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朵慧敏

作品数:9 被引量:17H指数:2
供职机构: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发展研究中心项目黑龙江省青年科学基金哈尔滨市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8篇期刊文章
  • 1篇学位论文

领域

  • 9篇医药卫生

主题

  • 4篇梗死
  • 3篇电图
  • 3篇血清
  • 2篇预后
  • 2篇糖尿
  • 2篇糖尿病
  • 2篇糖尿病合并
  • 2篇糖尿病合并脑...
  • 2篇内脂
  • 2篇潜伏期
  • 2篇脑梗
  • 2篇脑梗死
  • 2篇患者血清
  • 2篇合并脑梗死
  • 2篇2型糖尿
  • 2篇2型糖尿病
  • 2篇2型糖尿病合...
  • 2篇2型糖尿病合...
  • 2篇CRP
  • 2篇HCY

机构

  • 6篇哈尔滨医科大...
  • 3篇哈尔滨医科大...
  • 1篇衡水市第二人...

作者

  • 9篇朵慧敏
  • 3篇杨春晓
  • 1篇张众
  • 1篇王丽华
  • 1篇梁玮
  • 1篇王春雷
  • 1篇张芝荣
  • 1篇张敏
  • 1篇席红
  • 1篇杨盈
  • 1篇孙磊

传媒

  • 3篇现代生物医学...
  • 2篇中风与神经疾...
  • 1篇当代医学
  • 1篇中国临床神经...
  • 1篇癫痫与神经电...

年份

  • 2篇2021
  • 1篇2019
  • 3篇2016
  • 2篇2012
  • 1篇2011
9 条 记 录,以下是 1-9
排序方式: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与HCY、CRP的相关关系研究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及临床意义;研究内脂素对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为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治疗提供一个新的靶点。   方法:共选取研究对象116名,其中正常对照组20名,同性半胱氨酸(HCY)升高...
朵慧敏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脑梗死C反应蛋白
不同部位梗死后痴呆的脑电图表现差异分析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导致血管性痴呆的脑电图表现差异,为血管性痴呆的诊断分类提供客观依据。方法:80例诊断血管性痴呆的患者根据影像学表现分为多灶梗死后痴呆和关键部位梗死后痴呆。入选患者均于饱餐后2小时给予常规18导脑电图检查,记录时间为30分钟以上。结果:1多灶梗死后痴呆多表现为α节律减慢,6-8Hz为主;波幅低,以20-25Uv为主,α波频率调节差、节律不规则。低波幅θ波出现者27例,占71.1%,出现于各导联,出现δ波者17例,占44.7%。2关键部位梗死后痴呆的患者中,正常为6例,占13%。异常者39例,占87%。EEG改变主要表现为α指数减少,节律以7-9Hz为主的患者28例,占71.8%。低波幅θ波出现者17例,以前额为主,占43.6%。39例患者未出现δ波。结论:不同部位梗死后血管性痴呆的脑电图表现不尽相同,可以为血管性痴呆的分类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朵慧敏王春雷王丽华张敏席红
关键词:脑电图
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血清MIP-3α与IL-6、TNF-α的关系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研究巨噬细胞炎性蛋白-3alpha(MIP-3α)、IL-6和TNF-α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给予中和抗体前后不同时间点的表达;探讨CC亚族趋化因子MIP-3α与IL-6和TNF-α的关系。方法 Wistar大鼠66只随机分为3组:假手术对照组6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30只;MIP-3α中和抗体组30只。缺血再灌注损伤组和MIP-3α中和抗体组均按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间点再分为5组,每组6只。采用线拴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于缺血90min后再灌注,中和抗体组于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MIP-3α中和抗体5μg/100g大鼠,分别于不同时间点采取大鼠静脉血,ELISA法检测血清中MIP-3α、IL-6和TNF-α。结果缺血再灌注损伤组MIP-3α、IL-6、TNF-α于再灌注后各时间点的表达明显高于对照组;MIP-3α中和抗体组的MIP-3α于各时间点表达较缺血再灌注组明显降低;IL-6、TNF-α于缺血再灌注后3h、6h依然升高,与缺血再灌注组相同时间点比较(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而12h两者增高则显著减慢,以后至48h一直下降。结论 IL-6和TNF-α可能是诱导了MIP-3α的产生;而MIP-3α又趋化IL-6和TNF-α炎性因子的表达从而形成恶性循环加重脑缺血再灌注损伤。
王春雷朵慧敏杨春晓
关键词:白介素-6脑缺血再灌注
早期心电图QRS波时限与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左心功能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6
2016年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ACS)患者入院时心电图QRS波时限与左心功能的相关性。方法:选取396例老年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测定所有患者入院时的体表心电图的QRS波时限,按照QRS时限将患者将患者分为Ⅰ组:60 ms≤QRS时限≤80 ms、Ⅱ组:80 ms
杨盈米英红张芝荣艾田妹王东枝孙磊朵慧敏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QRS波时限左室功能左心衰竭
EMG与颈椎MRI在神经根型颈椎病中的相关性分析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探讨肌电图(EMG)与颈椎磁共振成像(MRI)在神经根型颈椎病(CSR)中定位诊断价值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5年7月在我院神经内科、骨科门诊及住院患者中确诊为CSR者80例;均给予颈椎MRI和EMG检查。结果:颈椎MRI累及4个以上节段者34例(占43%);累及3个节段者26例(占32%),累及2个节段者14例(占18%),仅累及1个节段者46例(占7%);EMG报告累及4个神经根者6例(占7%),累及3个神经根者8例(占10%),累2个神经根者20例(占25%),累及1个神经根56例(占58%)。颈椎MRI所见累及颈4—5间盘者占50%,而EMG所见累及相应颈5神经根者占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椎MRI所见累及颈5—6间盘者占57%,EMG所见累及颈6神经根占5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MRI所见累及颈6—7间盘者占36%,EMG累及颈7神经根占3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椎MRI所见累及颈7-胸1间盘者占4%,EMG累及颈8神经根占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EMG对CSR的定位诊断意义与颈椎MRI高度相关,且定位更加具体、精确。EMG与颈椎MRI联合检查可更加精确定位,对需要外科手术患者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王春雷朵慧敏迟玉英李国强刘照寒侯友文
关键词:颈椎磁共振成像(MRI)
脑干梗死患者的面神经F波研究
2021年
目的研究脑干梗死患者的面神经F波的动态变化,探讨其对脑干梗死急性期的诊断及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纳入我院脑干梗死患者53例,分别于发病3 d、7 d、14 d、1 m、3 m给予电生理检查,包括面神经F波出现率、潜伏期,并与健侧做对比。发病3 m时根据mRS神经功能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同时纳入10例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检测方法相同。对比不同时间点面神经F波出现率和潜伏期。结果53例脑干梗死患者分别于发病3 d、7 d、14 d均出现了F波的出现率下降和潜伏期延长,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发病3 m时潜伏期有所恢复,与健侧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出现率与健侧比较差异仍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类型脑干梗死患者分组后发现3 d、7 d各组之间F波出现率和潜伏期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Raymond-Cestan综合征组于14 d开始F波出现率和潜伏期率先恢复,与其他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llard-Gubber综合征组于发病1 m、3 m时F波出现率和潜伏期均重于其他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预后分组后发现发病3 d、7 d两组F波潜伏期和出现率增下降,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14 d开始,预后良好组潜伏期和F波出现率先于预后不良组恢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发病3 m时,预后良好组F波出现率明显高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潜伏期两组都有明显的恢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干梗死患者早期即可出现面神经F波和潜伏期的改变,但急性期对不同类型的脑梗死无鉴别诊断价值,急性期过后可预后评估提供有价值的客观依据。
王春雷朵慧敏石秋环杨春晓侯友文
关键词:脑干梗死出现率潜伏期预后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与HCY和CRP的相关关系研究被引量:2
2012年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血清内脂素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共选取研究对象116名,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内脂素水平以及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水平。全自动生化仪测定空腹血糖(FPG)、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h)、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尿酸(UA)等生化指标,高压液相法测定糖化血红蛋白(HbA1c)。结果 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血清内脂素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其中HCY和CRP升高的2型糖尿病组血清内脂素水平较HCY和CRP正常的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组明显升高,内脂素与HCY和CRP均呈正相关。结论内脂素与HCY和CRP呈正相关,并且是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因素。
朵慧敏梁玮张众王春雷
关键词:2型糖尿病脑梗死HCYCRP
脑桥梗死后瞬目反射的变化及其对预后评估价值的研究
2021年
目的通过脑桥梗死患者瞬目反射不同时间点的动态变化研究,探讨瞬目反射对脑桥梗死预后评估的价值。方法纳入脑桥梗死患者49例(脑桥梗死组),分别于发病第3、7、14天和1、3个月时给予瞬目反射检查,发病3个月时再根据mRS神经功能评分分为预后良好组(mRS评分≤2分)和预后不良组(mRS评分>2分),同时纳入10例健康成年人为对照组。两组检测方法相同,对比不同时间点瞬目反射R1、R2、R2’波的潜伏期变化。结果脑桥梗死组分别于发病第3、7、14天出现R2及R2’波潜伏期延长,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1个月和3个月时潜伏期有所恢复,但梗死侧与健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1潜伏期延长不明显,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mRS评分进行分组后,预后良好组在发病第3、7天R1、R2及R2’波潜伏期与预后不良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开始,预后良好组R2及R2’波潜伏期恢复先于预后不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病后第1和3个月时,预后不良组R2及R2’波潜伏期未恢复,与预后良好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桥梗死患者急性期瞬目反射R2及R2’波潜伏期均有所延长,而R1潜伏期无明显延长,发病14 d左右R2及R2’波潜伏期对预后评估是有价值的客观指标。
王春雷朵慧敏石秋环侯友文卢玲杨春晓
关键词:脑桥梗死瞬目反射潜伏期预后
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运动单位数目评估与临床
2019年
目的:通过对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的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并与常规面神经传导速度相结合,评估病情的严重程度,以期指导临床治疗和评价预后。方法:纳入我院诊断的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32例,分别于发病第3天、第7天、第14天、1个月、3个月给予电生理检查,包括面神经传导速度、眼轮匝肌和口轮匝肌的运动单位数目估计,并与健侧做对比。根据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再将入组患者分为轻(Ⅱ级)、中(Ⅲ级)、重度(Ⅳ~Ⅵ级)三组。同时纳入10名健康成年人作对照组,检测方法相同。结果:发病第3天、第7天32例患者全部出现患侧运动波幅下降,与健侧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于发病第14天开始,患者运动波幅开始逐渐恢复,至3个月时,绝大部分患者运动波幅与健侧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运动单位数目的减少在整个病程中与健侧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1个月、3个月运动波幅开始恢复时,运动单位数目并未随之恢复,且与运动波幅不呈线性关系,与临床症状也不成正比关系。面神经运动单位数目下降的程度与患者面神经运动波幅的恢复呈正相关。结论:运动单位数目估计检查应用于特发性面神经麻痹患者,可以反映病情的严重程度,并能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预后。
王春雷侯友文石秋环李国强刘照寒朵慧敏
关键词:特发性面神经麻痹运动单位数目估计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