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万随

作品数:10 被引量:21H指数:2
供职机构: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海洋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生物学环境科学与工程交通运输工程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会议论文
  • 3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天文地球
  • 3篇生物学
  • 1篇建筑科学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环境科学与工...

主题

  • 5篇有孔虫
  • 5篇同位素
  • 5篇浮游有孔虫
  • 4篇浮游
  • 3篇南沙海区
  • 3篇海区
  • 2篇第四纪
  • 2篇东亚季风
  • 2篇深部
  • 2篇碳同位素
  • 2篇同位素特征
  • 2篇晚第四纪
  • 2篇西太平洋
  • 2篇壳体
  • 2篇季风
  • 2篇冰期
  • 2篇沉积物捕获器
  • 2篇赤道
  • 2篇赤道西太平洋
  • 1篇旋回

机构

  • 10篇同济大学
  • 1篇内蒙古农业大...

作者

  • 10篇万随
  • 9篇翦知湣
  • 7篇成鑫荣
  • 5篇乔培军
  • 4篇王汝建
  • 2篇金海燕
  • 1篇李文宝
  • 1篇党皓文
  • 1篇王婷婷

传媒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第四纪研究
  • 1篇中国科学:地...
  • 1篇第二届深海研...

年份

  • 1篇2017
  • 2篇2014
  • 2篇2012
  • 1篇2011
  • 2篇2010
  • 2篇2009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末次冰消期南海深部水的来源及流通状况
万随翦知湣金海燕
赤道西太平洋冬季活体浮游有孔虫生态分布与壳体同位素特征
万随翦知湣成鑫荣
沉积过程中有机碳及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变化特征——以南海南部为例被引量:2
2017年
由水体到沉积物,不同沉积阶段的沉积过程也有所不同。通过对比南海南部(SCS-S)水体沉降颗粒物、海底表层沉积物和岩芯柱状沉积物(上部3 m)中Globigerinoides ruber氧、碳同位素(δ^(18)O、δ^(13)C)值和有机碳(TOC)含量及堆积速率的变化,系统分析了TOC、δ^(18)O、δ^(13)C等环境演变指标参数在沉积过程中的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整个沉积过程中,TOC及同位素等环境演变指标参数的变化情况并不一致。不过,由下层水体沉降到海底表层的过程中,TOC及堆积速率(分别由4.20%、0.38 g/(cm^2·ka)下降到1.^(18)2%、0.039 g/(cm^2·ka)、δ^(18)O、δ^(13)C值(分别偏重0.196‰、0.855‰)均出现了明显变化。而一旦形成表层沉积物并被埋藏覆盖形成海底沉积物层(以岩芯柱状沉积物代表)以后,在不考虑冰期—间冰期气候旋回的影响下,除TOC外,δ^(18)O、δ^(13)C值等则基本保持不变;2)不同沉积阶段,TOC含量变化与δ^(18)O、δ^(13)C值的相关性分析表明,岩芯柱状沉积物中TOC含量变化与δ^(18)O、δ^(13)C变化之间的相关性最为明显,特别是TOC含量与δ^(18)O变化间呈显著正相关(r=0.74),即由下层水体到表层沉积物这一沉降过程中,TOC含量与堆积速率的突变及其对应的底层水中溶解氧(O_2)、二氧化碳(CO_2)含量变化可能是诱导δ^(18)O、δ^(13)C大幅偏重的主要因素。因此,利用TOC等指标参数进行古环境变化分析时有必要考虑不同沉积过程的影响。
李文宝王汝建万随
关键词:RUBBER同位素南海南部
赤道西太平洋冬季浮游有孔虫分布与壳体同位素特征被引量:12
2011年
通过对2009年1月在赤道西太平洋暖池区6个站位、28个垂直分层拖网浮游有孔虫样品进行分析,在0~250m水层内共鉴定出14个浮游有孔虫属种,以热带暖水种为主、广适应性冷水种仅零星出现。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平均生活深度较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深,可能是由于赤道地区强烈的太阳光照射或两个种食物来源差别的缘故。G.ruber与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壳体氧碳同位素协同变化,反映出海水碳酸盐化学体系是同位素变化的控制因子之一。此外,浮游有孔虫壳径也是壳体同位素值的重要影响因素,因而为了减小壳体壳径对壳体同位素值的影响,进行浮游有孔虫同位素分析时应尽量挑选壳径相近的壳体。
万随翦知湣成鑫荣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丰度氧碳同位素赤道西太平洋
南沙海区浮游有孔虫通量及其壳体化学性质的季节变化
浮游有孔虫壳体记录着海水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的相关信息,反映了海洋温度、盐度、营养水平和生产力以及水体结构等环境变化。探讨现代浮游有孔虫生态性质和壳体记载的海洋水体的环境信息,有助于重建古环境。沉积物捕获器样品分析可提供...
万随翦知湣成鑫荣乔培军王汝建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沉积物捕获器东亚季风南沙海区
文献传递
南沙海区浮游有孔虫通量及其壳体化学性质的季节变化被引量:10
2010年
通过对南沙海区2004~2006年获得的浅层和深层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样品分析,发现浮游有孔虫总通量和主要属种Globigerinoides ruber,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Neogloboquadrina dutertrei,Globigerinita glutinata及Globigerina bulloides的通量和百分含量存在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在东北季风和西南季风盛行期出现高值,在季风间歇期出现低值,展示出典型的"双峰型"通量模式.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通量主要在东北季风期显示高值,特殊地在2004年8月夏季风期间出现峰值.浮游有孔虫通量与颗粒总通量、有机碳通量变化一致,随叶绿素浓度和风速大小变化而改变,表明南沙海区生源颗粒通量主要受季风影响的表层生产力所控制.浮游有孔虫壳体氧同位素、Mg/Ca比值与表层海水温度的季节变化相吻合.壳体δ18O主要受海水温度的变化的影响,不同深度属种的δ18O变化反映了上层海水温度梯度.此外,壳体碳同位素值总体上在东亚季风强盛期低、季风间歇期高,与表层海水中叶绿素浓度的变化趋势相反,说明浮游有孔虫δ13C值包含着水体营养和生产力的信息,可能反映了海水表层生产力的变化.
万随翦知湣成鑫荣乔培军王汝建
关键词:沉积物捕获器浮游有孔虫东亚季风南沙海区
南海晚第四纪深层水温度与氧同位素变化
冰期旋回是第四纪地球气候最显著的变化特征,大气CO2 浓度的冰期—间冰期变化幅度可达~100 ppm.最新研究表明,深部水团重组与大洋环流演变所造成的深海碳储库与大气之间的交换,可能是造成大气CO2 浓度的冰期旋回变化的...
万随翦知湣成鑫荣乔培军
晚第四纪冰期旋回中南海CO2源汇格局的转换
南海作为低纬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表层初级生产力较高、生物泵作用较强,但现代海洋调查表明南海却是大气CO2 的弱源,其重要机制之一就是:南海深部环流通过强烈的垂向混合将过量的CO2 输向上层海洋和大气(Dai et al...
翦知湣党皓文王婷婷万随乔培军
南海现代及末次冰期以来深部水的流通状况
翦知湣金海燕万随成鑫荣
南沙海区浮游有孔虫通量及其壳体化学性质的季节变化
万随翦知湣成鑫荣乔培军王汝建
关键词:浮游有孔虫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