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方华

作品数:133 被引量:489H指数:12
供职机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环境科学与工程建筑科学化学工程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70篇期刊文章
  • 44篇专利
  • 10篇会议论文
  • 6篇学位论文
  • 1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4篇环境科学与工...
  • 31篇建筑科学
  • 9篇化学工程
  • 9篇文化科学
  • 4篇理学
  • 2篇机械工程
  • 2篇医药卫生
  • 1篇经济管理
  • 1篇生物学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轻工技术与工...
  • 1篇交通运输工程
  • 1篇农业科学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 1篇政治法律

主题

  • 16篇饮用水
  • 14篇废水
  • 13篇饮用
  • 13篇污水
  • 12篇有机物
  • 12篇水处理
  • 12篇水生
  • 12篇二氧化氯
  • 11篇生物稳定性
  • 11篇水生物
  • 10篇催化
  • 10篇催化氧化
  • 9篇可同化有机碳
  • 9篇降解
  • 8篇电解质
  • 8篇废水处理
  • 7篇污染
  • 6篇净水
  • 6篇净水工艺
  • 6篇教学

机构

  • 91篇南京信息工程...
  • 40篇东南大学
  • 16篇南京理工大学
  • 14篇江苏省环境科...
  • 3篇上海市水务局
  • 2篇南京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
  • 1篇中国药科大学
  • 1篇中国科学院生...
  • 1篇学研究院
  • 1篇江苏立能环保...

作者

  • 131篇方华
  • 16篇赵晓莉
  • 16篇吕锡武
  • 15篇徐德福
  • 15篇陆继来
  • 14篇贺启环
  • 13篇于江华
  • 12篇付晓茹
  • 8篇黎飞虎
  • 7篇陆建刚
  • 6篇陈敏东
  • 6篇唐登勇
  • 6篇许正文
  • 6篇郭照冰
  • 6篇李映雪
  • 6篇荆洁
  • 6篇赵怡
  • 5篇孙宇心
  • 5篇史静
  • 5篇王媛

传媒

  • 8篇中国给水排水
  • 4篇中国环境科学
  • 4篇环境科学
  • 4篇南京信息工程...
  • 3篇净水技术
  • 3篇东南大学学报...
  • 3篇环境化学
  • 3篇环境污染治理...
  • 2篇安徽农业科学
  • 2篇给水排水
  • 2篇污染防治技术
  • 2篇新型建筑材料
  • 2篇安全与环境工...
  • 2篇中国科教创新...
  • 2篇科技创新导报
  • 2篇2004年全...
  • 2篇中国土木工程...
  • 1篇环境科学学报
  • 1篇化工新型材料
  • 1篇江苏环境科技

年份

  • 6篇2023
  • 6篇2022
  • 1篇2021
  • 3篇2020
  • 7篇2019
  • 6篇2018
  • 6篇2017
  • 3篇2016
  • 7篇2015
  • 10篇2014
  • 6篇2013
  • 2篇2012
  • 5篇2011
  • 11篇2010
  • 7篇2009
  • 6篇2008
  • 5篇2007
  • 4篇2006
  • 3篇2005
  • 9篇2004
133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天然有机物和电解质对水中C_(60)凝聚行为的影响被引量:2
2015年
以富勒烯(C60)纳米颗粒稳定悬浮液为对象,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天然有机物和电解质对其在水中凝聚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甲苯溶剂替换法制备的稳定悬浮液中C60浓度为20 mg·L-1左右,表面呈较高的电负性,粒径在120 nm左右,具有较强的稳定性.投加简单电解质可通过压缩双电层机制使其发生凝聚,并符合经典的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Mg Cl2和Ca Cl2的临界凝聚浓度分别为9.6 mmol·L-1和6.7 mmol·L-1.腐殖酸(humic acid,HA)存在时,投加Na Cl和Mg Cl2可使C60颗粒间有效碰撞概率及凝聚反应速度降低,临界凝聚浓度提高;HA可通过增大C60颗粒间的空间位阻效应,抑制凝聚反应发生,提高其在水中的稳定性.但Ca2+可与HA间发生络合反应,并对C60纳米颗粒产生吸附架桥作用,导致凝聚速度大幅提高,强化凝聚反应发生.水中C60纳米颗粒的凝聚和分散行为将受到有机物性质和电解质种类等复杂因素的影响.
方华荆洁于江华王铻葶
关键词:天然有机物电解质
一种去除水体中酞酸单酯类环境激素的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去除水体中酞酸单酯类环境激素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受酞酸单酯类环境激素污染的水体过滤,调节pH值为3-5;向过滤后的水体中加入针铁矿,搅拌8-24h达到吸附平衡;针铁矿在水体中的浓度为0.1-10g/L...
许正文承玲陆建刚朱文飞陈敏东史静方华唐登勇
文献传递
水中C_(60)纳米颗粒的稳定性研究被引量:8
2014年
以两种C60纳米颗粒悬浮液为对象,研究贮存时间、pH、电解质和有机物等因素对其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溶剂替换法制备的C60纳米颗粒(C60/son)稳定性优于延时搅拌法(C60/aq),可长时间保持稳定;pH升高可使C60纳米颗粒稳定性增强;电解质投加可使C60纳米颗粒的|ζ|减小、粒径增大,促进凝聚的发生;水中C60纳米颗粒凝聚过程可分为慢速凝聚和快速凝聚两个阶段,符合经典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C60/son的临界凝聚浓度:NaCl 321 mmol·L-1、KCl 316 mmol·L-1、MgCl29.6 mmol·L-1和CaCl26.7 mmol·L-1,C60/aq的临界凝聚浓度:NaCl 295 mmol·L-1、KCl 278 mmol·L-1、MgCl27.8 mmol·L-1和CaCl25.9 mmol·L-1,均远高于其在天然水体中的浓度;腐殖酸存在可通过空间位阻效应显著增强水中C60纳米颗粒的稳定性,这表明C60纳米颗粒可稳定存在于典型的水环境中.
方华沈冰冰荆洁陆继来王媛
关键词:C60稳定性电解质腐殖酸
净水工艺对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机制与规律
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和生物稳定性的研究是近年来水处理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饮用水中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特性,系统论述了净水工艺对可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去除机制与规律,并就制备生物稳定性饮用水的工艺进行了探讨,提出...
方华吕锡武吴今明
关键词:饮用水生物降解净水工艺生物稳定性
文献传递
水中富勒烯(C_(60))纳米颗粒凝聚动力学研究被引量:1
2014年
采用动态光散射技术研究了电解质和天然有机物对水中C60纳米颗粒凝聚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电解质存在可使水中C60纳米颗粒的|ζ|减小、粒径增大,促进凝聚的发生。C60纳米颗粒凝聚过程分为反应控制和扩散控制2个阶段,符合经典的胶体稳定性(DLVO)理论。Na+、K+、Ca2+和Mg2+的临界凝聚浓度分别为321、295、9.6和6.7 mmol/L,远高于其在水环境中的浓度水平;腐殖酸存在可通过空间位阻效应显著增强水中C60纳米颗粒的分散性;表明C60纳米颗粒可稳定存在于典型的水环境中。
方华沈冰冰孙宇心王媛陆继来
关键词:电解质
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技术的研究
二氧化氮作为一种水处理药剂因其优良的性能已被广泛的应用于水处理领域,利用二氧化氯的强氧化性处理难降解废水是其在水处理中的主要用途之一.该论文主要研究了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处理难降解废水技术中催化剂的制备,并对二氧化氯化学氧化...
方华
关键词:二氧化氯催化氧化催化剂难降解废水废水处理
文献传递
一种多功能雨水树井结构及其运维方法
本发明为了解决现有道路雨水收集处理技术存在不足,提出一种多功能雨水树井结构及运维方法,该结构改造费用低、易于维护,兼备有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多种功能。该结构配套设置于车行道与人行道的交界位置,或设置于道路绿化带附近,用于疏...
方华杨顺陈兵奇向婷王心培
文献传递
重金属锌胁迫下湿地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力变化研究被引量:4
2009年
选择4种常见的湿地植物,研究了重金属锌胁迫下,湿地植物对磷的吸收能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当加入0.5g ZnSO4/kg土壤时,4种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对锌的吸附量增加,而对磷的吸附量显著降低(p<0.05);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吸附的磷是湿地植物吸收的磷源,并影响湿地植物地上部分磷含量;在高浓度锌的胁迫下,灯心草地上部分铁含量增加,而导致地上部分磷含量显著降低(p<0.05)。湿地植物根表铁氧化物胶膜上的锌和地上部分铁含量都影响了湿地植物对磷的吸收。
徐德福李映雪赵晓莉方华张慧
关键词:湿地植物
分步进水SBR工艺生物脱氮运行条件优化及数学模拟被引量:4
2020年
以低碳氮比污水为处理对象,采用实验室规模生化反应器试验和数学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分步进水SBR工艺生物脱氮效能及工艺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常规SBR法受工艺局限性的影响,对总氮的去除效率偏低。分步进水SBR工艺可高效地去除COD和NH4+-N,对TN的去除效果优于传统SBR工艺,但低于理论去除率。基于STOAT软件构建的数学模型可较好地模拟该工艺的生物脱氮过程。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开展正交试验,确定分步进水SBR工艺的优化运行条件:HRT为9 h,流量分配比为5∶3∶2,A/O运行时间比为3∶2。
黄子洪向婷方华卢新玥王心培于江华
关键词:SBR生物脱氮数学模拟
环境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被引量:9
2014年
大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是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自我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是高校老师一个重要课题。文章提出了"共性与特色耦合"培养机制和多维迂回式实验创新过程模式,通过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树立创新精神、注重创新实践过程的设置,成功地实现了学生自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陆建刚周宏仓张慧许正文方华陈雯
关键词:环境工程实验教学
共14页<12345678910>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