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红梅
- 作品数:32 被引量:56H指数:5
- 供职机构:郑州市儿童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郑州市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化学工程更多>>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 2011年
-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46例IM患儿在急性期、42例恢复期、26例随访期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检测CD3+和CD8+细胞明显升高,CD4+细胞明显降低,CD4+/CD8+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1);恢复期CD4+细胞明显降低,CD4+/CD8+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1)。CD3+结果无明显差异;随访期所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的IM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发生变化,检测其变化规律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 李彦格刘炜毛彦娜李慧霞张红梅
- 关键词: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 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IL-2、TNF-α、TFN—γ的变化意义
- 2012年
- 目的探讨儿童再生障碍性贫血(AA)细胞因子IL-2、TNF-α、TFN-γ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测定28例AA患儿和30例正常儿童血清IL-2、TNF-α、TFN-γ含量,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AA患儿组血清IL-2、TNF-α、TFN-γ含量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1)。结论再生障碍性贫血患儿细胞因子IL-2、TNF-α、TFN-γ明显发生变化,检测其变化规律对了解AA患儿的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 李彦格张红梅李慧霞毛彦娜刘炜刘俊闪
- 关键词:贫血
- 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20例临床分析
- 2009年
- 目的探讨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20例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资料、原发病、治疗及转归。结果20例患者主要表现为发热(100%),肝脾淋巴结肿大(60%-80%),外周血细胞减少(85%),肝功能异常(100%);经针对原发病及采用化疗和免疫疗法治疗后3例治愈,3例好转,13例放弃治疗。现死亡11例。结论小儿噬血细胞综合征临床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对预后十分关键。
- 李慧霞张红梅李彦格刘炜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
- 噬血细胞因子在儿童感染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中的变化及意义
-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IL)-2、IL-6、IL-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在噬血细胞综合症(HPS)患儿血清中的变化及意义。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2例HPS患儿血清的5种细胞因子水...
- 李彦格刘炜毛彦娜邹旭凤李慧霞张红梅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细胞因子儿童感染
- 糖皮质激素对急性ITP患儿骨密度和成骨细胞功能影响及维生素D干预研究被引量:1
- 2012年
-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急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骨密度及成骨细胞功能的影响及应用维生素D后的变化。方法将急性ITP患儿分为两组,均用糖皮质激素(每日泼尼松2mg/kg)治疗3周。对照组30例,给予乳酸钙0.5/d,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基础上每日给予维生素D80015口服.测定两组患儿治疗前后的骨代谢指标:血清I型前胶原羧基端前肽(PICP)、血清骨钙蛋白(BGP)、总碱性磷酸酶(AKP)、钙和磷水平及骨密度(BMD)。结果治疗3周后,对照组患儿的PICP、BGP、AKP、钙、BMD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1),磷较治疗前明显上升(P〈0.01),而治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照组患儿治疗后成骨细胞合成明显受抑制,骨密度减低,联合应用维生素D后成骨细胞合成无明显抑制.骨密度无明显变化。
- 李彦格李慧霞刘炜毛彦娜张红梅
- 关键词:糖皮质激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骨密度成骨细胞维生素D
- 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预后危险因素分析被引量:6
- 2011年
- 目的探讨儿童噬血细胞综合征(HPS)预后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07年3月至2011年3月我院收治的50例HPS患儿血清学、病理学改变及预后资料进行系统分析。按随访患儿的生存情况分为生存组和死亡组,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患儿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50例HPS患儿中男30例,女20例,发病年龄3个月~10岁,46例患儿血清白蛋白、NK细胞及胆碱酯酶较正常值范围降低,大部分患儿血清铁蛋白升高伴有凝血功能异常和脂质代谢紊乱。40例患儿骨髓中出现吞噬细胞,35例患儿EBV—IgM抗体阳性,随访37例患儿中25例死亡,其中13例于住院1个月内死亡。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生存组比较死亡组患儿血清白蛋白、胆碱酯酶、NK细胞活性均降低,凝血酶原时间延长。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病程〉1个月、白蛋白〈25g/L、胆碱酯酶〈2000U/L,NK细胞活性为0—3%、EBV—IgM抗体阳性与预后显著相关(P值均〈0.05)。结论HPS患儿病情凶险,病死率高,病程〉1个月、白蛋白低、胆碱酯酶和NK细胞活性低、EBV—IgM抗体阳性是影响患儿预后的主要危险因素。
- 季彦格毛彦娜刘炜赵瑞宋丽丽高海丽李慧霞张红梅
- 关键词:噬血细胞综合征儿童预后
- 甲基丙二酸半胱氨酸在小儿早期VitB_(12)缺乏症诊断中的作用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探讨甲基丙二酸半胱氨酸在小儿早期VitB12缺乏症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维生素B12缺乏亚临床症状组50例、临床症状组50例及正常健康儿童50例,测定其红细胞平均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MCH),血清维生素B12、尿中甲基丙二酸(MMA)及血清半胱氨酸(Hcy)浓度。结果:①临床症状组MCV(114.2±11.2)fl、MCH(32.1±2.7)pg较正常对照组MCV(89.4±3.5)fl、MCH(29.1±3.9)pg显著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症状组MCV(90.1±8.6)fl、MCH(28.9±2.6)pg较正常组MCV(89.4±3.5)fl、MCH(29.1±3.9)p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临床症状组VitB12(126±74)pg/ml较正常对照组VitB12(512±78)pg/ml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亚临床症状组VitB12(498±90)pg/ml较正常对照组VitB12(512±78)pg/ml稍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亚临床症状组MMA(4.789±0.030)μg/mg肌酐Hcy(21.8±5.6)μmol/L临床症状组MMA(5.451±0.115)μg/mg肌酐Hcy(26.3±3.1)μmol/L均较正常对照组尿MMA(1.000±0.061)μg/mg肌酐及血清Hcy(10.6±5.3)μmol/L水平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甲基丙二酸(MMA)及半胱氨酸(Hcy)水平测定可以作为维生素B12早期缺乏的敏感的指标。
- 刘炜李彦格毛彦娜邹旭凤张红梅贾国存李彩霞
- 关键词:甲基丙二酸半胱氨酸维生素B12
- 儿童肿瘤化疗后应用血小板生长素治疗血小板减少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 评价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对化疗后重度血小板减少(<20×1 09/L)患者治疗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化疗后血小板<20×1 09/L的21例实体瘤和完全缓解的急性白血病患者接受方案和剂量相同的两周期...
- 李彦格管玉洁毛彦娜张红梅刘炜
- 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被引量:5
- 2011年
- 目的探讨儿童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IM)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特点。方法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46例IM急性期患儿、42例恢复期、26例随访期和30例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急性期检测CD3+和CD8+细胞明显升高,CD4+细胞明显降低,CD4+/CD8+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1);恢复期CD4+细胞明显降低,CD4+/CD8+细胞比值明显降低(P<0.01),CD3+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随访期CD3+、CD4+、CD 4+/CD 8+检测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B病毒感染的IM患者淋巴细胞亚群明显发生变化,检测其变化规律对评估IM患儿的细胞免疫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指导治疗具有临床意义。
- 李彦格刘炜毛彦娜李慧霞张红梅
- 关键词:EB病毒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细胞亚群免疫功能
- 儿童肿瘤化疗后应用血小板生长素治疗血小板减少临床疗效观察
- 目的:对本院2010至2013年收治的儿童实体瘤、急性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严重减少的21例患者,采用血小板生成素进行干预治疗观察疗效,以寻求更好治疗方法.
方法:21例接受化疗实体瘤(6例)完全缓解的白血病患者(...
- 李彦格管玉洁毛彦娜马平田亮包丰昌张红梅李慧霞刘炜
- 关键词:血小板生成素临床疗效
- 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