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尔苗
- 作品数:5 被引量:56H指数:3
- 供职机构:浙江工业大学生物与环境工程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公益性技术应用研究计划项目更多>>
-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菲和芘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蚯蚓抗氧化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的影响被引量:30
- 2011年
- 采用自然土壤法,以蚯蚓体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为指标,探讨了不同剂量、不同暴露时间菲(Phe)和芘(Pyr)单一及复合污染胁迫对蚯蚓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菲和芘单一作用时,SOD活性均表现为低剂量激活,高剂量抑制;而MDA含量在暴露2d内明显增加,第14d时与对照基本一致;对于CAT活性,菲单一作用时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而芘单一作用时未见明显的变化规律.菲和芘复合作用时,SOD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MDA含量于暴露28d时达到最大值,复合胁迫促进了蚯蚓的膜脂过氧化作用.在0.5mg·kg-1菲作为背景与不同剂量芘复合时,菲和芘复合污染时的CAT活性出现明显波动,低剂量芘复合污染的CAT活性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规律;而当菲含量为2.5mg·kg-1时,复合污染时的CAT活性总体呈逐渐上升趋势.复合污染胁迫时污染物剂量变化和不同污染物组合会对蚯蚓产生更趋严重和复杂的氧化胁迫效应.
- 吴尔苗王军良赵士良李辉龙吴石金
- 关键词:蚯蚓污染胁迫抗氧化酶
- 二氯甲烷和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的毒性影响研究被引量:13
- 2010年
- 研究了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Chlorella pyrenoidosa)生长和生化指标的毒性效应.结果表明,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对蛋白核小球藻生长有影响.随着2种毒物浓度的增大,其对藻生长的抑制越明显,藻细胞密度均呈现下降的趋势.二氯甲烷和1,2-二氯乙烷抑制蛋白核小球藻生长的96h-EC50分别为550.1mg/L和276.0mg/L,1,2-二氯乙烷的毒性要稍强于二氯甲烷.2种毒物联合作用时基本表现为拮抗作用.叶绿素a含量随毒物浓度增加而迅速下降,SOD和CAT的活性随毒物浓度升高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钟形曲线".MDA的含量随毒物浓度升高而急剧上升,膜脂过氧化加剧.表明毒物通过产生活性氧自由基引起生物大分子的氧化损伤可能是其对蛋白核小球藻产生毒性效应的主要原因.
- 吴石金俞翔吴尔苗陈建孟
- 关键词:蛋白核小球藻二氯甲烷1,2-二氯乙烷生态毒性急性毒性
- 1,2,4-三氯苯对蚯蚓生长和表皮及肠道超微结构的影响被引量:9
- 2011年
- 通过自然土壤法对蚯蚓进行1,2,4-TCB急性暴露实验,研究了不同剂量的1,2,4-TCB对蚯蚓存亡、生长和表皮及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2,4-TCB对蚯蚓14d半致死浓度为890.295mg·L-1;暴露剂量和培养时间均对蚯蚓生长抑制率产生正相关显著影响,但交互作用不显著;暴露于50mg·kg-11,2,4-TCB时,蚯蚓表皮分泌细胞增多,角质层增厚或上角质层损伤,肠道粘膜上皮细胞凹陷形成一定的溃疡面或呈撕裂分散状,第14天时,上角质层和肠道粘膜上皮细胞损伤均有所恢复;当暴露浓度为400mg·kg-1时,蚯蚓的角质层明显增厚,表皮出现大量的分泌细胞,肠上皮组织呈一定程度的撕裂并少量脱落,第14天时角质层变薄,分泌细胞减少,上角质层破损加剧,肠上皮细胞撕裂严重并持续脱落。第14天电镜观察显示:暴露浓度为50mg·kg-1时,肠上皮细胞线粒体嵴不清晰或断裂,结构模糊;暴露浓度为400mg·L-1时,部分线粒体空泡化或内部有絮状沉淀,嵴变短甚至消失。
- 李辉龙雷震吴尔苗胡艳吴石金
- 关键词:1,2,4-三氯苯赤子爱胜蚓表皮肠道超微结构生态毒理
- 菲、芘对蚯蚓(Eisenia foetida)的毒性机理研究
- 本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土壤典型多环芳烃菲(Phe)、芘(Pyr)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毒性机理,筛选与土壤生态毒性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土壤有机污染物单一复合污染的生态...
- 吴尔苗
- 关键词:赤子爱胜蚓复合污染生态毒理效应
- 文献传递
- 菲、芘对蚯蚓(Eisenia fetida)的毒性机理研究
- 本文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的方法,研究土壤典型多环芳烃菲(Phe)、芘(Pyr)单一及复合污染对赤子爱胜蚓(Eisenia foetida)的毒性机理,筛选与土壤生态毒性有关的生物标志物,以期为土壤有机污染物单一、复合污染的生...
- 吴尔苗
- 关键词:复合污染生态毒理蚯蚓毒性机理土壤污染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