Z=-3.50,P=0.00]、5年内再住院次数多[2.00(1.00,3.00)vs.1.00(1.00,3.00),Z=-3.46,P=0.00]。结论起病年龄早的双相障碍患者以男性居多,自杀观念/行为发生率高,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好但疾病复发率高,提示预后差。
李坤坤王中刚魏辰靳士立张金响
关键词:双相障碍
不同类型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临床特征对比研究被引量:9
2019年
目的比较不同类型首发症状双相障碍患者社会人口学和临床特征的差异性。方法收集首次确诊为双相障碍的患者470例,根据首发症状类型不同分为躁狂/轻躁狂首发组(200例)和抑郁首发组(270例),采集相关社会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信息;对所有入组患者随访12个月,记录6个月末和12个月末的复发情况。结果抑郁首发组与躁狂/轻躁狂组相比较,年龄更小[(36.67±12.24)岁vs.(39.18±11.07)岁,P=0.02],女性比例更高(51.90%vs. 41.00%,P=0.03),受教育年限更长[(10.45±4.71)年vs.(9.51±3.98)年,P=0.02],确诊延搁时间更短[(7.79±8.50)年vs.(11.46±10.30)年,P<0.01],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比例(33.00%vs.23.50%,P<0.01)和精神刺激史发生率(28.50%vs.14.00%,P<0.01)更高,平均复诊时间更长[(7.54±5.69)月vs.(5.66±5.77)月,P<0.01]),并且抑郁首发组复发次数多于躁狂/轻躁狂首发组(均P<0.01)。结论双相障碍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者较多;以抑郁症状为首发症状的双相障碍患者受教育程度高、确诊延搁时间更短、多伴有精神刺激史及精神疾病阳性家族史,且复发率高。
王中刚曹玉英李盼盼魏辰张旭靳士立禚传君
关键词:双相障碍首发症状随访
不同临床分期阶段双相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损害被引量:5
2019年
目前双相障碍主要采用静态方法进行诊断,该方法不能体现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为此Frank等[1]提出了双相障碍临床分期模型,该模型描述了双相障碍从早期无症状逐步发展至严重的慢性疾病的整个过程,有助于优化临床治疗。
王中刚曹玉英李盼盼张旭魏辰陈景清禚传君
关键词:双相障碍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