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膜性肾病静脉血栓栓塞症前瞻性研究
- 李世军郭锦洲左科汤曦张炯吴燕周长圣卢光明刘志红
- 重复肾活检观察FSGS早期病理学特点
- 贺红光曾彩虹汤曦刘志红
- 成人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患者足细胞钙神经蛋白的表达
- 汤曦吴青郑春霞张明超曾彩虹张炯朱晓东刘志红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症患者临床并发症分析
- 张庆燕曾彩虹谢轲楠程震李世军张炯汤曦刘志红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标志物及凝血功能异常的研究
- 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为儿童和青年肾病综合征的常见病理类型。FSGS病理表现以足细胞病变为特征;主要临床表现为大量蛋白尿,容易并发急性肾损伤...
- 汤曦
- 关键词: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足细胞损伤凝血功能异常
- 特发性肾病综合征合并血栓并发症临床观察分析
- 张炯张庆燕李世军汤曦王旭方史明君刘志红
- 肾病综合征合并血栓栓塞症临床特点分析被引量:15
- 2010年
- 目的:回顾性分析肾病综合征(NS)不同肾脏病理类型合并血栓栓塞症患者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42例NS合并血栓栓塞症患者均行肾活检明确诊断,其病理类型包括微小病变(MCD)9例(21.4%)、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SGS)10例(23.8%)和膜性肾病(MN)23例(54.8%)。分析患者发生血栓栓塞症时的临床表现,血液和尿液等实验室检查特点。血栓栓塞症的确诊方法为:肾血管、下腔静脉、肺动脉以及腹部其他血管行CT血管成像(CTA);四肢深静脉、颈内静脉采用压迫型超声;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头颅血管。结果:(1)本组患者年龄9岁~65岁,三组患者平均年龄、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MN组平均年龄(36.2±17.0)岁,较文献报道特发性MN患者平均年龄水平低(P<0.05)。(2)NS病程中的任何阶段均可发生血栓栓塞症,MCD组多见于NS复发阶段,MN组多为NS治疗无效者。(3)全身深静脉均可发生血栓,常见部位:肾静脉血栓(RVT)21处、肺动脉栓塞(PE)15处和下腔静脉10处;90.5%RVT和60%PE患者为MN组;MN组平均每例发生血栓部位数(1.87处)显著高于MCD(1.1处)和FSGS(1.1处)。(4)镜下或肉眼血尿、腰痛和肾脏体积增大为RVT患者的常见临床症状;PE患者主要临床症状为胸痛、呼吸困难和咯血;少数患者为无症状性VTE。(5)实验室检查结果提示MN组血白蛋白高于MCD和FSGS组,而胆固醇、血红蛋白水平,血小板数量和红细胞压积均低于MCD和FSGS组;MCD和FSGS组抗凝血酶III值降低尤其明显(均低于MN组)。D二聚体阳性率86.5%。结论:NS合并血栓栓塞症十分常见,不同病理类型,其发生血栓的时间、部位和实验室检查特点有所不同,少数患者发生VTE可无临床症状,高危患者D二聚体阴性亦不能排除血栓可能,需进一步筛查。
- 张炯张庆燕李世军周长圣汤曦王旭方卢光明刘志红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血栓栓塞症CT血管成像
- 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9
- 2010年
-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病理类型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抗凝血酶III(antithrombin Ⅲ,AT-Ⅲ)浓度的差异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比较微小病变(minimal change disease,MCD,n=26)、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n=26)及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n=20)三组成人肾病综合征患者肾活检术前血尿AT-Ⅲ浓度及临床特点。选取20例健康成人作为正常对照。血尿AT-III浓度采用免疫速率比浊法检测。采用Person、Sperman方法及多元线性回归分析FSGS、MCD患者中影响血浆AT-III浓度的因素。结果:肾活检术时MN组尿蛋白、血清白蛋白、肌酐、总胆固醇、IgG与MCD和FSGS组差异显著(P<0.05);后两组间以上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SGS组尿C3、α2巨球蛋白、N-乙酰-β-D-葡萄糖苷酶、视黄醇结合蛋白高于MCD和MN组(P<0.05)。26例(100%)MCD、23例(88.46%)FSGS、3例(15%)MN患者血浆AT-Ⅲ降低(P<0.05)。FSGS与MCD患者血浆AT-III浓度分别为(15.64±3.86)mg/dl、(18.10±4.8)mg/dl(P<0.05),均低于MN患者(28.08±4.23)mg/dl(P<0.05)。FSGS、MCD组尿AT-III>5mg/dl者分别为8/20例(40%)、4/22例(18.18%)(P>0.05),而MN组患者尿液AT-III含量均<5mg/dl(P<0.05)。一元回归发现FSGS患者中血浆AT-III浓度与尿蛋白(r=-0.505,P<0.05)负相关、血清白蛋白(r=0.559,P<0.01)正相关;MCD患者中血浆AT-III浓度与尿蛋白(r=-0.429,P<0.05)负相关,与血清白蛋白(r=0.564,P<0.01)、IgG(r=0.529,P<0.01)正相关。多元回归分析提示FSGS、MCD患者中血浆AT-III与血清白蛋白相关(R2=0.312、0.320,P<0.05)。随访中2例A-TⅢ降低的FSGS患者发生静脉血栓。结论: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AT-III浓度与病理类型有关。FSGS、MCD血浆AT-Ⅲ浓度较MN明显下降,可能源于尿液丢失的差异。
- 汤曦王旭方张丽华陈朝红张炯张羽曾彩虹刘志红
- 关键词:肾病综合征微小病变局灶节段性肾小球硬化膜性肾病
- 膜性肾病患者足细胞钙神经蛋白表达的检测及其临床意义被引量:24
- 2010年
- 目的:足细胞上钙神经蛋白(calcineurin,CaN)的表达增加可直接破坏细胞骨架结构,导致足细胞损伤、蛋白尿产生。本研究通过观察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患者肾小球足细胞CaN的表达情况及其经钙神经蛋白抑制剂(calcineurin inhibitor,CNI)治疗后的变化,探讨其在指导治疗及发病机制研究中的意义。方法:选取经肾活检确诊的成人特发性MN49例,利用免疫组化方法对肾组织钙神经蛋白A亚基α亚型(CnAα)及足细胞骨架蛋白synaptopodin进行检测,并对2例经他克莫司治疗蛋白尿完全缓解的病例,比较治疗前后肾组织CnAα的表达情况。此外,选取V型狼疮性肾炎(LN)28例及乙肝相关性MN15例,与特发性MN进行比较。结果:49例特发性MN患者中20例肾小球足细胞CnAα表达增加(40.8%),足细胞CnAα表达增加的同时伴synaptopodin表达减弱及分布异常。2例足细胞CnAα表达阳性的特发性MN患者采用他克莫司治疗获临床完全缓解后行重复肾活检,发现足细胞CnAα表达显著减弱,同时,synaptopodin表达强度明显增加,分布恢复正常。观察发现15例乙肝相关性MN患者中无一例足细胞CnAα阳性,而28例V型LN中11例足细胞CnAα阳性(37.9%),其阳性率与特发性MN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部分特发性MN患者存在足细胞CnAα表达增加及足细胞骨架结构的破坏。经CNI治疗蛋白尿完全缓解后,足细胞CnAα表达明显减少,同时synaptopodin的表达增加。部分V型LN患者也存在足细胞CnAα表达的增加,其阳性率与特发性MN相比无明显差异,而乙肝相关性MN患者中无一例阳性。上述发现不仅为指导MN患者的个体化治疗开启了一个新的方向,也为进一步阐明特殊病因导致肾小球膜性病变及足细胞损伤的机制提供了新的途径。
- 刘志红吴青汤曦张明超朱晓东左科郑春霞曾彩虹黎磊石
- 关键词:膜性肾病足细胞
- 不同病理类型的肾病综合征患者血浆抗凝血酶Ⅲ水平变化
- 汤曦王旭芳陈朝红张炯曾彩虹张羽刘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