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金虎
- 作品数:37 被引量:300H指数:12
- 供职机构:吉林大学植物科学学院更多>>
- 发文基金:吉林省科技发展计划基金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计划农村领域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文化科学机械工程更多>>
- 不同行距对春玉米生育后期绿叶面积及活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11年
- 试验以先玉335和军单8两玉米品种为材料,进行4个行距处理(分别为70、65、60和50 cm),分别在生育后期测定了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结果表明:70和50 cm行距处理在生育后期较其他处理提高了叶面积指数,保持了较大的绿叶面积,并且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保持在较高水平,叶片衰老延缓,生理活性和光合速率较高。70、50 cm行距较65、60 cm行距在生育后期具有更大的光合生产潜力,有利于高产。
- 高亚男崔金虎
- 关键词:行距叶面积指数光合速率可溶性蛋白
- 不同生长状况下玉米叶片的光合特征研究被引量:3
- 2016年
- 为探讨吉林省大风灾害对玉米光合特征的影响,采用LI-6400型光合测定仪,测定正常和倒伏状况下玉米叶片光合特征的日变化。结果表明:正常和倒伏状况下玉米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均呈现双峰曲线,具“午休”现象。倒伏玉米净光合速率(Pn)显著低于正常(P〈0.05),降低幅度为66.1%-89.0%,气孔导度(Gs)显著低于正常(P〈0.05),降低幅度为41.4%-74.2%,蒸腾速率Tr显著低于正常(P〈0.05),降低幅度为50.8%-72.5%,水分利用效率(WUE)显著低于正常(P〈0.05),降低幅度为21.7%-60.0%,而倒伏玉米叶片胞间CO2浓度(Ci)显著高于正常(P〈0.05),增加幅度为23.5%-103.8%。由此可知倒伏明显降低玉米光合生产能力,是玉米高产的限制因子。
- 郭春明李大勇姚渝丽任景全李建平崔金虎耿艳秋
- 关键词:玉米倒伏光合特性日变化
- 种植行距对春玉米生育后期田间环境及光合速率的影响
- 2015年
- 为明确东北春玉米区不同行距种植对光合作用影响的机制,选用先玉335和军单8两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开展了田间试验。随机区组设计,设置4种种植行距,分别为70 cm、65 cm、60 cm和50 cm。重点研究不同种植行距玉米群体,田间冠层不同层次,上层(距地面2.15 m)、中层(距地面1.2 m)和下层(距地面0.25 m)空间的二氧化碳浓度、光照强度和功能叶片净光合速率的差异。结果表明:70 cm行距下田间各层二氧化碳浓度平均为403 mg/L,显著高于65 cm、60 cm和50 cm行距处理(分别为348 mg/L、329 mg/L和341 mg/L),说明大行距小株距种植利于通风;50 cm行距下田间各层光照强度平均为16 092 lx,显著高于60 cm、65 cm和70 cm行距处理(分别为14 981 lx、10 893 lx和10 095 lx),说明小行距大株距种植利于透光。蜡熟期,60 cm和65 cm行距下,净光合速率平均为8.40μmol CO2·m-2·s-1和8.76μmol CO2·m-2·s-1,而50 cm和70 cm行距下分别为10.57μmol CO2·m-2·s-1和11.14μmol CO2·m-2·s-1,受通风透光状况影响,春玉米在70 cm和50 cm行距下于生育后期保持了较高的光合速率。
- 李文莹陆至远梁曦彤王宏斌高亚男王洪预陈勇吕小飞李秋祝崔金虎
- 关键词:玉米行距二氧化碳浓度光合速率
- 一种自动采集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装置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动采集农田土壤温室气体的装置,属于土壤温室气体采集技术领域。底座与筒体组成密闭装置,抽气管、风扇与筒体内部上方固定连接,温度传感器位于筒体的内部,分气阀一端通过管路与抽气管连接,分气阀另一端分别与止气...
- 陈浩源崔金虎李秋祝张玉斌王洪预石武良李斌朱建国夏可欣张月明
- 一种机械牵引深度可调式除草机
-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机械牵引深度可调式除草机,属于农业生产用机械。三组可调式旋转圆盘锄刀分别通过固定环一与机体主架的主梁固定连接,三组可调节深度的除草松土犁锄分别通过固定环二与机体主架的横梁固定连接,每组可调式旋转圆盘锄刀...
- 朱建国崔金虎李秋祝王洪预张玉斌李斌石武良张月明夏可欣陈浩源
- 玉米拔节后不同水分处理对植株性状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被引量:15
- 2011年
- 采用田间试验的方法,在不同灌水条件下,研究吉林省西部半干旱区春玉米植株性状、水分利用特性、茎秆强度与植株性状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灌水量的增加,玉米株高增加,穗位高和茎秆强度有所增加,对茎粗的影响相对较小。干旱胁迫下适度灌水,玉米的茎秆强度和株高、茎粗及穗位高呈正相关关系;在灌水量达田间持水量100%的处理下,玉米的茎秆强度和株高、茎粗及穗位高呈负相关,即玉米的茎秆强度随株高和穗位高的增加而呈降低趋势,从而增加了倒伏的风险。随着灌水量的增多,玉米产量提高不明显,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
- 曹庆军崔金虎王洪预温海娇高亚男罗利红韩海飞
- 关键词:玉米灌水量茎秆强度水分利用效率
- 钾肥不同施用量对耐密型春玉米光合速率和产量的影响被引量:19
- 2009年
- 采用田间钾肥定量试验的方法,研究了钾肥不同施用量对春玉米产量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生育期内不同品种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相同,均呈单峰变化规律。钾肥主要是通过影响玉米的百粒重、穗粒数和穗长来影响玉米的产量,不同品种间钾肥对产量性状的影响不同,对军单8产量性状影响大小依次为百粒重>穗粒数>穗长,对品种先玉335影响大小依次为穗粒数>穗长>百粒重。
- 崔金虎曹庆军高亚男张铭王洪预
- 关键词:春玉米钾肥光合速率产量性状
- 种植行距对春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影响被引量:26
- 2011年
-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行距种植(70、65、60、50 cm)下玉米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及各器官干物质向子粒转移量、转移率及对子粒的贡献率不同,其中,70 cm行距处理下干物质积累总量和子粒转移效率都高于其他处理,在玉米种植方式上,采取70 cm的种植行距较为合理。
- 王楚楚高亚男张家玲曹庆军陈乾隆陈红强熊萍毛庆明崔金虎
- 关键词:春玉米行距干物质积累
- 玉米秸秆不同还田方式对土壤有机质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被引量:20
- 2018年
- 2011~2015年采用玉米田间原位定位试验方法,探讨农户常规种植(根茬还田)、根茬+1/3秸秆还田、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对土壤有机质及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根茬还田(对照)土壤有机质年下降0.14 g/kg,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全部秸秆还田处理土壤有机质年分别提高0.03 g/kg和0.26 g/kg。同时,秸秆还田能显著增加细菌、真菌、放射菌、自生固氮菌、硝化细菌、纤维素分解菌的总体数量。根茬+1/3秸秆还田和根茬+秸秆全量粉碎耕翻还田后可使土壤有机质年提高,是吉林中部黑土农田提高土壤有机质可行的农艺措施。
- 崔正果李秋祝张恩萍金忱张玉斌王洪预崔金虎
- 关键词:有机质秸秆还田土壤微生物
- 玉米光能利用率和产量对密度、施氮量及其互作的响应被引量:13
- 2021年
- 【目的】合理密植和施肥是提高雨养农业区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效率的有效途径。我们研究了半湿润雨养黑土农业区玉米不同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及其互作对光能利用率和产量的影响,为进一步挖掘东北玉米产量潜力提供理论依据和数据支撑。【方法】于2017—2019年以郑单958(ZD958)为供试品种进行了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种植密度为主区,分别为4.5×10^(4)株/hm^(2)(M4.5)、6.0×10^(4)株/hm^(2)(M6.0)、7.5×10^(4)株/hm^(2)(M7.5)和9.0×10^(4)株/hm^(2)(M9.0),施氮量为裂区,分别为N 120 kg/hm^(2)(N120)、180 kg/hm^(2)(N180)和240 kg/hm^(2)(N240),各处理均设3次重复。分析了玉米光能利用率(LUE),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籽粒产量、净光合速率(Pn)和叶面积指数(LAI)等指标。【结果】年度间玉米产量、干物质量、LAI、净光合速率(Pn)和光能利用率(LUE)差异均达显著水平。2017、2018、2019年玉米的光能利用率(LUE)平均分别为1.58%、1.99%和2.20%。种植密度对玉米产量、干物质量、LAI、光合速率(Pn)和LUE的影响均显著(P<0.05),在密度M7.5处理下,LUE和平均产量最高(2.07%和12219 kg/hm^(2)),在光合辐射较低年份(如2019年)可通过适当增加种植密度来提高玉米的光能利用率(LUE)和产量。施氮量对玉米干物质量和LAI有显著影响(P<0.05),LUE在N180处理下最高,平均为2.0%。密度与施氮量互作对玉米产量、干物质量、LAI、光合速率(Pn)无显著影响,但对LUE影响显著,以M7.5+N240处理LUE平均值最高(2.16%),且密度对光能利用率(LUE)的影响(9.93%)大于施氮量的影响(6.01%)。【结论】在半湿润雨养黑土农业区,密度、密度与施氮量交互作用均显著影响玉米的光能利用率,密度的影响大于施氮量。适当增密(7.5×10^(4)株/hm^(2))和合理施氮量(N 180~240 kg/hm^(2))是实现玉米高产的重要措施。
- 唐心龙刘莹秦喜彤张雨寒王腾李博薛瑞锋李济李昊石武良李斌李秋祝王洪预崔金虎姜文洙曹宁张玉斌
- 关键词:玉米施氮量叶面积指数光能利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