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慧云

作品数:21 被引量:29H指数:2
供职机构:平顶山学院文学院更多>>
发文基金: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调研课题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15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14篇文学
  • 1篇文化科学
  • 1篇艺术

主题

  • 4篇小说
  • 3篇女性
  • 2篇欲望
  • 2篇伤痛
  • 2篇童贞
  • 2篇女扮男装
  • 2篇女性形象
  • 2篇文化
  • 2篇文学
  • 2篇疗救
  • 2篇莫里森
  • 2篇进攻
  • 2篇海斯
  • 2篇笔下
  • 2篇《钢琴教师》
  • 2篇成年礼
  • 1篇当代作家
  • 1篇电影
  • 1篇短篇
  • 1篇短篇小说

机构

  • 12篇平顶山学院
  • 4篇华东师范大学

作者

  • 16篇张慧云

传媒

  • 2篇牡丹江教育学...
  • 1篇哈尔滨学院学...
  • 1篇作家
  • 1篇电影评介
  • 1篇社科纵横
  • 1篇昭通师范高等...
  • 1篇漯河职业技术...
  • 1篇商丘职业技术...
  • 1篇中华女子学院...
  • 1篇安阳工学院学...
  • 1篇重庆文理学院...
  • 1篇琼州学院学报
  • 1篇新乡学院学报
  • 1篇黑河学院学报

年份

  • 2篇2023
  • 2篇2017
  • 1篇2015
  • 1篇2013
  • 3篇2012
  • 2篇2011
  • 1篇2008
  • 1篇2007
  • 3篇2006
21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孤独地行走在马孔多小镇的马尔克斯——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述评被引量:1
2011年
加西亚.马尔克斯不仅用长篇小说《百年孤独》叩开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大门,其短篇小说创作也是异彩纷呈。文章从整体上理出一条贯穿加西亚.马尔克斯中短篇小说创作的主线,并大体上概括出涵盖其大部分作品的特点。
张慧云
关键词:孤独
伤痛与疗救——莫里森小说中的黑人女性形象浅探
托妮·莫里森(Toni Morrison)是世界文学史上首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黑人女作家,创作硕果累累。自发表第一部小说起,她就一直关注着黑人女性的生存境遇及精神状况,不仅全部小说都以她们为描述中心,而且始终孜孜不倦地为...
张慧云
关键词:小说创作黑人女性形象
文献传递
原型模式:尼基的成年礼——解读欧茨小说《妈妈走了》
2013年
成年礼是世界上很多民族史前时期都普遍存在过的习俗,受礼者要在与外界隔绝的环境中接受各种严峻考验,然后才能被接纳为民族的正式成员。乔伊斯·卡罗尔·欧茨的小说《妈妈走了》可从文学人类学的角度,运用原型批评方法进行解读。主人公尼基在母亲遇害后一年间的经历,构成了一个"不成熟——考验——成年"的情节框架,它与远古的成年仪式在深层意蕴方面相契合,两者有着同构关系,尼基的精神蜕变过程恰似经历了一场象征性的成年礼仪式。
张慧云
关键词:成年礼《妈妈走了》成年
现代语境下外国文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被引量:2
2012年
外国文学教学亟待做出改革,须结合我们所处的现代语境进行。
张慧云
关键词:外国文学教学流行文化
文学作品中"女扮男装"人物形象管窥被引量:2
2006年
莎士比亚笔下和中国古代文学作品中都有女扮男装"的人物形象,她们改装目的有防御"和进攻"两种:防御男人对她们贞操的破坏;攻入男性把守的社会建功立业.女扮男装"后她们有的能自觉按照男人的行为标准去做,以进一步契合男人身份,而有的只是套上了男性的服装,做的还是原来的那个她".在她们不同的目的后面掩藏着共同的男权社会价值观念和行为标准.
张慧云
关键词:女扮男装文学作品防御进攻童贞
女性欲望的非常态言说——耶利内克小说《钢琴教师》解读
2012年
在奥地利女作家耶利内克的小说《钢琴教师》里,"情"退居次要地位,女人的身体欲望赤裸裸地浮出生活海面,展示着人性被压抑的结果。女主人公埃里卡虽已年届四十,却还处在和母亲的"共生"状态,其体内暗涌的身体欲望受阻,只好以变态的方式发泄出来。遭遇年轻学生克雷默尔的爱情后,她的身体欲望从倍受压抑的潜在层面突围到显在层面,但囿于男权社会的规则,最终成为失败的突围。
张慧云
女人:被牺牲者和被救赎者——试从两个相似的文本分析徐訏和小仲马的男性中心意识被引量:1
2011年
《赌窟里的花魂》是中国作家徐訏的一部小说,虽鲜为人知,在情节构架和人物设置等方面和法国小仲马的《茶花女》却有异曲同工之妙。此外,两个不同国度不同时代的作家在塑造女主角形象时,都有意无意地投射了相似的男性中心意识,从而使女主人公在他们的男权话语中,充当了被牺牲者和被救赎者的角色。
张慧云
关键词:《茶花女》男性中心意识牺牲救赎
评《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三个女性形象被引量:1
2006年
《安娜·卡列尼娜》中的三个女性形象安娜、陶丽和吉娣,陶丽主要是作为母亲而存在,吉娣是好妻子的范本,家庭中的天使,而安娜则是一个摆脱了女人三种固有身份的原初状态的女人,她为自己而活然而却终究无法摆脱对男人的内在依附性。三个女人各自散发出了独特的光芒,但她们在不同程度上都受着男权社会形式各异的束缚。这是她们共同的悲哀。
张慧云
关键词:《安娜·卡列尼娜》男权社会女性形象
河南当代作家笔下的“和谐”理念
2017年
自古以来国人就颇为注重"和谐"的文化理念,一些小说家在其作品中或灌注了"和谐"的文化理想,或构建了"和谐"的社会镜像,诸如河南当代作家张宇、阎连科、刘庆邦等。张宇《老房子》、阎连科《受活》、刘庆邦《草帽》等展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还有一些作品突显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通,比如张宇《枯树的诞生》、刘庆邦《梅妞放羊》,等等。除了对和谐社会的想象性构建,阎连科他们还在小说中呈露了和谐关系被金钱欲及权力欲破坏之后的和谐失范之图景。
张慧云
关键词:河南作家欲望
彼得·海斯勒的非虚构叙事
2017年
彼得·海斯勒以"非虚构"的写作手法,在《江城》《寻路中国》《奇石》等几部作品中对中国进行了实录。作为一个"行动者"和"在场者",他以独特的视角记录了他眼中的中国城镇、村庄,不仅仅是对现实生活的描述,也有扎根于历史文献基础上的史料收集。他的非虚构作品由此既具有了现实的广度,也不乏历史的深度。
张慧云
共2页<12>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