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姚翠军

作品数:28 被引量:164H指数:8
供职机构: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广州市科技计划项目广东省科技计划工业攻关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27篇期刊文章
  • 1篇专利

领域

  • 27篇医药卫生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4篇药物
  • 13篇药品
  • 13篇药物配制
  • 13篇医院环境
  • 13篇配药
  • 13篇微粒
  • 13篇密闭环境
  • 13篇不溶性
  • 13篇不溶性微粒
  • 6篇医院感染
  • 4篇耐药
  • 4篇杆菌
  • 4篇不动杆菌
  • 3篇耐药鲍曼不动...
  • 3篇鲍曼不动杆菌
  • 2篇大学生
  • 2篇流行病
  • 2篇流行病学
  • 2篇多重耐药
  • 2篇艾滋病

机构

  • 27篇南方医科大学...
  • 2篇广东外语外贸...
  • 1篇南方医科大学

作者

  • 28篇姚翠军
  • 25篇孙树梅
  • 22篇张亚莉
  • 17篇周浩
  • 11篇王茵茵
  • 9篇李海兰
  • 7篇汪能平
  • 7篇于芳
  • 4篇凌玲
  • 2篇罗海洋
  • 2篇李园
  • 1篇陈清
  • 1篇王诗韵
  • 1篇王瑞亭
  • 1篇耿穗娜
  • 1篇李琼
  • 1篇蓝丽玲
  • 1篇谢新鹏
  • 1篇王华明
  • 1篇张亚莉

传媒

  • 12篇黑龙江医学
  • 3篇中华医院感染...
  • 3篇中国感染控制...
  • 2篇中国艾滋病性...
  • 2篇南方医科大学...
  • 1篇医学理论与实...
  • 1篇中华护理杂志
  • 1篇新医学
  • 1篇中国医院
  • 1篇护理学报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22
  • 5篇2021
  • 6篇2020
  • 3篇2019
  • 1篇2015
  • 2篇2012
  • 3篇2011
  • 3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28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2020年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姚翠军孙树梅张亚莉陈家劲娄淼淼周浩
关键词:药物配制不溶性微粒医院环境
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被引量:3
2019年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I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姚翠军孙树梅张亚莉陈家劲娄淼淼周浩
关键词:药物配制不溶性微粒医院环境
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的临床特征及抗感染治疗分析被引量:35
2010年
目的分析泛耐鲍曼不动杆菌(pandrug resistant Acinetobacter baumanii,PDRAB)感染的临床特征和治疗情况,探讨PDRAB感染的临床防治方法。方法选取2008年1-12月份我院9例经病原学及药敏试验证实PDRAB的临床感染病例,应用病例分析方法,分析其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治疗结果。结果 (1)PDRAB感染主要发生在重症基础疾病患者,多合并有糖尿病或高血压等慢性病,有机械通气或手术或导管留置史,患者黏膜完整性破坏;(2)此类感染除对多粘菌素敏感率为100%外,对目前所有常规检测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均为100%;(3)此类感染目前主要是医院获得性感染,其感染部位主要在肺部,发生前患者均有较长的住院时间,均应用过抗菌药物,尤其是广谱抗菌药物应用比例高,以三代以上头孢菌素和喹诺酮类抗感染药物应用比例较高,考虑耐药菌的产生可能与广谱抗菌药的选择压力有一定关联。(4)使用碳青霉烯类或舒巴坦制剂或二者序贯使用同时联合米诺环素或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有一定的治疗效果。结论泛耐的鲍曼不动杆近年在医院获得性感染中明显增加,尤其发生在有高危因素患者中;广谱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可能与其发生有一定的关联;体外泛耐菌株使用碳青霉烯类或舒巴坦制剂或二者序贯联合其他药物治疗有一定的疗效。
孙树梅王茵茵姚翠军李海兰于芳张亚莉周浩汪能平
关键词:泛耐药鲍曼不动杆菌医院感染
医院感染监测管理网络信息系统的研究与开发被引量:16
2008年
目的:开发医院感染管理的信息化软件,探索应用信息化的手段,实现医院感染管理的自动化、程序化,重点加强医院感染的前瞻性监测及环节质量控制,实现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的分线管理及围手术期用药的疗程控制。方法:利用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 2000和先进的开发工具Delphi 7.0成功地开发了一套功能强大的医院感染监测计算机网络信息管理系统。包括:《医院感染高危因素查询》、《医院感染病例监测系统》、《抗菌药物分线管理及围手术期应用监测系统》及《HIS系统接口程序》等9个子系统。结果:该套系统可在医院范围内将检验科、医院感染管理科、住院部科室等医院感染发生与监测相关科室组建成一个医院感染监控网,实现全院范围内的数据共享和通讯。结论:这套信息系统实现了医院感染监测管理信息化的前瞻性管理及环节过程监控,有效监控和干预了医院感染发生的高危因素,及时监控耐药菌在医院内传播和流行,预防医院感染的暴发和流行,极大地提高了医院感染管理专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具备实用和推广价值。
朱宏孙树梅陈景银张亚莉谢新鹏王茵茵姚翠军李海兰陈清
关键词:医院感染监测网络接口程序
42例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感染患者的临床分析被引量:11
2010年
目的:了解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MDRAB)感染患者的易感因素和对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耐药情况。方法:收集42例MDRAB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总结患者的基础情况,分析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记录MDRAB药物敏感试验结果。结果:42例患者中,医源性感染38例,主要是肺部感染占89%,其次是伤口感染占11%;社区感染4例。ICU患者26例,占62%。42例患者住院期间,昏迷、曾行外科手术、机械通气、气管切开、气管切开加机械通气的患者分别占38%、62%、43%、12%、7%。发生MDRAB感染之前使用3种或以上抗菌药19例(45%),使用2种抗菌药8例(19%),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或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类抗菌药、青霉素或其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抗菌药、碳青霉烯类抗菌药、第二代头孢菌素类抗菌药者分别占52%、33%、24%、7%,用药时间等于或超过5d者占71%。42株MDRAB仅对多黏菌素B(100%)敏感,对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米诺环素、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耐药率低于45%,对其他抗菌药物耐药率均在90%以上。结论:MDRAB可引起医院感染,其中以肺部感染常见。住ICU、机械通气、昏迷、气管切开和使用多种广谱抗菌药物是引起MDRAB感染的主要原因。MDRAB对多数抗菌药物均耐药。加强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病区的管理和侵入性操作时的无菌管理等是减少MDRAB感染发生的重要措施。
王茵茵孙树梅张亚莉于芳李海兰姚翠军汪能平
关键词:鲍曼不动杆菌多重耐药医院感染抗菌药物合理用药
疑似医院感染暴发的控制与预防被引量:14
2011年
目的通过干预管理,及时控制疑似医院感染暴发(HAISO)并预防其发生。方法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制定干预措施。结果 HAISO发生在较炎热潮湿的季节;被感染者为ICU术后重症者、留置深静脉导管者及新生儿,分别占47.62%、33.33%、19.05%;均为条件致病菌,其中4起为耐药菌;肺部感染最多占42.86%;HAISO逐年减少,2008-2010年分别为3、2、0起。结论 HAISO的干预措施有效,预防控制并重。
李海兰汪能平张亚莉王茵茵姚翠军凌玲于芳周浩孙树梅
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
2023年
目的研究相对密闭环境药品配置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的影响。方法检测Ⅰ类环境和Ⅲ类环境中常规配药模式与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的不溶性微粒数量,比较不同配药模式对药品中不溶性微粒数量的影响。结果手工配药时Ⅰ类环境中1~1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Ⅲ类环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Ⅰ类环境中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与Ⅲ类环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Ⅲ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20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采用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新模式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少于手工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Ⅰ类环境中进行手工配药时1~15μm各组别不溶性微粒数均多于在Ⅲ类环境中进行相对密闭环境配药,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相对密闭环境配药模式能有效降低药品配置过程中环境微粒进入静脉输液系统中。
姚翠军孙树梅张亚莉陈家劲娄淼淼周浩
关键词:药物配制不溶性微粒医院环境
光触媒涂布医院使用中床垫、床褥杀菌效果的研究被引量:5
2008年
目的探索光触媒涂布法对医院使用中床垫、床褥的杀菌效果。方法用现场杀菌试验,分别于光触媒涂布床垫、床褥前、涂布后2.5h、1周、2周、1、2、3、4、5、10个月监测其表面细菌数量。结果光触媒涂布后的床垫、床褥2.5h至10个月,均比涂前细菌数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光触媒涂布前床垫的细菌数为2100~2900 cfu/cm2,涂布后下降到150 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垫2周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4%以上;光触媒涂布前床褥的细菌数为418~576 cfu/cm2,涂布后下降到200 cfu/cm2以下,光触媒涂布床褥2.5h后自然菌消亡率达到90%以上。结论光触媒涂布在不断有细菌污染条件下的床垫与床褥表面,有较持久遏制细菌定居与生长繁殖的作用,有可能成为一种安全有效的床单位杀菌、保洁方法。
张亚莉汪能平孙树梅王茵茵姚翠军李琼
关键词:床垫光触媒杀菌
百级层流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细菌数量的调查被引量:21
2012年
目的探讨医院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空气中沉降细菌数量监测结果,了解影响其因素和探讨改进层流手术室洁净度的措施。方法测定百级层流手术室在进行手术状态下(即动态条件下)不同时段空气中沉降细菌菌落数。结果静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动态条件下不同手术室之间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一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第一台手术开始时与结束前比较,1、3室沉降菌数量随手术时间延长而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室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手术室内5~10人时,空气沉降菌数量为(10.978±7.275)CFU/平板,11~16人时,沉降菌数量为(23.399±17.334)CFU/平板,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即手术室动态条件下空气沉降菌数量与手术室人数呈正相关。结论人员是层流手术室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应严格限制手术室内人数,是保障手术中空气洁净度的一项关键措施。
张亚莉于芳周浩姚翠军汪能平孙树梅
关键词:层流手术室细菌数量
广州市某大学学生艾滋病高危行为及性行为调查与分析被引量:10
2019年
目的调查大学生艾滋病(AIDS)高危行为及性行为现状,为制定更有效健康教育及干预方案提供参考。方法2017年11月以自愿、匿名回答问卷方式调查广州市某非医学专业文科高校1752名学生AIDS高危行为、性取向、性伴及第一次性行为的年龄等资料。结果AIDS日常高危行为及性高危行为发生率分别为18.7%(327/1752)、0.9%(16/1752),三年级学生、来自农村学生日常高危行为发生率高于其他年级学生和来自城市、城镇的学生(P值=0.004、0.006);男生性高危行为发生率1.9%(11/590)显著高于女生0.4%(5/1162)(P值=0.003)。有性行为的大学生占学生总数3.9%(69/1752),其中男生占男生总数8.5%(50/590),女生占女生总数1.6%(19/1162)(P值<0.001);有性行为学生中性高危行为发生率23.2%(16/69),回答性取向的学生中,异性占52/65、同性13/65;男男性行为、多个性伴及性伴为性服务者等高危人群性行为中未每次使用安全套占100%。发生第一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8±1.7)岁,较2013年报道提前约2.5岁,最小年龄为13岁。有性行为学生中,有性高危行为的第一次性行为年龄较无性高危行为者低(P值=0.026)。结论部分学生对AIDS预防意识不足,有性行为学生中性高危行为发生率高,男生在性行为及性高危行为中扮重要角色,性教育及AIDS预防教育应从小学高年级开始。
李海兰罗海洋王华明张广清李园姚翠军王茵茵王宕林俏
关键词:大学生艾滋病高危行为性行为
共3页<123>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