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志亮
- 作品数:10 被引量:4H指数:1
- 供职机构:上海理工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机械工程自动化与计算机技术电子电信金属学及工艺更多>>
- 万向节不等速特性实验装置的设计与实验
- 2017年
- 针对万向节不等速性的特点,设计了一种万向节不等速特性实验装置。利用齿轮传动比的原理将万向节不等速特性放大,并通过纯机械的方式将不等速特性绘制成曲线。运用该装置进行万向节不等速特性的演示实验,实验的综合误差不大于7.05%,验证了万向节不等速特性,为万向节不等速特性的直观演示提供了平台。
- 李志荣刘志亮刘涛
- 关键词:万向节
- 一种自动齿轮范成装置
- 根据本发明的自动齿轮范成装置,由于采用多组直齿轮、锥齿轮和不完全齿轮进行传动,只需摇动手柄,动力便能传递到范成部件和画线部,而由于第一不完全齿轮和第二不完全齿轮能够周期性地推动画线笔、贴纸盘和齿板运动,通过这几个运动的相...
- 麦云飞刘志亮海军李丹提孙晓萌孙辉刘杰陈永芝
- 文献传递
- 金属旋转滑动高频摩擦噪声的研究
- 2017年
- 对金属旋转滑动摩擦产生的高频噪声进行了声学测量,并进行时间历程波形分析和功率谱分析;采用锤击法对摩擦系统进行实验模态识别,并用ABAQUS软件对摩擦系统进行有限元仿真模态识别。结果发现:两种模态识别方法辨识出的振动频率具有相同的变化规律,两者相对误差不超过10%,并且模态识别得到的振动频率与噪声实验得到的高频噪声频率也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说明模态识别方法可以有效地预测高频摩擦噪声的频率,并且高频噪声的产生与摩擦系统振动关系密切。
- 刘志亮李丹提骆艳洁王书文
- 关键词:模态识别有限元仿真自激振动
- 万向节不等速性的研究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万向节不等速性的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驱动部;偏移显示部以及固定支撑部。其中,安装驱动部具有设置于万向节两端用于固定万向节的两个轴连接套;与轴连接套连接的两个主轴;两个主轴上的两个大齿轮;两个大齿...
- 李明刘涛聂成李志荣刘志亮朱坚民钱炜施小明王新华
- 文献传递
- 一种组合画图工具
- 本发明提供组合画图工具包括:圆盘结构,该圆盘结构包括连接圆盘、圆盘帽、带帽针组件以及弹性组件;支架结构,包括与所述圆盘结构一侧伸出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卡嵌支架结构内滑动连接的夹持结构。圆盘结构内有一根钢针,该钢针被用作圆规...
- 杨槟如王强刘杰唐超刘志亮朱坚民施小明钱炜
- 文献传递
- 一种自动齿轮范成装置
- 根据本发明的自动齿轮范成装置,由于采用多组直齿轮、锥齿轮和不完全齿轮进行传动,只需摇动手柄,动力便能传递到范成部件和画线部,而由于第一不完全齿轮和第二不完全齿轮能够周期性地推动画线笔、贴纸盘和齿板运动,通过这几个运动的相...
- 麦云飞刘志亮海军李丹提孙晓萌孙辉刘杰陈永芝
- 万向节不等速性的研究装置
- 本发明提供一种万向节不等速性的研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安装驱动部;偏移显示部以及固定支撑部。其中,安装驱动部具有设置于万向节两端用于固定万向节的两个轴连接套;与轴连接套连接的两个主轴;两个主轴上的两个大齿轮;两个大齿...
- 李明刘涛聂成李志荣刘志亮朱坚民钱炜施小明王新华
- 文献传递
- 一种组合画图工具
- 本发明提供组合画图工具包括:圆盘结构,该圆盘结构包括连接圆盘、圆盘帽、带帽针组件以及弹性组件;支架结构,包括与所述圆盘结构一侧伸出连接的第一支架以及卡嵌支架结构内滑动连接的夹持结构。圆盘结构内有一根钢针,该钢针被用作圆规...
- 杨槟如王强刘杰唐超刘志亮朱坚民施小明钱炜
- 文献传递
- 旋转滑动摩擦高频噪声产生机理的实验研究被引量:4
- 2017年
- 为了深入研究金属旋转滑动摩擦高频噪声的产生机理,以多功能摩擦磨损试验机为平台,采用单因素实验法来研究相对滑动速度、接触压力、表面形貌等影响因素对摩擦高频噪声的影响规律。实验发现:金属旋转滑动高频摩擦噪声多发生在相对滑动速度低、接触压力较大以及摩擦因数-速度负斜率处;摩擦副间相对滑动速度、接触压力和表面粗糙度的变化几乎不会对高频噪声的频率产生影响,但高频噪声声压级随表面粗糙度的增大呈现明显减小趋势。对摩擦噪声声压信号和法向、切向振动加速度信号进行互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法向振动加速度信号和摩擦噪声声压信号之间具有更高的相关性,从而为进一步理解摩擦高频噪声的产生机理和预测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参考。
- 麦云飞刘志亮王书文董冰洋
- 关键词:表面形貌自激振动
- 转向器主观评价试验台加载系统建模与仿真
- 2017年
- 针对被动加载力受系统多余力影响较大的问题,采用机理建模方法,建立了转向器主观评价试验台电液伺服被动加载系统的数学模型,阐释了试验台系统多余力产生的原因。采用结构不变性原理设置前馈补偿器的方法对系统强迫流量进行补偿以抑制系统多余力。对补偿前后的数学模型进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方案能够有效抑制50%的系统多余力,试验台输出力能够较好地跟踪系统输入。
- 刘志亮麦云飞
- 关键词:主观评价电液伺服系统多余力前馈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