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任艳红

作品数:10 被引量:22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市眼科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期刊文章
  • 3篇会议论文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5篇外斜
  • 5篇外斜视
  • 5篇斜视
  • 5篇间歇性外斜
  • 5篇间歇性外斜视
  • 3篇视皮层
  • 3篇手术
  • 3篇受体
  • 3篇皮层
  • 2篇单眼
  • 2篇亚单位
  • 2篇视觉可塑性
  • 2篇受体Α
  • 2篇术后
  • 2篇立体视
  • 2篇疗效
  • 2篇分离性
  • 2篇分离性垂直偏...
  • 2篇Γ-氨基丁酸...
  • 2篇氨基丁酸

机构

  • 9篇天津市眼科医...
  • 3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作者

  • 10篇任艳红
  • 9篇赵堪兴
  • 4篇郝瑞
  • 2篇王嘉星
  • 2篇宁玉贤
  • 2篇钱学翰
  • 1篇陈霞
  • 1篇高杨
  • 1篇崔丽红

传媒

  • 2篇中国实用眼科...
  • 1篇眼科研究
  • 1篇天津医科大学...
  • 1篇中国全科医学
  • 1篇国际眼科纵览

年份

  • 3篇2010
  • 6篇2009
  • 1篇2008
10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分析被引量:11
2009年
目的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疗效和术后部分患者斜视回退的可能原因。方法对120例患者的术后一天眼位、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与远期眼位的关系进行分析,寻找影响斜视回退的可能因素。结果120例随访平均25.34个月(12—50个月)。眼位:正位90例(75%),外斜29例(24.17%),内斜1例(0.83%);术后远期眼位只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关,而与发病年龄、手术年龄、斜视类型均无关。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远期眼位与术后一天眼位和术前有无双眼同时视功能有明显相关性,术后一天过矫和术前有双眼同时视功能者可以获得较好的远期眼位。
任艳红赵堪兴陈霞崔丽红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回退
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
王嘉星赵堪兴郝瑞任艳红
集合不足型外斜视单眼退截术后效果
宁玉贤赵堪兴钱学翰任艳红郝瑞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疗效的临床观察被引量:7
2009年
目的 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后眼位、双眼单视功能与发病年龄、斜视度、手术年龄及术前融合功能有无关系.方法 对119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术前检查斜视度,融合功能及双眼视觉功能,术后检查眼位及融合功能和双眼视觉功能,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手术年龄较早,术前有融合功能及立体视觉的患者,术后眼位更稳定.结论 间歇性外斜视的患者应根据融合功能及双服单视功能的情况,决定手术时机,以利用双眼单视功能的重建和巩固.
郝瑞赵堪兴任艳红
关键词:间歇性外斜视手术立体视觉眼位
γ-氨基丁酸A受体α1亚单位在正常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变化
任艳红赵堪兴
单眼外退-内截手术矫正间歇性外斜视效果分析
2010年
目的对比分析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效果、外退-内截各1mm平均矫正量、视远视近矫正效果的差异。方法对96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行单眼外退-内截手术,对术后远期眼位、平均矫正量和视近视远手术效果差异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功能治愈58例(60.42%),临床治愈89例(92.71%);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及外展过强型外斜视患者手术后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较手术前视远视近斜视角差异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术前斜视度呈负相关(P<0.05);平均矫正效果与手术量呈正相关(P<0.05);与手术年龄、发病年龄无相关性。结论间歇性外斜视单眼外退-内截手术设计应考虑术前斜视度对平均矫正量的影响,外退-内截手术可以较好的矫正远近斜视度的差异。
宁玉贤赵堪兴钱学翰任艳红郝瑞高杨
关键词:外斜视手术
年龄和视觉经验对大鼠视皮层γ-氨基丁酸A受体α/_1亚单位表达的影响
目的:/(1/)观察从出生到生后90天/(P90/)的大鼠视皮层中γ-氨基丁酸A受体功能亚单位GABA/_ARα/_1的表达随发育的变化;/(2/)观察关键期内单眼形觉剥夺大鼠视皮层中GABA/_ARα/_1的表达变化;...
任艳红
关键词:视皮层视觉可塑性
文献传递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回路在视觉系统发育和可塑性研究中的进展被引量:1
2008年
研究表明γ-氨基丁酸受体及其抑制性神经回路在视觉发育和可塑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GABA能抑制性回路在视觉发育关键期的开始、终止及其在成年视觉发育可塑性中的作用。本文主要回顾近年国内外在视觉发育和可塑性变化方面对γ-氨基丁酸受体及其抑制性神经回路研究的最新进展和成就,探讨影响视觉发育的机制及其与视皮层其他神经回路或结构的关系,并展望在弱视治疗中的应用前景。
任艳红赵堪兴
关键词:视觉发育
γ-氨基丁酸A受体α_1亚单位在正常发育大鼠视皮层中的表达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观察大鼠视皮层γ-氨基丁酸A受体(GABAAR)功能亚单位GABAARα1的表达随发育发生的量的变化。方法将45只健康纯系新生Wistar大鼠按出生后年龄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9组,每组5只,分别于出生后第0、7、14、21、28、35、45、60、90天用质量分数4%多聚甲醛经左心室穿刺至升主动脉灌注固定后处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图像分析技术分析GABAARα1在出生后不同天龄Wistar大鼠视皮层的表达情况。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显示,Wistar大鼠视皮层神经元分6层,各层神经元排列整齐。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GABAARα1阳性反应产物呈棕黄色颗粒状,染色部位主要在神经元细胞膜、树突或轴突,其中视皮层第Ⅱ/Ⅲ层细胞染色最密集。图像分析结果提示,GABAARα1在出生时的大鼠视皮层中即已存在,但表达量很少,大鼠睁眼前表达量上升缓慢,睁眼后迅速上升,在出生时GABAARα1的吸光度(A)值为4.79±1.51,至35d峰值达231.52±2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此后维持高水平至出生后90d,为231.52±21.65,与出生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大鼠视皮层中GABAARα1表达量的发育性变化与视觉发育可塑性关键期的起始和终止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同步性,提示GABAARα1表达的发育性变化可能是视觉可塑性调节的一个重要分子基础。
任艳红赵堪兴
关键词:Γ-氨基丁酸A受体视皮层视觉可塑性发育
分离性垂直偏斜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的临床观察被引量:1
2010年
目的:分析分离性垂直偏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年龄及双眼视功能水平与DVD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17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分为组1: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组2: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3:单纯DVD。比较并分析3组病人的发病时间、术前立体视功能及垂直分离偏斜程度。结果: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发病月龄(45.0月)早于单纯间歇性外斜视(82.9月)(P<0.01)。其双眼视功能较单纯间歇性外斜视组差(P<0.01)。组1与组3的垂直分离斜度分别为14.5△±9.6△、23.7△±15.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发病年龄较早,双眼视功能较差。视觉发育早期双眼视功能的破坏可能是影响DVD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DVD合并间歇性外斜视中的水平方向眼位偏斜对垂直斜视度有一定影响。
王嘉星任艳红赵堪兴
关键词:斜视分离性垂直偏斜间歇性外斜视立体视功能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