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唐夫凯

作品数:15 被引量:119H指数:6
供职机构: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经济管理环境科学与工程生物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0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 1篇会议论文
  • 1篇专利

领域

  • 6篇农业科学
  • 3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生物学
  • 1篇水利工程

主题

  • 4篇岩溶
  • 4篇土壤
  • 2篇岩溶区
  • 2篇岩溶石漠化
  • 2篇有机碳
  • 2篇植被
  • 2篇植被类型
  • 2篇生态
  • 2篇生物多样性
  • 2篇石漠化
  • 2篇土壤有机
  • 2篇土壤有机碳
  • 2篇退耕
  • 2篇退耕还林
  • 2篇退耕还林地
  • 2篇西南岩溶
  • 2篇林地
  • 2篇不同植被
  • 2篇不同植被类型
  • 1篇氮素

机构

  • 10篇中国林业科学...
  • 6篇北京林业大学
  • 4篇中华人民共和...
  • 2篇南京大学
  • 2篇中国水利水电...
  • 1篇同济大学
  • 1篇国家林业局
  • 1篇中国国际工程...
  • 1篇西南林业大学
  • 1篇学研究院

作者

  • 13篇唐夫凯
  • 7篇周金星
  • 6篇崔明
  • 3篇卢琦
  • 3篇郭红艳
  • 3篇刘玉国
  • 2篇王昭艳
  • 2篇周可新
  • 2篇单楠
  • 2篇周薇
  • 2篇闫帅
  • 1篇马国青
  • 1篇王玉杰
  • 1篇杨文斌
  • 1篇方健梅
  • 1篇齐丹卉
  • 1篇李桂静
  • 1篇万龙

传媒

  • 1篇生态学报
  • 1篇北京林业大学...
  • 1篇东北林业大学...
  • 1篇中国人口·资...
  • 1篇水利水电科技...
  • 1篇水土保持通报
  • 1篇应用生态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自然资源学报
  • 1篇中国水土保持...
  • 1篇2015海峡...

年份

  • 2篇2019
  • 1篇2018
  • 5篇2016
  • 2篇2015
  • 3篇2014
15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岩溶石漠化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探讨被引量:8
2016年
我国西南岩溶区土地石漠化问题严重,国家对此高度重视,2008年在该地区启动了以植被恢复重建为主的岩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7年来治理工程取得初步成效。综合分析了已有的植被恢复技术和恢复模式,并指出存在的一些问题:缺乏治理水土地下流失的配套工程措施,非石漠化土地和潜在石漠化土地没有纳入植被恢复重建工程范围,后期管护能力不足,群众积极性不高等。针对存在的问题,建议按照不同石漠化程度设计植被恢复重建措施和模式,注重石漠化区植被恢复与水土流失的关系研究,提高当地群众参与的积极性。
郭红艳万龙唐夫凯周薇崔明刘玉国王玉杰
关键词:治理措施西南岩溶区
西南岩溶石漠化地区贫困与反贫困策略研究——以关岭县三家寨村为例被引量:7
2014年
以贵州省关岭县板贵乡三家寨村为例,分析了喀斯特石漠化地区生态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进而对反贫困的方法进行了讨论。本文认为在生态环境恶劣地区,对农户的技术帮扶应大于经济帮扶;思想的转变是关键,但同时也是最难发生改变的。以人为本,带动其致富的积极性才是脱贫的根本。针对岩溶石漠化地区的贫困问题,本文建议:①提高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②控制人口出生率,提高青少年的受教育水平;③政府部门应因地制宜地调整扶贫策略。
郭红艳周金星唐夫凯卢琦雷荣刚
关键词:贫困反贫困策略
岩溶峡谷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抗蚀性研究
土壤可蚀性因子是土壤侵蚀预报模型中侵蚀过程、侵蚀强度模拟的重要参数,是目前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热点和前沿科学问题。针对我国岩溶区土壤抗蚀性弱、土壤易发生侵蚀、径流观测资料匮乏和土壤侵蚀预报精度低等问题,本研究以岩溶峡谷区弃...
唐夫凯
关键词:土地利用水土流失土壤抗蚀性
喀斯特高原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结合有机碳(SOC)有重要影响。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喀斯特峡谷裸地(BL)、草丛(GL)、灌木林(SL)和乔木林(WL)土壤团聚体稳定性与水稳性团聚体有机碳的分布特点进...
唐夫凯崔明卢琦刘玉国周薇周金星
关键词:土壤团聚体土壤有机碳植被恢复
文献传递
一种基于遥感与GIS的荒漠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遥感与GIS的荒漠生态系统红色名录评估方法,属于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领域。包括以下步骤:(a)构建荒漠生态系统分类体系;(b)划分荒漠生态系统评价植被群系;(c)建立荒漠生态系统受威胁等级评估标准;(d...
单楠周可新唐夫凯潘扬
文献传递
典型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被引量:10
2014年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和氮素积累的影响,在花江峡谷地区采集典型坡耕地(Ⅰ)、撂荒地(Ⅱ)、坡耕地退耕后种植车桑子(Ⅲ)、油桐(Ⅳ)和椿树(V)5类样地的土壤剖面样品,对有机碳、全氮的含量与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表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表现为:椿树林地和油桐林地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椿树和油桐林地显著高于车桑子林地、撂荒地及坡耕地(P〈0.01);2)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其密度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0~20cm层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密度分别占整个剖面的36.84%~46.01%和35.63%~44.50%,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3)研究区有机质分解较为容易、氮素矿质化作用明显,土壤C/N介于9.79~13.59之间,C/N水平总体偏低,并且表现为除坡耕地外,4种退耕还林地C/N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4)5种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均与碱解氮、全磷和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与pH值呈负相关(P〉0.05)。植被类型和人类活动是影响有机碳和全氮含量的关键因子,研究区坡耕地退耕后土壤有机碳、全氮的含量和密度均增加,表现了退耕还林还草促进土壤碳库和氮库积累的作用。
唐夫凯周金星崔明刘玉国雷荣刚
关键词:岩溶石漠化退耕还林全氮碳氮比
通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景观效应与生态安全评价被引量:2
2016年
为评价通天河干流水电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利用数字影像和野外调查等基础数据,以"3S"技术为支撑,运用景观生态学和生态安全指数等方法对通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引起的陆地生态环境变化进行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水电梯级开发后流域内水体面积增加300.72 km^2,草地面积减少296.80 km^2,主要植被类型和土地利用格局未产生明显变化;流域景观格局中的优势景观类型为草地,其次为裸地和林地,在景观格局水平上景观破碎度降低,景观优势度增加,同时景观多样性增加,有利于区域生态系统的稳定;水电梯级开发未对流域内植被生产力和河流两岸物种丰富度造成显著影响,水电站建成后植被生产力值减小1.83×105t/a,仅占区域原植被生产力值的0.78%;水电梯级开发后流域总体生态安全指数为0.819,较开发前增大0.001,流域生态安全指数总体维持较高水平。通天河干流水电梯级开发后流域景观格局、生态系统的功能与性质未发生改变,未对流域生态环境与安全造成威胁。
唐夫凯崔明周金星王昭艳马国青方健梅
关键词:水电梯级开发环境影响景观效应生态安全
外生菌根菌肥对白皮松光响应的影响被引量:6
2015年
为研究外生菌根对白皮松(Pinus bungeana)光合作用的影响,设置200、400、600 m L 3个菌肥剂量,干施、湿施2种施用方式,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测定田间8年生白皮松苗的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适合白皮松光响应曲线的拟合。施用菌肥显著提高了白皮松的光合生理特性,表现为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水分利用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不同程度地提高了表观量子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并降低了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菌肥剂量与光合作用间无明显规律;施肥方式中,湿施处理比干施处理更能提高白皮松叶片的光合特性。各处理组在促进白皮松光合作用上,200 m L施肥量、湿施的处理方式效果最优。
闫帅崔明周金星刘玉国唐夫凯李桂静周薇
关键词:白皮松外生菌根光响应曲线
岩溶峡谷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库差异分析被引量:7
2014年
为揭示岩溶区不同退耕还林地对土壤有机碳库及碳库管理水平的影响,探讨花江峡谷地区耕地和5种典型退耕还林(草)地(撂荒、车桑子、花椒、椿树和油桐)土壤剖面有机碳质量分数、密度以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与耕地相比,退耕还林明显提高了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P<0.05),0 ~ 20 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为13.00 ~ 34.07 g/kg,其中耕地最低,椿树林地最大;土壤剖面中有机碳密度大小表现为椿树林>油桐林>撂荒地>车桑子地>花椒地>耕地.2)6种样地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和密度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O ~ 20cm土层总有机碳质量分数分别是剖面均值的1.11 ~1.37倍,0~ 20 cm土层有机碳密度占整个剖面的35.68%~46.45%,显著高于其他各层,具有明显的表聚性.3)以耕地为参照,除花椒地外,其他4种退耕还林地碳库管理指数均明显大于1,即退耕能有效提高土壤碳库管理水平,且以椿树和油桐林地效果最佳.此外,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的变化与总有机碳质量分数的变化一致,土壤活性有机碳比率可以作为反映土壤碳库管理水平的重要指标.退耕具有提升土壤碳库及其质量的潜力,该区在生态恢复中要注意选择合适的退耕模式,增加植被盖度、减少人为扰动.
唐夫凯崔明周金星闫帅丁访军吕相海
关键词:退耕还林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密度碳库管理指数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方法研究进展被引量:43
2019年
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对遏制生态系统退化及生物多样性丧失,改善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消除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恢复珍稀濒危物种的种群数量,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平衡稳定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在近20年(1997—2017)国内外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相关研究分析的基础上,对廊道的概念、构建理论及方法应用进行了系统总结与探讨,分析了廊道构建理论的发展过程及适用性,分类总结了现有的廊道构建方法和17种廊道构建模型工具。研究分析表明,廊道作为一种新的生物多样性保护模式,已成为目前国际生态领域研究的热点之一,随着对物种景观运动过程认识的加深,廊道构建理论逐渐趋于成熟,与之匹配的廊道构建方法及模型工具进展迅速。借助遥感与地理信息技术,大范围,高精度的获取廊道模拟数据,并集成综合模型实现目标物种廊道的构建、保护和管理是今后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构建研究的发展方向。最后,对当前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不足展开讨论并展望了未来发展,为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廊道的应用与实践及国家生态廊道体系的建设完善提供借鉴与参考。
单楠单楠周可新唐夫凯
关键词:生物多样性廊道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