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张鼎立

作品数:9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江门市广播电视大学更多>>
相关领域:文学文化科学经济管理更多>>

文献类型

  • 7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6篇文学
  • 1篇经济管理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4篇乡土
  • 3篇虚无
  • 3篇温情
  • 3篇小说
  • 2篇乡土创作
  • 2篇乡土小说
  • 2篇难堪
  • 1篇地市级
  • 1篇颠覆
  • 1篇电大
  • 1篇电大系统
  • 1篇读法
  • 1篇学校共同体
  • 1篇在场
  • 1篇知青
  • 1篇农民
  • 1篇农民意识
  • 1篇谱系
  • 1篇主题特征
  • 1篇悖论

机构

  • 7篇江门市广播电...
  • 1篇华南师范大学

作者

  • 8篇张鼎立

传媒

  • 4篇广东广播电视...
  • 2篇怀化学院学报
  • 1篇哈尔滨职业技...

年份

  • 1篇2011
  • 1篇2010
  • 1篇2009
  • 2篇2008
  • 3篇2007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8
排序方式:
难堪的温情——论阎连科乡土小说的温情世界
2008年
阎连科的作品总是充满温情,他试图以温情作为人的类的属性而超越时空和体制,获得一种通达"原初意义"的可能。但温情总是背弃了"善",导致温情作为最高价值的自我贬黜,这是阎连科长久的焦虑和疼痛。这样的焦虑和疼痛,表达了作家在价值基点悬置后不妥协、不盲从而固守虚无的知识分子姿态,成就了阎连科的独特和对传统、现代化的审视。
张鼎立
关键词:温情虚无
构建地市级电大系统运作机制的思考——以广东江门市为例
2009年
构建以地市级电大为核心的系统内运作机制,是地方发展和电大系统发展的要求,可以有效契合区域文化,解决各电大可以做或者应该做但做不了、做不好的事情,降低区域电大系统的熵值。构建共生机制,需要明确办学重点,整合区域资源,完善教学管理服务体系,寻求电大教育与继续教育之间的互通。
张鼎立
关键词:电大系统学校共同体共享
难堪的温情 深刻的犹豫——城乡对峙视角下阎连科的乡土创作思想研究
城乡对峙所承载的关于现代化的思考,是阎连科乡土创作的思想实质。其表现形态为乡村苦难及其因此导致的对自然、对社会意识形态、对命运的抗争。他以土地、温情、父权三个意象呈现出种种矛盾,折射出对现代化过程中关于生存空间的拓展,关...
张鼎立
关键词:文学评论乡土文化农民意识
城乡对峙与现代性的迷茫——阎连科《最后一名女知青》及其谱系解读被引量:6
2007年
《最后一名女知青》在阎连科的创作中属于由向往城市到拒斥城市的过渡性作品,其价值指向在于"家"意象所透现的乡村温情,正是这种温情完成了贫穷乡村面对优越的城市的对峙。但是阎连科笔下的城市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化都市,当中体现着阎连科对城市的道德法庭的预设,这实际上是这一批作家的集体无意识。
张鼎立
关键词:无家可归温情迷茫
悲壮的呐喊——鲁迅小说主题特征阐释
2007年
鲁迅小说主题的特征是:父亲缺席、专写小人物的生存处境,特别是中间人物的生存境况。而这种特征和他早年的生活所形成的“孝根”性格有关,加上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从而形成了一种揉合了士大夫的济世情结、新文化运动的现代气息和现实的生活境遇的独特的“斗士”特征。我们在“还原”了鲁迅作为平凡人的基础上,才能更加清晰地认识这些问题,才能更加真实地接近鲁迅。
张鼎立
父权的颠覆与理想化的矛盾——阎连科乡土创作的父子关系分析被引量:2
2008年
阎连科通过父子关系展开现代化的思考,在阎连科的文本中,从一开始对父亲的篡弑的不彻底性就隐含着对父法关系的认同和对理想化父亲的寻求。在父子关系的处理中,阎连科从对父亲的篡弑走向理想化的追求,以母性和祖先取代父亲的地位,但是,作为社会秩序和成长引路人的象征,父亲身份的阙如正是象征了民族在现代化语境下的方向迷茫。
张鼎立
关键词:父子关系理想化虚无
论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乡土小说创作——以城乡对峙为视角
2011年
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土小说呈现出纷纭复杂的多元冲突状态,而所有的冲突,其实都绕不开城乡关系。主要呈现为对乡土居高临下的同情甚至否定、以乡土对抗城市、谋求城乡的平等对话、游走于城乡之间四种类型。它们无一例外地关注着现代化背景下的乡村和农民的生存问题,隐含着城市/现代化对乡土/传统挤压的应对策略,表露着知识分子的焦虑。
张鼎立
关键词:焦虑
面对虚无而在场——鲁迅《过客》的一种读法
2010年
《野草》是鲁迅急需抛弃一切绝望,寻获新生而艰难探索的集中体现,而《过客》则又集中体现了《野草》对希望与绝望、历史与背景等悖论的拷问过程,是鲁迅开始走出"第二次绝望"的一个转折点。他试图通过忘却、疏离来摆脱"虚空中的暗夜",哪怕前路也是虚无,他只需要当下的"在场"来证明自己的存在。只有结合《野草》整体和鲁迅创作的时期特性的广阔背景上考察《过客》,我们才能理解鲁迅投射在《野草》里的基本面貌,才能使鲁迅研究"从独断型诠释学转换为探究型诠释学"成为可能。
张鼎立
关键词:悖论虚无在场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