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朱德丰

作品数:69 被引量:1,203H指数:21
供职机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天文地球石油与天然气工程一般工业技术更多>>

文献类型

  • 62篇期刊文章
  • 5篇会议论文
  • 2篇科技成果

领域

  • 49篇天文地球
  • 23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一般工业技术

主题

  • 58篇盆地
  • 22篇凹陷
  • 19篇松辽盆地
  • 16篇海拉尔盆地
  • 15篇油气
  • 11篇乌尔逊
  • 10篇地质
  • 10篇勘探
  • 10篇贝尔凹陷
  • 9篇成藏
  • 8篇断层
  • 8篇火山
  • 7篇乌尔逊凹陷
  • 6篇地层
  • 6篇地质特征
  • 6篇油气勘探
  • 6篇松辽盆地北部
  • 6篇下白垩统
  • 6篇白垩统
  • 5篇山岩

机构

  • 63篇中国石油天然...
  • 21篇中国科学院
  • 17篇吉林大学
  • 6篇成都理工大学
  • 6篇中国地质大学...
  • 5篇大庆油田有限...
  • 4篇东北石油大学
  • 3篇北京大学
  • 2篇北京科技大学
  • 2篇浙江大学
  • 2篇中国地质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大学...
  • 2篇中国石油化工...
  • 2篇中国石油
  • 1篇国家海洋局第...
  • 1篇石家庄经济学...
  • 1篇中国石油化工...
  • 1篇中国地质科学...
  • 1篇中国地震局
  • 1篇中国石油大学

作者

  • 69篇朱德丰
  • 18篇吴根耀
  • 12篇蒙启安
  • 10篇陈均亮
  • 9篇任延广
  • 8篇李春柏
  • 7篇李强
  • 7篇刘赫
  • 6篇张革
  • 6篇曹瑞成
  • 6篇李忠权
  • 6篇杨建国
  • 6篇吴相梅
  • 5篇刘立
  • 5篇梁江平
  • 5篇孙效东
  • 5篇万传彪
  • 4篇王璞珺
  • 4篇刘和甫
  • 4篇刘志宏

传媒

  • 10篇大庆石油地质...
  • 6篇地质科学
  • 5篇石油实验地质
  • 5篇地球科学前沿...
  • 4篇地学前缘
  • 3篇吉林大学学报...
  • 3篇大地构造与成...
  • 3篇岩石学报
  • 2篇石油学报
  • 2篇地球物理学报
  • 2篇中国石油勘探
  • 2篇中国科学:地...
  • 1篇地球学报
  • 1篇现代地质
  • 1篇中国地质
  • 1篇石油与天然气...
  • 1篇沉积学报
  • 1篇石油勘探与开...
  • 1篇地震学报
  • 1篇天然气地球科...

年份

  • 1篇2021
  • 1篇2020
  • 1篇2019
  • 1篇2016
  • 4篇2015
  • 7篇2014
  • 4篇2013
  • 3篇2012
  • 6篇2011
  • 7篇2010
  • 6篇2009
  • 8篇2008
  • 3篇2007
  • 4篇2006
  • 6篇2004
  • 1篇2003
  • 1篇2002
  • 1篇2001
  • 1篇2000
  • 1篇1999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地震火山地层学及其在我国火山岩盆地中的应用被引量:53
2011年
火山地层,物源来自于地下,搬运和分散方式有岩浆流、碎屑流、空落堆积及它们的再搬运,是不同于所有沉积地层的"异化地层".与层序地层学研究沉积地层类似,火山地层学着重研究火山岩系的层序界面和内部充填样式,通过地震层序分析刻画成因地层单元和地层对比关系.应用地震火山地层学在南海北部陆缘带识别出向海倾斜反射(SDR)、向陆流、外高和供给岩墙等表征火山裂谷陆缘的地震-地质单元;在松辽盆地识别出组-段-旋回三级层序界面,和垂向加积、侧向前积、披盖沉积、造丘和穿切五种充填样式.目前,火山地层学研究分为陆内和陆缘两个方向.陆内盆地的中小尺度地震相-火山岩相的研究精度高;而陆缘盆地大尺度地震-地质单元的成果更具普适性.二者取长补短、互为借鉴,将成为今后地震火山地层学研究的重要方向.
王璞珺张功成蒙启安鲁宝亮朱德丰孙晓猛
关键词:南海盆地松辽盆地
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火山碎屑岩自生碳酸盐矿物分布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被引量:13
2011年
为了查明火山碎屑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分布特征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以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火山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调查火山碎屑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的类型,并通过统计50余口探井的碳酸盐含量及储层物性数据,探讨其分布特征及对储层物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海拉尔盆地贝尔凹陷火山碎屑岩中自生碳酸盐矿物主要为方解石和白云石,其次为菱铁矿、片钠铝石和铁白云石;纵向上随着埋藏深度增加出现两个碳酸盐含量高值带,分别出现在1 500~1 900m和2 200~2 700m深度,前者主要为以胶结作用为主的连生方解石和显晶方解石及菱铁矿,后者主要为以交代作用为主的晚期方解石、白云石、铁白云石和片钠铝石;湖底扇等分选较差的沉积相为碳酸盐矿物发育的有利相带,扇-辫状河三角洲相为次有利相带;靠近德尔布干深大断裂的井碳酸盐含量要高于远离该断裂的井,且在该断裂附近的德2、德6和德8等井中见片钠铝石自生矿物,这主要因为断层是CO2逸散的通道,断层处的富CO2流体能够与围岩反应生成碳酸盐矿物;熔结凝灰岩和凝灰岩中的碳酸盐矿物含量要高于沉凝灰岩、凝灰质砂岩及普通砂岩,这主要因为火山岩及火山碎屑物质中金属离子含量高,易于释放,从而结合CO23-形成碳酸盐矿物;贝尔凹陷内储层孔隙度和渗透率等参数与碳酸盐含量呈负相关关系,说明碳酸盐含量对储层物性主要起破坏作用。
董林森刘立朱德丰桂丽黎于淼
关键词:火山碎屑岩深大断裂储层物性贝尔凹陷海拉尔盆地
松辽盆地北部存在前寒武纪基底的证据被引量:47
2008年
目前对松辽盆地是否存在前寒武纪结晶基底的认识存在分歧。笔者对松辽盆地北部早白垩世火山岩中锆石SHRIMP定年研究过程中,在多个样品中发现了古老锆石,其年龄表明这些锆石主要形成于前寒武纪,并且认为它们可能来源于盆地北部深层的基底岩石,是火山喷发过程中捕获的。锆石年龄大致可分为3组:(1848±34)Ma、(1600±29)Ma和(1293±41)Ma,指示了盆地基底在古元古代和中元古代期间经历的多次构造-岩浆作用事件,由此认为松辽盆地北部存在前寒武纪基底。
章凤奇陈汉林董传万余星肖骏庞彦明曹瑞成朱德丰
关键词:松辽盆地SHRIMPU-PB定年前寒武纪基底
海拉尔-塔木查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_2气藏中CO_2成因分析被引量:2
2012年
以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中部断陷带CO2气藏中的CO2为研究对象,通过组分分析、碳同位素及氦、氩同位素分析,结合研究区CO2含量和同位素数据及他人研究成果,利用排除法探讨研究区CO2的成因及来源。结果表明:研究区CO2平均含量大于85%,CO2稳定碳同位素偏轻,δ13CCO2为-13.1‰~-8.8‰,为目前已发现的具有较为特殊碳同位素组成特征的CO2气藏;尽管CO2稳定碳同位素偏轻,但通过排除法可以证明该区CO2为无机成因气的结论最为合理,且CO2应来源于上地幔岩浆脱气。
张铜磊陈践发朱德丰赵兴齐
关键词:海拉尔-塔木察格盆地二氧化碳
塔里木盆地西部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主要特征和构造演化被引量:32
2008年
塔里木盆地西部的吐木休克断裂带是中央隆起(前身是晋宁期碰撞造山带)的次级单元巴楚断隆与北部坳陷的次级单元阿瓦提凹陷之间的分界。本文以大量的地质和地球物理证据,证明它是一条内部结构复杂且切穿地壳的深断裂。结合区域构造演化恢复了断裂发育史,指出它经历过三期重大的冲断活动,分别发生在加里东期、海西期和新近纪。新近纪的冲断与巴楚断隆的南界断裂带有相同的构造样式,可分为两幕:中新世的冲断受制于南天山前陆冲断带的向南扩展,更新世的冲断主要受制于西昆仑前陆冲断带的向北扩展。吐木休克断裂带的东西走向段和北西走向段的构造特征尚有若干差异,前者在加里东期活动较强,反映了构造的继承性;北西走向段则是加里东期出现的新生构造,在海西期进一步发展,更新世时因被卷入西昆仑的前陆冲断作用,表现出强烈而复杂的变形。
朱德丰刘和甫吴根耀
关键词:地球物理场塔里木盆地西部
构造变换带的识别及其在乌尔逊凹陷的应用被引量:11
2010年
依据前人对构造变换带的研究,其可分为变换带和调节带2种,二者在应力机制、构造样式、发育部位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别。本次研究针对乌尔逊凹陷的铜钵庙构造带、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这3个较大的变换构造带,并运用其基本理论,结合地震解释资料,分析乌尔逊凹陷构造特征,认为铜钵庙构造带与巴彦塔拉构造带、苏仁诺尔构造带在剖面特征、平面断裂特征和剖面演化等方面存在明显差异。结果表明:铜钵庙构造带为构造调节带,巴彦塔拉构造带和苏仁诺尔构造带为构造变换带。
张彤李忠权蒙启安朱德丰陈骁陈均亮
关键词:构造变换带乌尔逊凹陷
2005年林甸Ms5.1地震的震源深度被引量:1
2009年
陈均亮蒋鸿亮李忠权李波林春华朱德丰
关键词:松辽盆地震源深度时深转换深大断裂
松辽盆地东缘中生代断裂构造特征、形成期次及其储层意义被引量:18
2007年
松辽盆地东缘中生代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在对松辽盆地东缘营城组详细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较系统刻画了断裂的性质、产状和时空分布规律,将研究区中生代断裂活动划分出海西晚期—印支期、营城期、营城末期和晚白垩世晚期4期。依据营城组火山口的分布规律首次识别出营城期隐伏断裂,该断裂控制了营城组火山岩的形成和分布。在研究区发现了营城期南北向断裂,为与徐家围子地区庆深气田营城组中的南北向断裂对比提供了重要依据。营城期本区处于近东西向伸展断陷和挤压逆冲相互交替的构造应力场中,营城末期受佳木斯—伊通和四平—哈尔滨两条左旋走滑断裂的强烈影响,形成北东—南西向的构造应力场,控制了北东向基性岩脉的侵入和大量北东向、北西向走滑断层的形成。认为研究区与徐家围子地区营城期及营城末期断裂具有明显的可比性,为庆深气田火山岩储层分布规律预测奠定了构造基础。
孙晓猛朱德丰郑常青单玄龙程日辉孙庆春
关键词:松辽盆地东缘营城组断层火山岩储层
东北亚晚中生代—新生代北东向断裂和盆地发育被引量:16
2014年
东北亚地区的北东向构造在晚中生代—新生代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壮大3个阶段。晚侏罗世它作为新生构造出现但表现形式和地球动力学背景因地而异:蒙古东部受制于蒙古—鄂霍次克造山带(北东向的宗莫德段)的坍塌而出现一组北东向的伸展盆地;大兴安岭(含塔木察格)地区发生陆内的热造山作用,是对东亚大陆边缘区北东向郯庐断裂带和长乐—南澳断裂带形成并沿之发生移置地体斜向汇聚—剪切造山作用的响应。早白垩世在蒙古东部—中国北部出现一组北东向张扭盆地且有共同的成盆动力学背景。晚白垩世早—中期大兴安岭和海拉尔—塔木察格地区隆起,出现"两坳夹一隆"的格局。随新近纪陆内地区进一步伸展,蒙古东部和中国北部的白垩纪盆地均被更新世的坳陷上叠且面积扩大;蒙古中北部地区有北东向正断层形成并控制了地堑发育和玄武岩喷发,表征了北东向构造向西扩大。
吴根耀曹瑞成蒙启安朱德丰李强
关键词:盆地发育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部不整合面的发育特征及形成机制初探被引量:5
2009年
松辽盆地北部姚家组底部的不整合面(T_(1-1)界面)为区域性不整合面,这一不整合面标志的隆升事件不仅控制了地层分布和层序划分,而且把盆地的坳陷阶段分为湖侵特征各不相同的两个亚阶段。姚一段的剥蚀区主要见于松辽盆地的东部和北部,反映造成这一隆升的挤压应力场来自其东南,与东亚大陆边缘移置地体的拼贴有关。松辽盆地是一个与燕山造山作用耦合发育的内陆盆地,坳陷(裂后热沉降)阶段的盆地发育受制于两个造山作用:西侧大兴安岭的热隆升和其东的东亚大陆边缘的地体拼贴引起的斜向汇聚—剪切造山作用。
侯艳平朱德丰任延广任建业解习农庄新国
关键词:不整合面晚白垩世松辽盆地北部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