卓玉琛
- 作品数:35 被引量:153H指数:5
- 供职机构:福建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福建省海洋与渔业局重点项目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福建省省属公益类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医药卫生更多>>
- 一种便于比色的检测试剂盒
- 本实用新型涉及检测试剂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便于比色的检测试剂盒,包括盒体、盖体、第一试剂瓶、第二试剂瓶、透明样本瓶、套环、挖勺、吸量管和比色卡,所述盖体的L形卡槽之间放置有比色卡,L形卡槽和限位卡槽之间放置有挖勺,比...
- 林而舒卓玉琛钟全福陈斌林丽聪樊海平张晶晶
- 一种检测鳗鲡疱疹病毒的RPA-LFD引物、探针、试剂盒和方法
- 本发明涉及一种检测鳗鲡疱疹病毒的RPA‑LFD引物、探针、试剂盒和方法,属于生物技术领域。利用所述RPA‑LFD引物和探针构建了RPA‑LFD检测方法,采用侧流层析试纸条可检测鳗鲡疱疹病毒。本发明的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
- 林而舒卓玉琛林丽聪樊海平林煜陈斌钟全福
- 一种似鮈脱粘受精卵的孵化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似鮈脱粘受精卵的孵化装置,包括孵化桶,所述孵化桶下部呈半球状,并沿半球状孵化桶桶底内壁周侧连通有水平进水管,该水平进水管端部与孵化桶下部相切设置,所述孵化桶中上部周侧壁开设有若干间隔分布的孵化桶出水口,...
- 钟全福 张晶晶 林而舒 陈斌樊海平 章兆兴林煜卓玉琛蔡荔萱
- 一种似鮈的全人工繁殖方法
-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似鮈的全人工繁殖方法,属于鱼类繁殖领域,其通过从天然水域捕获野生种鱼,在水泥池至少经3~4个月驯养和强化培育,挑选性成熟度好的野生种鱼,采用外源激素人工催产、半干法人工授精、脱粘、人工孵化和苗种培育等环节...
- 陈斌钟全福樊海平章兆兴张晶晶林煜卓玉琛林而舒蔡荔萱
- 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的分离、鉴定及致病性研究被引量:92
- 2008年
- 从患暴发性流行病罗非鱼的肝脏中分离获得一株细菌TL60829NA,将TL60829NA对罗非鱼进行人工感染致病性试验,试验感染罗非鱼表现出自然发病症状,确认分离菌株为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致病菌。分离株菌经形态学观察、Bio Merieux Vitek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GPI测定卡分析和16S rRNA特异性基因序列与NCBI中收录的其它引起罗非鱼病害的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进化树显示,分离细菌与其它无乳链球菌的16S rDNA序列构成一个进化分支,而海豚链球菌则构成另一分支,确定分离菌株为无乳链球菌(Streptococcus agalaciate)。分离菌株对氨苄西林、青霉素G、卡那霉素等28种试验药物敏感,对妥布霉素、复方新诺明、环丙沙星等15种试验药物不敏感。由无乳链球菌引起的罗非鱼暴发性流行病的主要病理变化为鳃小片结构崩解,鳃上皮增生、融合;心肌纤维变性、肌间白细胞浸润;肝脏颗粒变性和脂肪变性;肠道粘膜上皮变性、坏死、脱落、固有膜炎性白细胞浸润;肾脏组织大量嗜中性白细胞浸润,肾小管上皮细胞核固缩,小动脉血管壁玻璃样变性;眼睛的脉络膜和眶骨膜组织炎性坏死,晶状体纤维断裂和脱离。
- 张新艳樊海平钟全福卓玉琛林煜曾占壮
- 关键词:罗非鱼无乳链球菌细菌鉴定药物敏感组织病理
- 常用渔药对似鮈幼鱼的急性毒性及安全评价被引量:4
- 2021年
- 【目的】明确常用渔药对似鮈的毒性和安全使用剂量,为似鮈养殖病害防治中渔药的选择和安全使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水温21.3~23.5℃的室内条件下,采用静水式生物测试法测定了8种常用渔药对似鮈幼鱼的急性毒性,并应用药物毒性蓄积系数(MAC)分析了药物对似鮈幼鱼的急性致毒效应特征。【结果】8种常用渔药对似鮈幼鱼的急性毒性大小依次为:硫酸铜>二氧化氯>高锰酸钾>45%苯扎溴铵溶液>敌百虫>20%浓戊二醛溶液>10%聚维酮碘溶液>食盐,其安全质量浓度(SC)分别为:0.019、0.061、0.346、0.701、1.377、2.674、6.906、910.6 mg·L^(-1);8种常用渔药对似鮈幼鱼的药物毒性蓄积程度系数(MAC)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表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结论】综合分析表明,10%聚维酮碘溶液、20%浓戊二醛溶液、45%苯扎溴铵溶液、敌百虫和二氧化氯在似鮈养殖过程中可安全使用;而食盐、高锰酸钾和硫酸铜需谨慎使用。
- 钟全福陈斌樊海平林煜卓玉琛
- 关键词:急性毒性
- 养殖日本鳗鲡腐皮病真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被引量:5
- 2011年
- 针对近年来人工养殖日本鳗鲡(Anguilla japonica)在越冬过程中广泛发生、传染速度快、死亡率高的腐皮病进行了真菌性病原的分离与鉴定。以麦粒培养法从患病鳗鲡的病灶处分离获得1株真菌菌株Js80122;通过孢子悬液背部肌肉注射、培养物创伤浸泡、孢子创伤涂抹、孢子与细菌混合注射等方法人工感染健康鳗鲡,证实了Js80122为日本鳗鲡腐皮病的病原菌。于不同培养温度条件下,以载玻片培养观察法和盖玻片插片培养观察法对Js80122进行生活史观察与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Js80122为丝状真菌,菌丝无横隔,分枝发达,具无性与有性两种生殖方式,动孢子囊呈棍棒形或纺锤形,新生孢子囊以层出或聚伞状方式生长,孢子具两游现象,藏卵器中有1个以上的卵孢子,卵孢子光滑无皱缩。依据其形态学特征,鉴定Js80122为水霉科(Saprolegniaceae)、原绵霉属(Protoachlya Coker)、原绵霉(Protoachlya paradoxa)。
- 曾占壮樊海平卓玉琛吴斌张新艳陈灵
- 关键词:日本鳗鲡腐皮病病原
- 蛙类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应用被引量:1
- 2021年
- 【目的】制备蛙类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建立间接ELISA检测方法,进行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示踪研究,为病原菌的致病机理研究奠定基础。【方法】将分离自患歪头病的棘胸蛙的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Elizabethkingia meningosepticum)RsB1151018NA甲醛灭活后,免疫新西兰大白兔制备兔抗血清。通过优化反应条件,建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间接ELISA的检测方法;兔抗血清多克隆抗体采用Protein A亲和层析柱分离纯化,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标记后的抗体与感染RsB1151018NA的棘胸蛙不同脏器组织的冷冻切片反应,荧光显微镜观察,跟踪RsB1151018NA在棘胸蛙体内的迁移。【结果】试验结果表明,制备的兔抗棘胸蛙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多克隆抗体血清效价为1∶5.12×10^(5),纯化后的抗体效价为1∶1.6×10^(4),且建立的间接ELISA方法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具有高度特异性,与其他水产常见病原菌没有交叉反应,检测灵敏度为1.0×10^(4) CFU·mL^(-1)。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在棘胸蛙体内随血液循环而分布至全身,可侵袭肌肉、肝脏、肾脏、脾脏、肠道、心脏、眼和脑等组织器官,肾脏、眼和脑感染程度最严重,推测这三个组织器官是其靶器官;创伤感染是可能的感染途径之一。【结论】建立的检测方法能够快速、灵敏、特异地检测脑膜脓毒性伊丽莎白菌,对蛙类歪头病的防控和早期诊断可提供理论参考依据;另外利用免疫荧光检测病原菌在宿主体内的迁移,研究病原的致病机理及发病过程等,能为防治药物的研发和防治方法的确定提供理论依据。
- 张新艳曾占壮叶小军卓玉琛钟全福余培建
- 关键词:多克隆抗体酶联免疫反应
- 从患病的大口黑鲈检出疱疹病毒
- 2024年
- 采用超微病理学电镜观察和PCR检测等方法,首次从患病的养殖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检出疱疹病毒。病鱼组织超薄切片透射电镜观察结果显示,鳃组织细胞内存在直径约70 nm-80 nm的圆形或双环状核衣壳,空心或小部分核心致密;肝组织细胞内质网所查见部分核衣壳有纤突。所检出病毒的形态学和形态发生学特征符合疱疹病毒目(Order Herpesvirales)的病毒形态。采用鳗鲡疱疹病毒的特异性引物对病毒进行PCR方法检测,从24份患病大口黑鲈的鳃、肝、脾、肾组织混样中检出13份阳性结果。基于大口黑鲈疱疹病毒毒株DNA聚合酶基因片段序列的系统进化树分析,进一步证明该病毒可能是鳗鲡疱疹病毒的成员。
- 卓玉琛
- 关键词:疱疹病毒大口黑鲈超微病理学PCR检测
- 山塘水库养殖鱼类病害防治技术被引量:3
- 2012年
- 福建省山塘水库众多,水产养殖经济效益显著,养殖规模迅速发展。但在养殖生产过程中病害发生日趋频繁,严重影响了养殖效益和养殖模式的健康发展。本文针对山塘水库养殖中的主要细菌性疾病、真菌性疾病、病毒性疾病和寄生虫病,从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防治方法等方面进行介绍,以期指导生产,减少病害造成的损失。
- 樊海平卓玉琛
- 关键词:山塘水库鱼类病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