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昊
- 作品数:3 被引量:50H指数:3
- 供职机构: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江苏省临床医学科技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卫生厅科研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经皮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疼痛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被引量:39
- 2014年
- 目的 探讨经皮椎体成形(PVP)治疗疼痛性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s)的临床疗效和影像学变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5月至2012年6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应用PVP治疗OVCFs随访1年以上并有完整CT影像资料142例患者195节椎体.PVP前后定期评价VAS,术后3 dCT复查观察骨水泥分布和渗漏情况,在CT二维重建正中矢状面上分别测量术前、术后3d及术后1年椎体高度和Cobb角.比较各随访点VAS、椎体高度和Cobb角变化差异,椎旁骨水泥渗漏是否影响疗效.结果 所有PVP操作均成功,平均注入骨水泥量胸椎(4.5±1.1)ml,腰椎(6.0±1.2)ml,平均随访(17±6)个月.术后3 dCT显示椎旁骨水泥渗漏共38例43节椎体(22.1%),均无症状.142例术后24 h VAS平均下降了5.25,术后1个月进一步下降了1.12,均有显著变化,余各随访点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VP后3d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及Cobb角分别恢复了1.55、1.38 mm及2.3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术后3d和随访1年以上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骨水泥椎旁渗漏组与无渗漏组的VAS评分、椎体前缘、中央高度和Cobb角的变化在各随访点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PVP可迅速缓解OVCFs患者的疼痛及提高多数椎体的高度并保持长期稳定;椎旁少量骨水泥渗漏对临床疗效和椎体稳定性无影响.
- 黄昊何仕诚方文朱海东郭金和邓钢朱光宇秦永林滕皋军
- 关键词:骨质疏松椎体成形术压缩骨折骨水泥
- 骨水泥对兔脊柱VX2肿瘤转移模型的作用研究被引量:8
- 2015年
- 目的探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对兔脊柱VX2肿瘤的杀伤作用。方法成功建立兔VX2脊柱转移肿瘤模型18只,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6只,在CT导下向VX2肿瘤中心分别注入PMMA或生理盐水,其中A组注入PMMA 0.3 ml、B组注入PMMA 0.1 ml、C组注入生理盐水0.3 ml。术后24 h处死模型兔,A、B组分别于距离PMMA团块边缘1、5、10、15 mm处不同方向各取4个肿瘤组织块,C组于瘤体中心至表面不同的4个位置各取1块肿瘤组织,采用脱氧核糖核苷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肿瘤细胞凋亡率。结果 16只模型兔成功注入PMMA骨水泥,A、B组手术成功率均为5/6,C组为6/6,无显著性差异。A组距PMMA边缘1、5、10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为(65.75±18.81)%、(50.00±14.24)%、(14.95±8.98)%,与对照组(9.79±5.24)%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5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为(10.30±8.13)%,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B组距PMMA边缘1、5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分别为(49.20±15.57)%、(17.75±9.28)%,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观测点无显著性差异。A、B两组距PMMA边缘1、5、10 mm处肿瘤细胞平均凋亡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 PMMA可促进肿瘤细胞凋亡,适量增加PMMA注入量可增加肿瘤细胞凋亡范围。
- 黄昊何仕诚冯国栋杜瑞杰朱海东方文郭金和邓钢
- 关键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VX2肿瘤脊柱转移凋亡
- 影像学对经皮穿刺兔脊柱VX2肿瘤模型的检测价值探讨被引量:5
- 2013年
- 目的探讨经皮穿刺植入VX2瘤块建立兔脊柱肿瘤模型的MRI和cT表现及其与后肢瘫痪时间之间的关系。方法5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A、B、C、D4组,其中A、B、C3组各14只于CT导向下穿刺腰1或2椎体植入VX2瘤块,D组10只作假手术对照。观察终点:A组,瘫痪后自然死亡或术后第50天;B组,出现瘫痪后第3天;C组,术后第14天;对照组,术后自然死亡或第50天。术后间隔7d定期行脊椎MR及CT,并每天观察后肢神经功能,达到预定观察终点时取出手术椎行病理学检查。结果52只兔椎体穿刺均成功。建立兔脊柱肿瘤模型共32只,对照组存活9只。术后第7天,脊椎成瘤兔32只及对照组9只MRI显示目标椎体内均有异常信号,而CT无阳性发现,术后14d直至研究终点对照组9只兔MRI及CT显示目标椎体正常。术后14dMR和CT的肿瘤显示率分别为65.6%(21/32)和3.1%(1/32),21d分别为100%(21/21)和42.9%(9/21),两个随访点的MRI和CT肿瘤显示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28d及其后MRI和CT的肿瘤显示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组平均生存时间(40±4)d,D组均存活至术后50d而无后肢瘫痪,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出现瘫痪时间为术后(22±5)d,B组为术后(22±5)d,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52)。结论CT导向下穿刺植入VX2瘤块建立兔脊柱肿瘤模型的成瘤率高,可重复性强;MR较CT能更早地显示脊椎肿瘤,但脊椎接种后7d行MRI及CT检查无实际意义;脊椎肿瘤导致后肢瘫痪后可显著缩短模型兔的生存时间。
- 凌龙何仕诚黄昊朱海东张成佳方文郭金和邓钢朱光宇秦永林滕皋军
- 关键词:肿瘤转移脊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