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7 2019年 目的研究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12月收治的复杂骨盆髋臼骨折患者115例,按治疗方法不同分为对照组57例和观察组58例。对照组行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治疗,观察组行经腹直肌旁入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中术后指标情况、髋关节功能、术后并发症以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住院时间等各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髋关节整体功能情况显著好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明显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腹直肌旁入路手术治疗复杂骨盆髋臼骨折疗效较佳,建议推广。 郑荣 阮国强 张华明 陈劲 钟华 肖刚 麦伟 李志丹 廖兴华关键词:髂腹股沟入路 科雷氏骨折三种外固定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5 2005年 目的观察、比较科雷氏骨折3种外固定方法的利弊。方法将在门诊治疗的157例患者,按外固定方法的不同自然分为3组,即石膏组、小夹板组、纸夹板组。观察每组完全消肿的时间、骨折再移位和张力性水疱的发生率以及达到临床愈合所需的时间。结果石膏组消肿快、发生再移位和水疱者少见、愈合时间短、分别与另外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石膏固定仍是科雷氏骨折最可靠的外固定法。 杨松华 林淑茹 陈劲 廖兴华关键词:科雷氏骨折 石膏 小夹板 纸夹板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照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20例颈椎病患者实施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对24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融合术。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2种手术方式疗效... 麦伟 张维成 卢德文 廖兴华 方文焕关键词:颈椎病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 脊柱融合术 临床疗效 文献传递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与手术的关系 被引量:2 2006年 目的分析手术治疗745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主要临床症状、体征与手术所见两者之间的关系有何异同.方法采用1982年至2003年经作者主刀手术治疗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与术后所见进行统计分析,探讨其临床表现与手术结果的关系.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最主要症状、体征,包括96.4%有腰腿痛,93%腹压增高时症状加重,91.6%直腿抬高试验阳性,70.8%棘突旁有固定压痛和放射痛.手术所见,有77.6%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前外侧,位于前内侧的只有10.9%,破裂或游离型11.5%.在突出物位于L4-5的病例中,有65.6%伸拇肌力减弱,位于L5~S1也有32.3%出现伸拇肌力减弱.结论虽然CT和核磁共振的广泛应用,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提供了快捷准确的诊断依据,但临床诊断的方法仍然是专科医生们最重要的常规方法.本文提示在诊断、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时,在注意该病共性的同时,不可忽视少数不典型病例的个性表现,力争做到诊断、治疗准确无误. 罗玉琛 廖兴华 陈劲 肖刚关键词:腰椎间盘突出症 手术结果 交感型颈椎病的手术治疗(附18例报告) 被引量:6 2004年 目的 探讨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其手术治疗。方法 回顾 1995~ 2 0 0 2年 18例经保守治疗无效的严重症状交感型颈椎病患者的手术治疗体会 ,采用前、后路颈椎手术 ,部分使用内固定物。结果 18例均有颈椎不稳 ,14例行颈前路间盘切除自体骼骨植骨融合 ,结合前路钢板固定 8例 ,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 ,不稳节段门轴、小关节植骨融合 4例 ,配合侧块钢板固定 3例。术后随访 8-70个月 ,平均 3 0个月 ,均获得融合 ,治疗有效率 88.9%。结论 颈椎不稳在交感型颈椎病的发病中起重要作用 。 廖兴华 肖刚 罗玉琛 冯贵新 游剑明 饶新关键词:交感型颈椎病 手术治疗 颈椎不稳 发病机制 内固定 爱必肤(EPIGLU)在粉碎性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观察 被引量:2 2008年 目的探讨组织粘合剂2-乙基氰丙烯酸酯(爱必肤)在骨折内固定术中的使用方法、临床效果和不良反应。方法用爱必肤将细小的骨碎片按解剖关系粘着在骨干创面上,使非常复杂的粉碎性骨折变为简单的骨折,以利于复位,再常规使用钢板内固定。观察患者术中的生命体征变化、手术前后的肝肾功能情况、切口愈合质量及骨折愈合的时间。结果全部病例术中生命体征平稳,对心、肝、肾功能均无不良影响,切口甲级愈合。本组39例,其中38例于3~6个月骨折愈合。在骨折平均愈合时间和愈合率两方面的数据与对照组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爱必肤用于骨科手术中辅助内固定,使用极为方便,未发现不良反应,不影响骨折及切口愈合。 杨松华 林淑茹 廖兴华 杨丹关键词:粘合剂 骨折内固定 爱必肤 粉碎性骨折 微型钛板应用于颈椎病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17年 目的:比较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固定与缝线悬吊固定方式对临床疗效的影响,评价微型钛板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6年1月开展的颈椎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41例进行观察,其中 A 组21例,行缝线悬吊固定;B 组20例,行微型钛板固定。比较两组随访时 JO 评分改善率、颈椎曲度变化、椎板掀开角度及轴性症状。结果两组随访6-70个月,平均34个月。两组 JOA 评分改善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维持颈椎曲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 B 组较 A 组能更好地维持颈椎正常曲度;两组维持椎板开门角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且 B 组维持椎板开门更稳定;两组轴性症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B 组轴性症状轻于 A 组。结论颈椎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微型钛板固定与缝线悬吊固定治疗颈椎病均能获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但微型钛板固定在维持颈椎正常曲度、减压效果及减轻术后轴性症状方面效果更满意。 廖兴华 李智 黄晓魏 曹智全 杨松华关键词:颈椎 微型钛板 颈椎曲度 轴性症状 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4 2010年 目的对照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脊柱融合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对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共20例颈椎病患者施行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人工椎间盘置换组),对24例颈椎病患者实施脊柱融合术(脊椎融合组)。手术前和术后3个月对2种手术方式疗效进行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并分别摄颈椎动力位x线片,观察颈椎的稳定性及活动度,比较2种手术效果。结果2种手术方法术后临床症状缓解,脊髓功能改善,均无并发症。术后3个月,所有患者JOA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提高(13.3±1.9vs9.2±2.2;12.5±2.1VS8.8±2.3,P〈0.01),2种手术方法间比较,JOA评分无统计学意义(13.3±1.9vs12.5±2.1,P〉0.05)。结论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治疗颈椎病的临床效果与脊柱融合术相同,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具有脊柱稳定性良好,运动功能无明显丢失,手术及临近节段的活动范围接近正常人群等优点,因此有利于预防脊柱邻近节段继发性退变。 张维成 麦伟 廖兴华 黄晓魏 方文焕 李智关键词:颈椎病 椎间盘 关节成形术 微型支撑钛板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评价微型钛板支撑固定在颈后路椎管扩大成形术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5月至2011年5月,对采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成形术治疗的34例脊髓型颈椎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男20例,女14例,年龄21-70岁,平均57岁。其中17例应用SynthesArch微型钛板于开门侧支撑固定(研究组),另17例采用常规丝线悬吊固定(对照组)。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6-32个月,平均12个月。采用JOA评分及影像学资料对手术前后临床疗效进行评估,对术前、术后JOA评分、轴性症状以及再关门现象进行比较。结果术后随访时两组患者TOA评分均明显改善,术后卧床时间、轴性症状发生率方面研究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末次随访时研究组未见铁板失效及再关门现象,对照组开门角度有不同程度的丢失。结论微型钛板支撑固定法与传统丝线悬吊固定法相比,固定椎板更牢靠,避免了对椎旁肌和关节囊的刺激,术后可早期离床活动,不需颈围制动,明显减少轴性症状的发生,操作简单安全.临床效果更加满意。 廖兴华 黄晓魏 李智 冯梅 张维成 曹智全关键词:微型钛板 颈椎管狭窄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 被引量:9 2010年 目的观察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对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影响,以提供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理论依据。方法应用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2例(神经根型颈椎病33例,椎动脉型颈椎病9例),于射频消融前后分别测量颈椎间盘内压力,并于术后1周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评估其疗效,探讨颈椎间盘内压力的变化与临床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后,33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84±0.96)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3.27±1.35)分(P=0.000);9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颈椎间盘内压力较术前降低(1.72±0.92)kPa(P=0.000),术后1周JOA评分较术前升高(2.78±0.67)分(P=0.000)。相关分析表明椎间盘内压力的降低程度与JOA评分的升高程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可以降低颈椎间盘内压力,从而达到缓解临床症状的目的。 张维成 麦伟 廖兴华 黄晓魏 方文焕 李智关键词:颈椎 椎间盘移位 射频消融髓核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