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彬
- 作品数:16 被引量:52H指数:4
- 供职机构:内蒙古农业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内蒙古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生物学一般工业技术环境科学与工程更多>>
- 放牧和封育对糙羊茅草原土壤健康影响的研究
- 草地生态系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其广泛的分布和巨大的固碳潜力,在促进国民经济发展和调节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土壤健康是草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基础,同时也是影响生态系统功能稳定的主要因素。但是,由...
- 张彬
- 关键词:坡位土壤健康
- 内蒙古不同草地类型植物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因素
- 2025年
- 本研究以草甸、典型及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草地类型下物种多样性与群落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变化及二者间的关系,以及与年均降水量、年均温、土壤pH值与含水量等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草甸草原的物种丰富度与群落生产力显著高于典型草原与荒漠草原(P<0.05)。土壤容重、pH值分别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含量分别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草甸草原与典型草原的土壤速效磷含量显著高于荒漠草原(P<0.05)。此外,群落生产力与物种丰富度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P<0.01),与年均降水量、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及速效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年均温、土壤容重、pH值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因此,群落生产力的主要驱动因子为土壤有机碳、含水量及年均降水量,年均温次之,为退化草地恢复提供了理论依据。
- 张峰李邵宇杨立山王文琼郑佳华乔荠瑢张彬赵萌莉
- 关键词:内蒙古草原物种多样性生产力
- 一株提升苜蓿品质的巨大芽孢杆菌、筛选方法及其应用
- 本发明涉及微生物及其应用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株提升苜蓿品质的巨大芽孢杆菌、筛选方法及其应用;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TZ‑1,该菌保藏编号为CGMCC NO.22296;本发明还公开了其应用...
- 陈龙俊韩升才韩国栋高翠萍张彬高霞敖敦胡林曦张小芬赵淑文
- 内蒙古锡林郭勒沙化草原治理实效性初报
- 2024年
- 为评估总结适用于沙化草地生态修复的技术模式,以锡林郭勒盟东乌旗严重沙化草地为研究对象,针对碟形风蚀坑、碗形风蚀坑、槽形风蚀坑以及沙丘4类风蚀地貌,因地制宜地选用不同的综合治理技术模式。结果显示,在采取修复措施第二年,记录到已确定植物23种,隶属7科21属,各样点群落高度为9.33~24.00 cm,群落覆盖度达到8.67%~30.33%,干草产量8.89~47.36 g/m^(2);修复第三年,记录到已确定植物12科30属34种,各样点补播物种有冰草、山竹岩黄耆、斜茎黄芪,植被高度为12.33~36.00 cm,群落盖度达到20.33%~48.67%,干草产量29.93~162.00 g/m^(2)。相比修复第二年,其植被高度平均增幅66.67%,盖度平均增幅111.95%,干草产量平均增幅311.77%,治理效果显著。
- 张小青张雅荣李晓婷张文彪索明春董文利孙蔷张彬
- 关键词:沙化草地风蚀坑生态修复
- 内蒙古荒漠草原4种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被引量:10
- 2022年
- 放牧是荒漠草原主要利用方式之一,生物量是生态系统获取能量能力的主要体现。目前对荒漠草原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及权衡研究相对缺乏。本研究以内蒙古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3个不同放牧梯度(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并以不放牧作为对照,通过对群落特征和4种优势植物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冷蒿(Artemisia frigida)、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生物量进行分析,揭示不同放牧梯度下优势植物生物量分配特征及生物量权衡机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强度增加,荒漠草原群落地上、地下生物量、凋落物、盖度、4种优势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呈降低趋势;4种优势植物生物量均表现出向地下权衡,且随着放牧强度增加,权衡值变大;4种优势植物地上地下生物量均与群落盖度和凋落物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冷蒿和银灰旋花根冠比均与群落盖度和凋落物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本研究为理解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方法。
- 张彬张彬古琛赵萌莉邹俊明赵萌莉刘浩杰李建国
- 关键词:短花针茅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生物量分配
- 一种用于放牧试验区的草地凋落物分解装置
- 本申请涉及牧草分解实验设备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放牧试验区的草地凋落物分解装置。该用于放牧试验区的草地凋落物分解装置包括架体、振动下料单元及检测单元;架体设置于地面,并围合成多个试验分区,每个试验分区均用于容置...
- 王静杨建庆王忠武王成杰李治国张彬
- 沙柳微/纳纤丝的制备工艺研究
- 本文主要研究了三种机械法制备沙柳微/纳纤丝的工艺条件,即超声波法、球磨机(干磨)与超声波相结合的方法以及球磨机(湿磨)与超声波相结合的方法。通过一系列表征手段确定了较理想的工艺条件。并观察了沙柳微/纳纤丝的微观形态,研究...
- 张彬
- 关键词:纳米材料木质纤维材料结构超声辐照
- 放牧强度对短花针茅荒漠草原生态系统多功能性的影响被引量:4
- 2024年
- 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功能之间的关系备受关注,但是过去的研究很少关注生态系统的多功能性(Ecosystem multifunctionality, EMF)。因此,本研究以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对象,在测定植物群落生物量、土壤有机碳和多种土壤酶活性等11种生态系统功能的基础上量化EMF,并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对照,No grazing, CK;轻度,Light grazing, LG;、中度,Moderate grazing, MG;和重度放牧,Heavy grazing, HG)对植物多样性与EMF的影响。结果表明:放牧导致植物多样性、单一生态系统功能和EMF显著降低(P<0.05),不同放牧强度下EMF分别是0.6,0.25,-0.18和-0.78。不同放牧强度下,大多数生态系统单一功能都与植物多样性显著正相关(P<0.05)。EMF与植物多样性指数线性正相关,香农维纳指数与EMF的拟合结果最好,是预测EMF变化的最佳指标。因此,为实现荒漠草原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多种生态系统服务和功能的可持续性,在草地管理中可适当降低载畜率。
- 雷蕾张峰张峰杨立山王文琼李邵宇张彬
- 关键词:荒漠草原放牧植物多样性
- 放牧和刈割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被引量:24
- 2022年
- 放牧和刈割是内蒙古草原的两种主要利用方式,然而,长期放牧和刈割对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知之甚少,因此,以内蒙古大针茅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放牧和刈割两种利用方式,以围封不利用为对照,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大针茅草原在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微生物组成及多样性的变化,并结合土壤理化因子进一步探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利用方式下土壤细菌α多样性指数无显著差异,而刈割显著提高了土壤真菌Observed_species、Chao1和ACE指数;土壤细菌群落的优势菌门是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土壤真菌群落的优势菌门是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被孢霉门(Mortierellomycota),不同利用方式下部分微生物类群的相对丰度差异显著,放牧显著提高了细菌群落的变形菌门、疣微菌门(Verrucomicrobia)和芽单胞菌门(Gemmatimonadetes)的相对丰度,刈割显著提高了真菌群落的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此外,放牧和刈割均显著降低了厚壁菌门(Firmicutes)的相对丰度;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细菌主要受硝态氮和铵态氮影响,二者均与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呈正相关,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呈负相关,土壤真菌主要受有效磷和硝态氮影响。综上所述,草地利用方式的改变通过土壤理化因子改变了土壤微生群落组成及多样性,其中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有效磷是微生物群落形成和演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揭示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多样性的变化及其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可为大针茅草原合理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 郑佳华赵萌莉赵萌莉张峰王琪张军
- 关键词:大针茅草原土壤微生物放牧
- 增温对退化荒漠草原恢复初期物种生态位影响的研究
- 2024年
- 为探讨增温对退化草地恢复过程中植物物种生态位特征的影响,以内蒙古短花针茅(Stipa breviflora)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设置自然恢复和增温恢复处理,并以自由放牧区为对照,分析植物种群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指数和Pianka生态位重叠指数等。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自然恢复显著增加了狭叶锦鸡儿(Caragana stenophyll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重要值;与自然恢复相比,增温恢复显著增加银灰旋花重要值,显著降低无芒隐子草(Cleistogenes songorica)和短花针茅重要值(P<0.05)。与对照相比,自然恢复显著增加短花针茅、狭叶锦鸡儿和银灰旋花生态位宽度(P<0.05);与自然恢复相比,增温恢复显著降低狭叶锦鸡儿和无芒隐子草生态位宽度,显著增加银灰旋花生态位宽度(P<0.05);对比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与对照相比,自然恢复条件下短花针茅与各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显著增加(P<0.05),其他物种之间生态位重叠指数无显著差异;与自然恢复相比,增温恢复未显著增加短花针茅与各主要物种生态位重叠指数,但显著增加无芒隐子草、银灰旋花、狭叶锦鸡儿等主要物种间生态位重叠指数(P<0.05)。因此,在荒漠草原增温恢复初期,增温恢复和自然恢复会改变种间关系并有利于扩大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和生态位重叠指数。
- 王文琼张峰李邵宇郑佳华杨立山张彬赵萌莉
- 关键词:自然恢复生态位优势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