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小虎
- 作品数:11 被引量:30H指数:3
- 供职机构:宁波市第六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前路椎弓根螺钉技术用于颈椎前路内固定失败翻修术1例被引量:2
- 2013年
- 患者,男,58岁,因“颈椎骨折伴脊髓损伤术后20d,发现内固定松动1d”入院。患者于2011年9月20日因车祸伤致C5、C6椎体骨折伴四肢麻木无力3d收住入院,诊断为C5、C6骨折伴不全瘫,后行C5、C6椎体次全切除钛网植入前路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患者四肢麻木、无力症状好转出院。
- 宋小虎徐荣明马维虎
- 关键词:颈椎骨折骨折固定术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设计与运用
- 目的:研究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运用的可行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6具颈椎标本随机分割获得C3/4,C4/5,C5/6,C6/7各8个运动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共3...
- 赵刘军徐荣明马维虎李杰蒋伟宇宋小虎华群李国庆刘美学于亮
- 文献传递
- 经伤椎固定与经伤椎植骨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经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08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48例胸腰段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均为A3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4例采用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24例采用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体植骨(B组)。A组中男14例,女10例,平均年龄(44.0±7.4)岁(34~56岁);B组中男13例,女11例,平均年龄(42.5±7.1)岁(31~54岁)。比较两组术前和术后相关影像学参数及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损伤部位、手术出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手术时间A组少于B组。两组患者术后即刻椎体高度、后凸角均明显恢复;术后3个月与术后即刻比较,A组椎体高度、后凸角无明显丢失,但B组椎体高度、后凸角有明显丢失;术后1年与术后3个月比较,两组椎体高度、后凸角无进一步丢失。A组手术失败率小于B组。结论:对胸腰段单一爆裂骨折,经伤椎椎弓根固定手术时间少,比经伤椎植骨更有利于维持术后伤椎高度和矢状位排列,值得推广应用。
- 蒋伟宇赵刘军马维虎宋小虎徐荣明
- 关键词:脊柱骨折病例对照研究
- 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诊断及治疗被引量:3
- 2013年
- 目的:探讨肌萎缩型颈椎病的临床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总结2006年5月-2011年12月诊治的9例肌萎缩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和肌电图检查、治疗效果及预后。结果:8例患者行手术治疗,术后肌力均有不同程度恢复;1例患者行保守治疗,随访肌力无明显恢复。6例近端型患者术后恢复优于2例远-近端混合型患者。结论:肌萎缩型颈椎病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特殊类型颈椎病。其临床症状体征易与运动神经元疾病及平山病混淆而漏诊、误诊,MRI和肌电图检有助于确诊,及时的手术减压治疗对肌萎缩恢复有明显帮助,近端型患者手术预后优于远-近端混合型患者。
- 宋小虎徐荣明赵刘军刘美学
- 关键词:肌萎缩颈椎病
- 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被引量:12
- 2013年
-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术后早期硬膜外血肿形成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2005年6月至2011年12月,行颈椎前路手术的患者1452例,术后发生硬膜外血肿5例,男4例,女1例;年龄33~55岁,平均46.4岁;脊髓型颈椎病3例,脊髓型颈椎病伴C6椎体血管瘤1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症1例。回顾分析5例硬膜外血肿出现的时间、临床表现、症状持续时间及手术处理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结果:5例患者均出现在术后24h内,平均症状持续时间4h(2~7h),表现为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均行急诊手术处理,术后患者脊髓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地恢复,1例患者在第1次血肿清除术后5h再次出现血肿压迫而行第2次血肿清除术;术后平均随访13.8个月(6~18个月),至末次随访时神经功能均恢复良好,无硬膜外血肿复发。结论:颈椎前路术后24h内,特别是术后6~8h,是硬膜外血肿发生的高峰,应严密监测患者神经功能变化;早期出现的进行性加重的脊髓功能损害是硬膜外血肿的主要临床表现;MRI检查可以明确硬膜外血肿的诊断,并可以精确定位血肿位置和范围,有助于硬膜外血肿的有效清除。硬膜外血肿一旦确诊必须第一时间行手术治疗,如果处理及时患者脊髓功能恢复良好。
- 宋小虎徐荣明孙韶华赵刘军马维虎
- 关键词:颈椎血肿硬膜外手术后并发症
- MAST Quadrant微创通道下经骨折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临床疗效
- 目的探讨运用Quadrant微创通道经骨折椎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分析我院从2011年1月至2011年12月,运用Quadrant微创通道经骨折椎固定治疗69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其中男性32例,女性37例;...
- 于亮赵刘军蒋伟宇马维虎徐荣明宋小虎
- 文献传递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的生物力学性能研究
- 目的探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配套钢板系统在治疗颈椎病患者的生物力学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基础理论依据。方法采集新鲜颈椎标本16具,分解为C3/4、C4/5、C5/6、C6/7共32个运动节段(FSU:functional ...
- 赵刘军柴波蒋伟宇宋小虎李杰刘美学李国庆马维虎徐荣明
- 文献传递
- 经伤椎固定与经伤椎植骨在治疗胸腰段爆裂骨折的病例对照研究
- 目的比较经伤椎固定与经伤椎植骨治疗胸腰段单节段爆裂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08年8月-2010年8月收治的胸腰段单节段爆裂骨折患者48例,均为A3型,其中24例采用短节段固定联合伤椎椎弓根螺钉固定(A组),24...
- 蒋伟宇赵刘军马维虎宋小虎徐荣明
- 关键词:胸腰段骨折
- 文献传递
- 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被引量:3
- 2012年
- 目的:观察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6月至2011年12月,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患者29例,男24例,女5例。年龄42~67岁,中位数54岁。所有患者术前均出现颈部疼痛伴四肢麻木及不同程度的肌力减退,尤以上肢严重,部分患者有大小便功能障碍;均无其他系统损伤的表现。按脊髓损伤的Frankel分级:A级3例,B级7例,C级15例,D级4例。伤后均行颈椎X线、CT及MRI检查,明确颈椎后纵韧带骨化,未发现骨折或脱位。CT检查示椎管占位均小于50%;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呈连续型9例,分节型14例,混合型6例。MRI检查示相应脊髓受压,T2加权像示脊髓内高信号改变。伤后至手术时间3~12 d,中位数6 d。术后随访观察椎管扩大效果、并发症发生及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手术时间90~150 min,中位数120 min;手术失血量300~600 mL,中位数420 mL。切口均愈合良好。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38个月,中位数22个月。所有患者术后X线及CT显示椎管扩大明显,开门的椎板无再关门现象。均无脑脊液漏、硬膜外血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A级2例,B级2例,C级5例,D级9例,E级11例。结论:采用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治疗合并颈椎后纵韧带骨化的颈髓损伤,能有效扩大椎管,脊髓神经功能恢复好,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于亮蒋伟宇赵刘军马维虎徐荣明孙韶华顾勇杰宋小虎
- 关键词:脊髓损伤椎板成形术单开门
- 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的设计与运用被引量:9
- 2014年
- 目的:研究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运用的可行性,为临床使用提供依据。方法:对16具颈椎标本随机分割获得C3,4,C4,5,C5,6,C6,7各8个运动单元(functional spinal unit,FSU),共32个FSU。运用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模拟植入重建FSU稳定性。测量钢板螺钉与椎体之间的适应性,运用X线摄片及CT扫描及重建评估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的准确性,对于穿破椎弓根的标本,解剖明确其累及周围组织的情况。结果:32个FSU共计植入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64枚,所有螺钉均顺利植入,无术中植入困难者。螺钉植入后与钢板螺钉孔之间的匹配程度好,未见难以锁紧的情况。钢板与椎体之间适应性良好。X线片提示所有64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植入位置满意,螺钉长短合适。CT横断位像提示共有6枚螺钉在下颈椎椎弓根穿出,2枚内侧皮质1度穿破,4枚1度外侧缘皮质穿破累及横突孔内侧缘,未见螺钉≥2度穿破椎弓根。2枚下颈椎前路椎弓根内侧皮质1度穿破的患者,解剖发现仅有椎管内椎弓根内侧的静脉丛累及,未见硬膜囊受压,未见神经根受累。4枚1度外侧缘穿破的患者有1枚横突孔内椎静脉的累及,未见椎动脉穿破累及的情况,但其中1枚螺钉紧挨椎动脉而行。结论: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钢板系统适应下颈椎前路椎弓根螺钉固定重建,有临床运用价值。
- 赵刘军徐荣明马维虎李杰蒋伟宇宋小虎华群李国庆刘美学于亮
- 关键词:颈椎植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