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紫云
- 作品数:10 被引量:46H指数:5
- 供职机构:江门市中心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梗死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50例临床分析被引量:5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CI)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s thrombosis in lower limb,LD-VT)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治疗及预防对策。方法本文对50例CI后LDVT患者的原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一般状况、临床特点以及静脉尿激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效果。结果CI病人并发LDVT患者中,65岁以上66%;下肢水肿伴疼痛为主要症状,瘫痪侧LDVT发生率82%,健侧LDVT发生率14%,双侧LDVT发生率4%,通过静脉尿激酶溶栓或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7~14d内所有深静脉血栓的症状逐渐消失。结论静脉壁损伤、血流缓慢和高凝状态是CI患者发生LDVT的因素,预防卒中患者LDVT的发生是降低CI致残率及病死率的关键。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检测LDVT的一种理想工具,对发现及预防LDVT有重要意义。溶栓与抗凝疗法是治疗深静脉血栓的有效手段。
- 黄焕章周丹李洪凌紫云
- 关键词:脑梗死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尿激酶低分子肝素
- 110例脑梗死患者抑郁焦虑量表筛查及治疗分析被引量:1
- 2009年
- 目的:研究脑梗死患者抑郁焦虑的发生率以及赛乐特的治疗效果。方法:对110例脑梗死患者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欧洲卒中评分量表(ESS)进行评定,SDS或SAS评定标准分50分以上者可诊断为脑梗死合并抑郁、焦虑。赛乐特治疗4周后,再行SDS、SAS和ESS评定。结果:110例脑梗死患者中50例(45%)并发抑郁或焦虑,赛乐特治疗4周后50例中42例评分恢复正常(<50分),ESS平均分由(71.3±6.2)分增加为(87.2±7.1)分。结论:脑梗死后出现抑郁焦虑的发病率高,与ESS呈明显负相关,赛乐特治疗是有效的。
- 黄焕章周丹李洪凌紫云
- 关键词:脑梗死抑郁焦虑
- 环磷酰胺、秋水仙碱联合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 2009年
- 目的评价环磷酰胺、秋水仙碱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将60例脑梗死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30例,接受急性脑梗死的基本治疗;治疗组30例,接受环磷酰胺0.1~0.2g/d,秋水仙碱1mg/d和基本治疗,共10d。2组患者治疗前后作观察项目检查。结果处理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5),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有6例发生不良反应(20%),对照组2例发生不良反应(6.67%),2组未见心、肝、肾等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结论环磷酰胺,秋水仙碱联合应用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能减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改善预后;但此疗法有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使用时应严密观察。
- 黄焕章李洪凌紫云
- 关键词:环磷酰胺秋水仙碱急性脑梗死
- 认知康复护理介导的自我服药程序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被引量:10
- 2013年
- 目的探讨认知康复护理介导的自我服药程序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36例伴有轻-中度认知障碍的脑卒中患者(观察组)及42例非脑卒中患者(对照组)分别进行自我服药程序干预服药,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认知康复训练,比较两组患者在应用自我服药程序过程中所经历的平均时间和最终实现自我服药程序的通过率。结果观察组自我服药程序第1~3阶段经历时间为(6.2±2.3)d、(4.2±1.3)d和(9.8±3.3)d,对照组为(9.7±3.2)d、(6.4±2.7)d和(4.7±2.3)d,观察组第1~2阶段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第3阶段显著长于对照组(均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最终实现自我服药程序的通过率分别为83.3%(30/36)、35.7%(15/42),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认知康复护理介导的自我服药程序应用于卒中后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可提高服药依从性成功率,改善患者的认知功能。
- 彭美娟冯青嫦刘健余健敏凌紫云杨艳红陈卫敏
- 关键词:脑卒中
- 脑梗死患者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变化的临床观察被引量:8
- 2009年
- 目的:探讨脑梗死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功能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按是否患脑梗死分为两组,即脑梗死组、正常对照组。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中游离三碘甲状原氨酸(FT3)、游离甲状腺素(T4)、促甲状腺素(TSH),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各组间差异。结果:脑梗死组(急性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中FT3水平显著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1);血清TSH水平明显升高,有显著性差异(P<0.01)。脑梗死组(恢复期)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血清中FT3水平显著回升,无明显差异(P>0.05);血清TSH水平明显降低,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脑梗死急性期存在垂体-甲状腺轴功能变化,出现低T3高TSH综合征,随着病情的好转逐渐恢复。
- 黄焕章周丹李洪凌紫云
- 关键词:脑梗死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
- 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关系的临床观察被引量:4
- 2009年
- 目的探讨老年脑梗塞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分别对100例老年脑梗塞患者(脑梗塞组)和50例非脑梗塞患者(对照组)的颈动脉进行检测,观察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发生及与血糖、血脂、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关系。结果脑梗塞组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为79%,对照组为16%,两组差异有高度显著性(P<0.01)。高血压、血脂异常、糖尿病、LDL升高、高纤维蛋白原是老年脑梗塞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危险因素。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可及早发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控制危险因素,对预防和治疗老年脑梗塞具有重要意义。
- 黄焕章周丹李洪凌紫云
- 关键词:脑梗塞老年人动脉硬化颈动脉疾病
- 炎性细胞因子水平和急性脑梗死恶化相关研究被引量:10
- 2009年
- 目的探讨白介素-6水平与脑梗死早期神经症状恶化的关系。方法206位首发脑梗死发病24h内入院病人为研究对象。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在入院后48h内上升至少1分定义为神经症状恶化。入院后检测206例病人血浆白介素-6水平,其中98例病人同时取样检测脑脊液白介素-6水平。结果66例(32%)病人在48h内恶化。血浆白细胞介素或脑脊液白细胞介素是早期临床恶化独立因素。血浆白细胞介素-6水平与病人体温、血糖、纤维蛋白原和脑梗死体积高度相关。结论白细胞介素-6除了参与局部脑缺血后急性期反应外,其水平还与早期临床恶化相关。白细胞介素-6水平检测可作为急性脑缺血预后指标。
- 黄焕章周丹李洪凌紫云
- 关键词:白细胞介素-6脑梗死
- S-100B蛋白动态监测对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早期评估价值被引量:1
- 2016年
- 目的探讨血清S-100B蛋白浓度动态监测对首发脑梗死早期诊断的临床价值。方法以首发急性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于入组后第3、5、7、14、21天重复采集肘静脉血标本,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ELISA)监测所有标本的血清S-100B蛋白水平,并与健康对照组平行比较。结果研究组血清S-100B蛋白浓度在第3天最高,达峰值浓度;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第1、3、7、14天的S-100B蛋白浓度均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第21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S-100B蛋白浓度随梗死灶面积的增大而增高,大、中、小面积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大、中、小面积脑梗死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S-100B蛋白水平与脑梗死灶的面积有关联,其血清浓度的升高能帮助评价脑梗死的严重程度,对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凌紫云
- 关键词:脑卒中S-100B蛋白脑血管疾病
- 卡马西平与文拉法辛联合应用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研究被引量:5
- 2016年
- 目的探究分析卡马西平与文拉法辛联合应用对原发性三叉神经痛(TN)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2015年10月在我院收治的原发性三叉神经痛患者83例,按治疗方式分为观察组(42例)与对照组(41例),观察组卡马西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对照组卡马西平治疗。并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及疼痛程度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8.10%)、轻度疼痛率(54.76%)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0.89%)、轻度疼痛率(24.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马西平联合文拉法辛治疗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的效果更明显,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
- 凌紫云
- 关键词:原发性三叉神经痛卡马西平文拉法辛
- 中青年与老年脑梗死临床和MRA、MRI特点比较被引量:2
- 2015年
- 目的:探讨中青年和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核磁共振血管造影(MRA)、磁共振成像(MRI)特点。方法:2010年7月至2013年7月,选择我院50例中青年脑梗死患者以及50例老年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及MRA和MRI特点进行比较。结果:危险因素中青年组以吸烟为主(P<0.05),而老年组以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及冠心病为主(P<0.05)。中青年组的主要临床发病特点表现为活动中发病和进展性卒中较为多见(P<0.05),而老年组表现为在安静状态下发病,完全性卒中,意识出现障碍,患者出现精神症状以及痴呆较为常见(P<0.05)。两组患者其它临床发病特点无显著差异(P>0.05)。MRI检测结果显示两组的腔隙性均明显高于MRA(P<0.05);而MRI检出两组的非腔隙性和MRA检测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果表明,两组在轻度以及中度狭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中青年组多于老年组;重度狭窄老年组多于中青年组;闭塞狭窄情况,老年组明显多于中青年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青年和老年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临床发病特点以及MRA和MRI变化等方面比较,两者相互联系又存在一些差异。
- 凌紫云
- 关键词:中青年老年脑梗死MRAMR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