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常立伟

作品数:19 被引量:3H指数:1
供职机构:西南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哲学宗教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5篇文学
  • 1篇艺术

主题

  • 3篇易经
  • 3篇情结
  • 3篇小说
  • 3篇雷峰塔
  • 3篇家庭叙述
  • 3篇《雷峰塔》
  • 3篇《易经》
  • 3篇悲剧
  • 3篇创作动机
  • 2篇性爱
  • 2篇张爱玲《金锁...
  • 2篇诗歌
  • 2篇自虐
  • 2篇自译
  • 2篇祛魅
  • 2篇小说标题
  • 2篇灵感
  • 2篇金锁
  • 2篇金锁记
  • 2篇快感

机构

  • 16篇西南大学

作者

  • 16篇常立伟

传媒

  • 2篇河北科技师范...
  • 2篇西安外事学院...
  • 1篇湛江师范学院...
  • 1篇吉林广播电视...
  • 1篇宁波广播电视...
  • 1篇红河学院学报
  • 1篇绵阳师范学院...
  • 1篇湖北成人教育...
  • 1篇河北工程大学...
  • 1篇现代语文(上...
  • 1篇淄博师专学报
  • 1篇厦门广播电视...
  • 1篇昆明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13
  • 7篇2012
  • 6篇2011
  • 1篇2010
1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从《雷峰塔》、《易经》看张爱玲的家庭叙述及创作动机
2011年
张爱玲新近出土的《雷峰塔》、《易经》延续了其一贯的家庭叙述。而这两部作品所叙述的内容,几乎在她早期的作品中都有所涉猎。她不断重复书写的动机何在?通过对其生平梳理和文本解读,可归纳为以下几点:消解家族在"族谱"意义上的崇高以及在"血缘"意义上的温情;从个人潜在的心理因素上来说,这种书写还是一种"复仇",向曾带给她身心伤害的整个家族的"报复";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来看,又包含了以此来减轻自己童年的痛苦以及找寻自己存在的意义两方面的动机;以及期待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
常立伟
关键词:《雷峰塔》《易经》家庭叙述创作动机
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探析
2012年
张爱玲用二十年的时间,对《金锁记》进行了四次自译和重写,先后产生了Pink Tears、The Rouge of the North、《怨女》、The Golden Cangue等四个文本。在翻译和创作不同的文本时,张爱玲采取了直译、修改、重写等不同的翻译策略。这些文本的产生,是张爱玲受到内外双重驱动力的结果,她试图通过这些文本的翻译创作缓解写作焦虑,寻找写作灵感,打开美国市场,书写旧日“传奇”,同时改变困顿的经济状况。但是由于文化的巨大差异,译者与读者存在的心理期待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张爱玲的自译作品在东西方均受到了冷落。
常立伟
关键词:金锁记自译翻译策略
张爱玲小说标题意象分析
2011年
张爱玲善于将各种自然意象、社会意象融入到小说标题中,赋予这些意象独特的主观感受,表现自己对生命意义的体悟。张爱玲小说标题的意象,高度凝练,隽永深刻,具有哲理性、象征性、求解性、多义性,以及现代主义的荒诞性。意象的成功运用为张爱玲小说悲剧性主题的表达提供了物质基础,奠定了苍凉黯淡的基调。
常立伟
关键词:小说标题意象哲理性象征性荒诞性
《三侠五义》的主体意识和国家想象
2012年
晚清小说文类在面对西方新事物时,打破了过去的沉寂,呈现出纷繁复杂、多声复义的面貌。《三侠五义》中,官、侠、盗三种不同的身份,在解读主体意识和国家想象时,产生了无法达成协调一致的喧嚷偏执状况,形成了"众声喧哗"的狂欢状态。其中,"侠"在主体意识和国家想象方面已经接近于现代性,在身体想象、自由追求和权利意识上,能够摆脱伦理纲常的束缚,朝着独立自主的人而努力;同时,对正统的皇权和法典进行了怀疑和修正,为建立现代意义的国家进行了尝试。
常立伟
关键词:《三侠五义》众声喧哗狂欢
向左,向右:张爱玲文艺倾向辨析
2012年
张爱玲在文学创作上,多有对政治的观照和倾向。因为师承的缘故,成名初期的作品,张爱玲的文艺思想"右"倾,但是在作品中,也不乏对国民党的批判和对社会现实的针砭。解放后,张爱玲依据当时的文学创作标准,创作了包括《十八春》、《小艾》等一系列"左"倾作品。在离开大陆后,张爱玲又开始对其创作的"左"倾作品进行修改和删节,回归其"右"倾的文艺理念,同时,她还创作了《秧歌》、《赤地之恋》等多部"右"倾小说。但无论"左"倾还是"右"倾,张爱玲在作品中对世相的洞察和对人性的探索,才是其成为经典的真正原因。
常立伟
关键词:文学标准左倾右倾
张爱玲《金锁记》自译探析被引量:1
2011年
张爱玲先后对《金锁记》进行了四次自译和重写,产生了四个不同文本,采取了直译、修改、重写等不同的翻译策略。这是张爱玲受到内外双重驱动力的结果,她试图通过这些文本的翻译、创作缓解写作焦虑,打开美国市场,改变经济状况。但是由于巨大的文化差异,译者与读者的心理期待差异,以及社会环境的限制,张氏自译作品在东西方均受到了冷落。
常立伟
关键词:金锁记自译翻译策略
李碧华小说中的“祛魅”研究
关于“祛魅”的概念,源于马克斯·韦伯的“世界的祛魅”(thedisenchantmentoftheword)。“魅”意味着某种事物因本身所具有的特质,造成了人们对它的崇拜迷信,从而使得该事物,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言说的权威...
常立伟
关键词:小说创作文化批判
文献传递
向晚独寻孤店宿——郁达夫自虐情结探微
2012年
根据心理学理论分析,自虐情结普遍存在于作家群体。郁达夫的自虐情结则更为显著和复杂。弗洛伊德和弗罗姆对自虐情结的产生原因有着不同的解释。弗洛伊德秉承一贯的性本能说,弗罗姆则在弗洛伊德性本能说的基础上,提出自我消灭说。两种关于自虐情结生发的解释,放诸郁达夫身上都契合无虞。郁达夫本人的自虐情结与性爱的焦虑、命运的放逐、快感的获取以及自我的救赎有着复杂关系。这种情结表现在文学作品中,则指向身份、悲剧、灵感、艺术等方面的探索。
常立伟
关键词:性爱悲剧快感灵感
论李碧华的国族祛魅
2013年
李碧华在面对"大中原"国族论述时流露出对主流国族想象的质疑和不满,在作品中践行着对"国族之魅"的"祛魅"。李碧华消解了以大陆为中心的国族想象方式,以一种支离破碎的国族想象来祛除主流国族定义的权威性,使得国族想象呈现出多解性;李碧华通过书写个体的身份危机来质疑国族共同体对个体界定的合理性;香港意识则是李碧华实行"祛魅"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她力图重构香港在中华共同体构建中的意义和重要地位。
常立伟
关键词:祛魅身份危机
爱与孤独——海子诗歌中的宗教色彩分析
2010年
海子诗歌中带有浓烈的宗教色彩。在诗歌意象的选取上,海子多吸收宗教中满含隐喻的意象。在这些意象的渲染下,海子逐步展开自己的生命体验论述,其中以宗教中的“受难”和“重生”为主,而海子诗歌中体现出来的自我牺牲意识和悲悯情怀则将他对“爱”与“孤独”的体验完全融汇到宗教情怀中。
常立伟
关键词:宗教受难重生悲悯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