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刘源

作品数:9 被引量:21H指数:3
供职机构: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2篇会议论文

领域

  • 7篇医药卫生

主题

  • 3篇神经生长
  • 3篇神经生长因子
  • 2篇型胶原
  • 2篇兔角膜
  • 2篇疗效
  • 2篇角膜
  • 2篇角膜移植
  • 1篇蛋白
  • 1篇信度
  • 1篇学习记忆
  • 1篇学习记忆能力
  • 1篇药理
  • 1篇药理机制
  • 1篇药理作用
  • 1篇遗传易感
  • 1篇遗传易感性
  • 1篇移植术
  • 1篇移植术后
  • 1篇易感
  • 1篇易感性

机构

  • 9篇天津医科大学...
  • 3篇天津市第四中...
  • 1篇承德医学院附...
  • 1篇河北北方学院...
  • 1篇石家庄市中医...

作者

  • 9篇刘源
  • 3篇苗婷
  • 2篇赵青
  • 2篇戎慧丰
  • 2篇颜华
  • 2篇刘子艳
  • 2篇刘玉媛
  • 2篇王惠平
  • 1篇安国芝
  • 1篇张俊艳
  • 1篇罗素菊
  • 1篇杨晓静
  • 1篇郑学军
  • 1篇陆海涛
  • 1篇汪俊萍
  • 1篇温杰
  • 1篇陈雷刚
  • 1篇刘宏宇
  • 1篇胡月

传媒

  • 2篇中国皮肤性病...
  • 2篇第三届中国眼...
  • 1篇中华皮肤科杂...
  • 1篇中国麻风皮肤...
  • 1篇热带医学杂志
  • 1篇中华神经医学...
  • 1篇医学信息

年份

  • 2篇2025
  • 1篇2024
  • 1篇2019
  • 1篇2016
  • 1篇2015
  • 1篇2014
  • 2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特应性皮炎控制工具评估病情控制情况的有效性验证
2025年
目的验证特应性皮炎控制工具(ADCT)评估AD病情控制情况的有效性。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6月至2023年3月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就诊的AD患者的人口学资料、共患病情况及特应性皮炎控制工具(ADCT)、瘙痒数字评价量表(NRS)、患者湿疹自我检查评分量表(POEM)、皮肤病生活质量指数(DLQI)等疾病评估相关量表信息,通过信度和效度分析验证ADCT的有效性。在POEM应答分类(清除或几乎没有、轻度、中度、重度、极重度)和DLQI应答分类(无影响、影响小、影响中等、影响很大、影响极大)的基础上,通过比较POEM和DLQI相邻患者亚组间ADCT总分平均值的差异来检验ADCT总分的判别能力。根据ADCT评分,将AD患者分为AD未控制组(ADCT评分≥7分)和AD控制组(ADCT评分<7分),比较两组在ADCT各条目、皮肤瘙痒平均NRS评分、POEM总分、DLQI总分及DLQI各维度评分的差异,以评价ADCT在评估AD患者疾病控制情况的有效性。结果共纳入338例AD患者,男170例(50.30%),女168例(49.70%),年龄17~89(41.36±17.63)岁。信度分析显示,ADCT量表的Cronbach′sα系数和折半信度分别为0.886和0.878(均>0.7),重测信度为0.977(>0.7,P<0.001)。内容效度分析显示,ADCT各条目与ADCT总分的Pearson相关系数为0.753~0.852(均P<0.001);验证性因子分析显示,卡方/自由度比值(χ^(2)/df)=2.896(<5),Tucker-Lewis指数为0.976(>0.9),比较拟合指数为0.991(>0.9),均方根残差为0.026(<0.08),近似误差均方根为0.075(<0.08);聚合效度分析显示,所有观察变量标准化后的因子载荷范围为0.689~0.905(均>0.500),组合信度为0.896(>0.700),平均变异抽取量为0.591(>0.500);效标效度分析显示,ADCT总分与其他患者报告结局指标评分(平均NRS评分、峰值NRS评分、POEM总分、DLQI总分)及DLQI各维度评分的相关系数范围分别为0.649~0.730和0.303~0.647,均P<0.001。ADCT总分判别能力分析显示,POEM相邻亚组和DLQI相邻亚组间ADCT
刘雅妮赵倩刘源张俊艳王惠平
关键词:皮炎特应性信度疾病控制
耳针联合神经生长因子对拟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改善作用研究被引量:4
2016年
目的观察耳穴引‘刺和神经营养因了(NGF)联合应用对拟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耳针组及联合组,每组10只。后3组大鼠海马CA1区注射冈田酸建立拟AD大鼠模型;耳针组和联合组大鼠在此基础上用无菌针灸针埋人大鼠冈田酸注射侧耳肾、脑穴位,每日捻针1次,每次lmin,共4周;联合组大鼠在冈田酸注射完毕后.于侧脑室注入0.1g/L的NGF5μL,每隔1天同样剂量注射1次,共5次。观察各组大鼠Morris水迷宫行为学改变,流式细胞仪检测海马细胞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方法观察胶质神经纤维蛋白(GFAP)和胆碱乙酰转移酶(CHAT)的表达,Bielschowsky染色观察神经原纤维缠结(NFT),表达Westernblotting法检测海马Tau蛋白存Ser396位点(Tau—Ser396)磷酸化程度.结果与耳针组比较,联合组Morris水迷宫定向航行实验中平均逃避潜伏期明显缩短,空间探索实验中第Ⅲ象限活动时间明显延长、穿越站俞次数明显增多;海马细胞(周亡率明显降低;海马CA1区GFAP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减少,ChAT免疫反应阳性细胞明显增多.NFT明显减少;海马Tau—Ser396磷酸化水平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耳肾、腑穴位针刺和NGF联合应用能明显改善拟A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且比单用耳针的效果更好;(2)其机制可能与减少脑细胞凋亡、减少星彤胶质细胞的异常活化与增生、改善中枢胆碱能系统功能.以及抑制Tau蛋白的异常磷酸化有关。
苗婷刘子艳刘玉媛刘宏宇刘源
关键词:阿尔茨海默病耳针神经生长因子TAU蛋白
乌帕替尼治疗难治性SAPHO综合征6例临床疗效分析
2025年
目的探讨乌帕替尼治疗SAPHO综合征的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制定有效治疗SAPHO综合征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3年1月—2024年6月就诊于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皮肤科并完成24周随访的接受乌帕替尼治疗的6例SAPHO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转归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共入选6例患者,均为女性,平均发病年龄为(50.83±7.99)岁。6例均有皮肤损害,且皮肤损害类型均有掌跖脓疱病,其中1例伴有寻常性银屑病皮损,1例伴有脓疱性血管炎,1例合并溃疡性结肠炎。骨关节累及部位依次为胸前壁(6/6)、四肢骨关节(4/6)、肩关节(3/6)、骶髂关节(2/6)和脊柱(1/6)。6例患者均对传统治疗和/或生物制剂治疗无效或控制不佳,后改为口服乌帕替尼治疗。对6例患者进行至少24周的随访,治疗后皮肤损害均消退,骨关节肿痛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治疗前,患者均有关节肿痛及血沉升高,乌帕替尼治疗后患者的关节肿胀及疼痛程度显著减轻,血沉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未观察到明显的不良反应。结论乌帕替尼治疗SAPHO综合征的疗效和安全性良好,可作为SAPHO综合征的新选择。
郑云红刘源汪俊萍王惠平罗素菊
关键词:SAPHO综合征掌跖脓疱病临床疗效
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被引量:5
2019年
二甲双胍属于临床最常用的药物之一,主要通过轻度抑制线粒全呼吸链复合物,从而激活磷酸腺苷活化蛋白激酶(AMPK),减少肝脏葡萄糖输出,具有显著的降糖效果,还在多种疾病的治疗中发挥作用,如肿瘤疾病、大血管并发症、促甲状腺素激素水平、保护脑组织与心脏等,均有针对性治疗效果。临床对二甲双胍药物作用与药理机制研究较少,不能充分展现其临床效果。故本研究主要针对二甲双胍药理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作一综述,为临床用药提供参考与借鉴,从而提高临床用药效果。
苗婷刘子艳刘玉媛刘源
关键词:二甲双胍药理作用药理机制
线粒体DNA单倍型类群在皮肌炎中的差异表达及意义
2024年
目的 探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线粒体DNA(mtDNA)的单倍型类群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河北北方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0例皮肌炎患者作为观察组,另选40名同时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收集两组受试者的外周血并抽提mtDNA。分析两组一般资料,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扩增其线粒体DNA序列,寻找D-loop区中的突变位点以及初步划分单倍型类群,logistic回归分析皮肌炎和单倍型类群关系。使用SPSS 23.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两组性别、年龄、免疫功能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血清mtDNA相对表达量较对照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121,P<0.001);样本mtDNA单倍型类群分别为单倍型类群A、B、M7和F1;其中,单倍型类群M7可能是皮肌炎的独立危险因子(P=0.003,OR=2.28)。结论mtDNA单倍型类群M7与皮肌炎易感性和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陈雷刚安国芝刘源郑学军温杰陆海涛胡月杨晓静
关键词:线粒体DNA皮肌炎遗传易感性
逆向性痤疮的命名、发病机制及病因学研究进展被引量:9
2014年
逆向性痤疮又名化脓性汗腺炎,常与聚合性痤疮、脓肿性穿凿性头部毛囊周围炎合并发生,国内常以"毛囊闭锁三联征"报道该病。该病命名混乱,给读者造成了一定困难。本文综述不同阶段人们对该病认识的改变及其命名的变化。此外,近年来逆向性痤疮的遗传学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本文同时探讨逆向性痤疮可能的发病机制,并对该病的病因学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希望将来可以从基因水平上对该病做出预防和治疗,解除患者病痛。
刘源
关键词:病因学发病机制
神经生长因子对兔角膜板层移植术后神经再生的作用
戎慧丰赵青颜华刘贵培刘源刘文广
关键词:神经生长因子板层角膜移植术神经再生
白芍总苷联合羟氯喹治疗盘状红斑狼疮疗效观察被引量:3
2015年
我们采用白芍总苷胶囊(商品名:帕夫林,朗生医药有限公司生产)联合羟氯喹及外用糖皮质激素(丁酸氢化可的松,商品名尤卓尔)治疗盘状红斑狼疮( DLE),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苗婷刘源
关键词:盘状红斑狼疮白芍总苷胶囊疗效观察羟氯喹商品名
兔角膜移植重组人Ⅲ型胶原生物相容性的实验研究
戎慧丰赵青刘贵培刘源刘文广颜华
关键词:角膜移植神经生长因子生物相容性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