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杨帅
- 作品数:48 被引量:321H指数:12
- 供职机构: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电针抑制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颈复合体
- 目的:探索电针风池穴对急慢性偏头痛大鼠三叉神经颈复合体(Trigeminocervical Complex,TCC)核团A 团、C 纤维神经元调控作用。方法:大鼠随机分为正常、模型、模型电针、模型假针、正常电针、正常假针...
- 曲正阳刘璐于清泉万红叶张晓宁宿杨帅王晓宇何伟景向红
- 关键词:电针偏头痛电生理痛觉敏化
- 从针灸对免疫炎性反应的调节探讨针灸防治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作用途径被引量:47
- 2020年
- 回顾针灸对呼吸系统和全身免疫炎性反应调控的影响,探讨神经免疫调控对控制炎性反应的可能作用途径以及通过胆碱能抗炎通路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简称"新冠肺炎")的作用途径。针灸可能通过激活胆碱能抗炎通路等途径对新冠肺炎发挥局部和全身抗炎效应。与体液抗炎通路相比,神经抗炎通路启动早、作用迅速、更局限化,在炎性反应的初始关键阶段起着更重要的作用,这可能是新冠肺炎早期进行针灸干预的重要依据。除了胆碱能抗炎通路,针灸还可能通过激活交感神经、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等神经抗炎通路发挥抗炎效应。针灸在炎性反应的不同时期如何通过躯体刺激激活迷走和交感神经等通路来发挥作用,是否依赖于穴位的选择、刺激的方式等,这将是针灸基础向临床转化研究的方向。
- 何伟石啸双张知云宿杨帅万红叶王毅喻晓春朱兵朱兵
- 关键词:针灸炎性反应神经免疫调节
- 不同强度电针、热灸样刺激对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基因敲除小鼠痛阈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2年
- 目的:探讨不同强度电针、热灸样刺激"后三里"穴对小鼠痛阈的影响及其感受器受体机制。方法:清洁级小鼠20只,分为香草酸瞬时受体亚型1基因敲除(TRPV 1-/-)组和C 57BL/6同源野生型对照组,每组10只。在"后三里"穴进行电针(强度分别为0.3mA、1.0mA或3.0mA,持续20min)或热灸样刺激(强度分别为38℃、43℃或46℃,持续10min)干预,在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干预结束即刻测量小鼠同位和异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并在0.3mA、3.0mA电针和38℃、46℃热灸样刺激结束5min后再次测量小鼠同位和异位痛阈。结果:①与对照组相比,TRPV 1-/-组的基础热痛阈显著升高(P<0.001)。②1.0mA、3.0mA电针和43℃、46℃热灸样刺激干预均可引起C 57BL/6小鼠同位和异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P<0.01,P<0.001),而0.3mA电针和38℃热灸样刺激干预仅能引起C 57BL/6小鼠同位机械痛阈和热痛阈显著升高(P<0.05,P<0.01)。3.0mA电针可显著提高TRPV 1-/-小鼠同位和异位的痛阈(P<0.05,P<0.01)。1.0mA电针可显著提高TRPV 1-/-小鼠同位痛阈和异位机械痛阈(P<0.05,P<0.01)。0.3mA电针和43℃、46℃热灸样刺激干预仅能引起TRPV 1-/-小鼠同位痛阈的显著升高(P<0.05,P<0.01),而38℃热灸样刺激仅可引起TRPV 1-/-小鼠同位机械痛阈的升高(P<0.05)。③与对照组相比,电针或热灸样刺激预处理对TRPV 1-/-组小鼠痛阈的升高效应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弱。④电针或热灸样刺激干预结束5min后,两组小鼠痛阈基本恢复至干预前水平。结论: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均可对痛阈有一定的升高效应,说明电针和热灸样刺激具有预防性抗痛效应,而且TRPV 1参与了这一镇痛效应。
- 辛娟娟宿杨帅杨兆坤石宏尚红艳杨佃会何伟景向红朱兵
- 关键词:电针机械痛阈热痛阈
- 不同强度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神经元伤害性放电的抑制作用
- 2024年
- 目的:观察不同强度电针对大鼠脊髓背角广动力(WDR)神经元伤害性电活动的作用,探讨电针在脊髓背角水平调控伤害性信号的效应特征。方法:采用多通道在体电生理技术记录25只正常雄性SD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电活动,在神经元的足底感受野(RF)给予连续高强度电刺激诱发神经元的windup,而后于大鼠同侧“足三里”穴区进行不同强度(1 mA或2 mA)的电针(EA1 mA、EA2 mA)干预10 min,刺激频率为2 Hz/15 Hz,然后再次以相同条件诱发WDR神经元的windup。比较不同强度电针干预前后,WDR神经元伤害性放电成分的总数量及windup现象的变化。结果:EA1 mA和EA2 mA均显著减少了WDR神经元Aδ和C成分及后放电的数量(P<0.01,P<0.001),且EA2 mA对C成分的抑制率显著高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干预减弱了WDR神经元的windup现象(P<0.05,P<0.01),且EA2 mA的效应要强于EA1 mA(P<0.05)。EA1 mA和EA2 mA作用于WDR神经元的非感受野(non-RF)和RF均明显减少了其Aδ成分、C成分和后放电的数量(P<0.05,P<0.01);对于WDR神经元windup现象,EA2 mA作用于non-RF和RF均能发挥显著的抑制作用(P<0.01,P<0.05),而EA1 mA只有作用于non-RF时才能显著抑制(P<0.01)。结论:电针可以抑制大鼠脊髓背角WDR神经元的伤害性电活动,抑制效应与EA干预的强度和部位直接相关,2 mA的抑制效应要强于1 mA。
- 于清泉袁咪孙小月张妮楠王晓宇宿杨帅张知云景向红
- 关键词:电针镇痛
- 大鼠外耳耳甲部神经活性物质特征研究
- 研究目的:研究大鼠外耳耳甲部的种经活性物质特征。研究方法:SD大鼠6只,体质量180-200g。将大鼠4%多聚甲醛心脏灌流固定,用剪刀剪下外耳耳甲部组织,4%多聚甲醛后固定2h,25%蔗糖过夜脱水。然后组织进行冰冻切片,...
- 何伟白万柱王晓宇宿杨帅张晓宁景向红朱兵
- 关键词:耳甲CGRPTHVR1
- 文献传递
- 针灸视域下的神经—免疫调节被引量:2
- 2024年
- 针灸作为中国传统医学体系中独具特色的诊疗技法,通过体表特定区域的物理刺激,调动神经、内分泌和免疫等多系统应答,促进机体自稳态修复。针灸对生物体机能多层次的调控特点,蕴含着其原创性的生命科学价值,有待于深入探究和阐明。本文结合“神经—免疫”交互作用的研究背景,在梳理针灸引发“躯体—自主神经”反射调节规律的基础上,总结了针灸不同穴位通过“迷走—肾上腺”轴或“交感—脾脏”轴改善系统性炎症的作用环路,明确了针灸“神经—免疫”调节的效应规律和影响因素。并指出:针灸刺激体表“纵横”位域引起相对特异的自主神经活动,是其发挥区域性或全身性免疫调控的关键。现阶段,针灸的“神经—免疫”调控虽已取得瞩目进展,但该领域的基础研究和应用推广仍处于“萌芽”阶段,倡议通过有组织、有目的的多学科交叉合作,继续完善针灸“精准”干预实现“神经—免疫”调控的系统生物学内涵,加快推进相关科研成果转化和针灸装备研发,不断拓展针灸在改善人体内脏功能和免疫—炎性反应中的应用价值。
- 宿杨帅马秋富
- 关键词:针灸自主神经迷走神经交感神经
- 电针通过抑制L6 DRG中TH的表达缓解结肠炎大鼠内脏及下肢痛敏
- 本研究旨在探索电针能否通过抑制特异性DRG中TH-IR的表达来减轻结肠炎大鼠的内脏和躯体痛敏。除外结肠,结肠炎患者可感受到身体其他部位出现疼痛,这表明同一信号通路参与了内脏和躯体的感觉传导过程。证据表明,酪氨酸羟化酶免疫...
- 王奕力宿杨帅何伟景向红
- 关键词:结肠炎电针酪氨酸羟化酶背根神经节
- 电针敏化穴位激活迷走神经运动背核胆碱能神经元改善大鼠结肠炎性损伤被引量:14
- 2021年
- 目的:观察电针敏化穴位对结肠炎模型大鼠脑干迷走神经运动背核(DMV)乙酰胆碱转移酶阳性(Ch AT+)神经元的影响,探讨其改善大鼠结肠炎性损伤的机制。方法:将79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20只)、正常+敏化穴位组(5只)、模型组(34只)、电针1组(15只)和电针2组(5只)。模型组和电针组均予5%葡聚糖硫酸钠(DSS)自由饮用6d建立结肠炎大鼠模型。通过尾静脉注射伊文氏蓝(EB)溶液确定模型大鼠的敏化穴位后,正常+敏化穴位组、电针1组和电针2组于敏化穴位处施以电针(疏密波,频率2 Hz/15 Hz,电流强度2 m A),每天干预30 min,电针1组连续干预6 d,正常+敏化穴位组、电针2组只干预1 d。实验第0、7、13天,评定正常组、模型组和电针1组大鼠的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及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热痛潜伏期;实验第7天,采用免疫荧光法观察正常组、正常+敏化穴位组、模型组和电针2组大鼠脊髓背角不同板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情况。结果:结肠炎模型大鼠体表EB渗出点主要分布于T12~S1节段,以L2和L5节段最集中,因此,选择L5节段的上巨虚穴作为敏化穴位。第7、13天,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降低(P<0.001),DAI评分和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升高(P<0.001);第7天,模型组热痛潜伏期低于正常组(P<0.001);第13天,与模型组比较,电针1组大鼠足底机械缩足反射阈值升高(P<0.001),DAI评分和结肠组织学损伤评分降低(P<0.01,P<0.05)。与正常组比较,正常+敏化穴位组和模型组大鼠脊髓L4~L6节段背角浅层(第Ⅰ、Ⅱ板层)神经元及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数量增多(P<0.05,P<0.01);与正常+敏化穴位组和模型组比较,电针2组大鼠脊髓背角浅层神经元和DMV中Ch AT+神经元激活数量增多(P<0.001)。结论:结肠炎大鼠体表T12~S1节段支配区域(穴位)发生敏化;电针敏化穴位可有效缓解结肠炎�
- 于清泉李桐张知云宿杨帅何伟王毅张晓宁景向红
- 关键词:结肠炎抗炎
- 原始管道系统(PVs)与针灸经络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
- 2013年
- 研究原始管道系统(PVs)与经络之间的关系。采用台盼蓝标记PVs,观察到不同的性别、年龄以及麻醉药的注射方式对大鼠腹腔表面PVs出现的影响。在大肠杆菌造成腹腔炎症后,PVs的出现率达到100%(n=20),而对照组仅为10%(n=20)。采用DAPI、Phalloidin荧光染色结合CD11b和ICAM-1免疫荧光标记对PVs的结构进行了研究,观察到在正常大鼠和腹膜炎大鼠的PVs中均为CD11b和ICAM-1荧光免疫阳性标记,主要为成纤维细胞和白细胞。腹腔炎症大鼠PVs中DAPI标记的多形核和细胞膜上CD11b、ICAM-1阳性标记的细胞膜和胞浆较正常大鼠的PVs明显增多。表明PVs的出现与炎症密切相关。在功能方面,不同强度电刺激腹腔脏器与腹壁相连的PVs,对胃运动没有影响。针刺中脘穴,在PVs保留完整和剪除后均可引起胃运动的抑制;同样针刺足三里穴,在PVs保留完整和剪除后均可引起胃运动的增强。结果表明PVs并不参与针刺对胃肠运动的调节效应。因此PVs明显与指导针灸临床的经脉-脏腑相关理论不符。
- 吉长福王晓宇石宏何伟宿杨帅辛娟娟景向红朱兵
- 关键词:经络腹膜炎胃运动
- 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躯体穴区敏化的电生理学特征被引量:14
- 2015年
- 目的:观察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敏化点-区的动态分布,测定其敏化程度的改变,总结穴位敏化的特征。方法: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0只)、模型组(20只)和模型恢复组(10只)。模型组和模型恢复组采用2.5%芥子油直结肠灌注造成急性肠黏膜损伤模型,然后尾静脉注射伊文思蓝(EB),观察由急性肠黏膜损伤引起的体表EB渗出点-区的动态分布。在此基础上,分离坐骨神经,刺激EB渗出点-区(敏化态穴区),测定其引起坐骨神经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刺激的阈值,和模型组的非EB渗出区域(穴区非敏化态)、非穴位区域及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急性肠黏膜损伤导致的渗出点主要分布在"膝前""足三里-上巨虚"区域。刺激这些区域引起坐骨神经干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的阈值较非敏化部位以及对照同部位显著降低(P<0.01,P<0.05)。敏化的"膝前""足三里-上巨虚"接受2倍阈值刺激引发C类纤维动作电位发放个数多于敏化态的非穴位区域(P<0.01,P<0.05)。结论:穴位敏化后刺激阈值明显降低,敏化的穴位呈现小刺激大反应的特征。
- 许建峰吴强林瑞珠石宏景向红朱兵何伟王晓宇宿杨帅胡玲
- 关键词:C类纤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