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玲
- 作品数:4 被引量:109H指数:4
- 供职机构:兰州铁道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更多>>
- 发文基金:甘肃省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生物学农业科学更多>>
- 3,5-二硝基水杨酸测定还原糖含量的条件探讨被引量:77
- 1997年
- 对3,5-二硝基水杨酸测定还原糖含量的条件研究表明:较灵敏的比色波长在482~484nm之间;针对482~484nm,520nm,540nm等3个比色波长,其最佳待测浓度依次为5~70μg/mL,5~160μg/mL,5~200μg/mL;待测样品和标准样品的缓冲介质与pH值必须保持一致;显色时间为6min。
- 宋占午王莱刘艳玲郭江暖
- 关键词:还原糖
- 棱果沙棘物种形成的研究被引量:10
- 1997年
- 从形态解剖性状、种子蛋白质谱带、核型分析、地理分布、开花授粉、大小孢子发育、胚胎发育和种子萌发等方面,对棱果沙棘(Hippophaegoniocarpa)及近缘类群进行了研究分析,探讨了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其种子蛋白质谱带迁移率的比较、种间染色体数目相同(2n=24)和结构差异的存在、类群分布具有明显的地理替代特点以及雌雄花发育进程和其细胞学特征等,都表明棱果沙棘的物种形成方式系地理式物种形成式样,即异地形成模式.其祖种最大可能是中国沙棘或云南沙棘,而且是分布于较低纬度地区(川滇藏接触地区,即康滇古陆区)的较高海拔地带(2600~3500m)的特化的边缘居群.从遗传角度而言,其染色体结构的变异(易位、倒位或兼而有之)和分化是非常关键的一个环节.生殖隔离的形成,可能与许多雌雄异株植物的遗传机制相一致,即其边缘居群中的“建立者”通过正选型交配而获得.
- 廉永善陈学林刘艳玲马瑞君
- 关键词:沙棘棱果沙棘中国沙棘物种形成
- 棱果沙棘等三种三亚种的同工酶比较研究被引量:4
- 1998年
- 利用聚丙烯凝胶酶电泳技术对棱果沙棘等三种三亚种的酯酶(EST)、苹果酸酶(ME)、苹果酸脱氢酶(MDH)和过氧化物酶(PER)等四种酶的同工酶进行了检测,并进行了相似性分析和二维排序。结果表明:1)同种内不同亚种之间相似系数最高、排序距离最近,说明其类群划分自然合理。2)同种内亚种之间的相似系数随着种的进化水平逐渐降低的事实,似乎说明进化过程也是遗传趋异加大的过程。3)棱果沙棘及其亚种与其它类群的相似系数比较表明棱果沙棘在进化进程中的桥梁作用。4)四种同工酶酶谱谱带分析,不支持棱果沙棘是通过杂交起源的观点。5)云南沙棘有可能是棱果沙棘的祖种类群。
- 刘艳玲廉永善陈学林于玲王峰
- 关键词:棱果沙棘中国沙棘同工酶
- 四种沙棘种子可溶性蛋白谱带分析研究被引量:20
- 1997年
- 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对中国沙棘、肋果沙棘、西藏沙棘和棱果沙棘的三个种下类型进行了种子蛋白谱带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沙棘、肋果沙棘和棱果沙棘的三个种下类型之间谱带相似性很高,为近缘类群;而西藏沙棘则亲缘关系较远。棱果沙棘的三个种下类型之间,虽尚无种的特有带,但其不相似值最低,而且整个谱带颜色较浅谈,细小谱带数目较多,其二维排序的结果显示棱果沙棘三个种下类型正好位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之间,表明其进化水平比较一致,也充分说明棱果沙棘是一个独立的种。棱果沙棘中虽有许多谱带与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谱带互补,但中国沙棘和肋果沙棘的种子蛋白质谱带中各有一条带不出现在棱果沙棘的带谱之中,另外,还有6条带不具有或不完全具有叠加性质,这似乎表明棱果沙棘由杂交起源的可能性是很小的。
- 马瑞君李常宝刘艳玲廉永善
- 关键词:沙棘属种子物种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