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杰
- 作品数:8 被引量:13H指数:3
- 供职机构:首都师范大学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文化科学哲学宗教更多>>
- 普通高中学校自主课程建设研究 ——以北京市S示范性高中为例
- 学校自主课程建设,是指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在国家教育指导纲要的指导下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进行校本化实施,同时选择或者自行开发的学校课程,并对这些课程进行整体规划、形成体系,在课程的实施中对各方面进行评价并加以调整的系统过程...
- 沈杰
- 关键词:课程建设
- 文献传递
- 大学附属学校的传统与创新——对“北京高校支持中小学发展”实践的反思被引量:6
- 2021年
- 大学附属学校是我国基础教育学校的重要类型之一,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在北京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场域中,近年来涌现出一批"新"大学附属学校。与传统大学附属学校相比,"新"大学附属学校的特征表现为:以实现区域教育资源优质为目的,具有明确的政府导向;它们与大学是合作关系,由双方组建的协调机构推动合作;"新"大学附属学校的发展外部性强,重在依托大学资源的输入和支持。"新"大学附属学校的涌现,使人们有机会重新审视"大学与中小学校之间关系"的命题,反思大学支持中小学发展的机制,并开启"合作导向"教育发展思维:"新"大学附属学校扩展了"大学附属学校"的内涵和外延;探寻大学的内驱力是"新"大学附属学校可持续性的重要保障;构建开放合作的教育生态是实现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机联结的重要条件。
- 王东沈杰
-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
- “成达教育”理念下的办学思考与实践
- 2024年
-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成为教育改革的实践主体、策源地和创造性执行者。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依托深厚文化底蕴,秉持“成达教育”理念,给出了破解基础教育改革难题的“附中答案”:基于系统化思维,构建“成达教育”育人体系;主动担当教育使命,着力造就拔尖创新人才;实施集团化办学和教育帮扶,促进更多人“成德达才”。
- 沈杰
- 关键词:基础教育
- 凝心聚力谋发展 奋进教育谱新篇
- 2022年
- 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努力让每个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成为了中国教育的时代强音。近年来,首都教育作为全国关注的焦点与看齐的方向,始终走在改革与发展的前沿,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家门口的好学校不断增加、数字教育带动了教育现代化水平的显著提升、集团化办学促进了基础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教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最关注、最在意获得感的民生工程。
- 沈杰
- 关键词:集团化办学民生工程时代强音
- 面对阳光就不会看到阴影
- 2006年
- 沈杰
- 关键词:教师心理健康状况阳光心理健康调查成就感终身学习
- 要素-组织-系统:成德达才之育人体系的实现路径被引量:3
- 2018年
- 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坚持以人为本,尊重教育规律和学校发展规律,构建了成德达才育人体系,创造性地践行了要素-组织-系统的变革路径。要素维度是指学校在变革过程中聚焦于某一个或几个具体要素,围绕具体要素制订目标和任务框架,依托要素改革实现学校发展。组织维度是指学校变革已经超越具体要素,上升到组织层面。既关注要素,更关注要素间的关系,通过结构调整和制度建设,实现学校变革的长效性和整体性。系统维度着眼于将学校看作生态主体,重视整个教育系统内外环境的优化与协作,变革不是单一的、零碎的,而是在一定的价值观指引下的、相互支持的系统化行为。学校变革的系统推进正是在一以贯之的育人哲学的引导下,通过自主灵活的制度体系以及丰富多元的资源体系构建学校整体育人体系。
- 沈杰张爽
- 关键词:课程改革管理改革育人体系
- 系统思维解决大规模学校的发展之“困”被引量:1
- 2021年
- 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是“十四五”期间教育领域的战略任务。当下,对很多地区而言,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仍相对不足。近年来,一些优质学校不断扩建校区、扩大教育规模,增加教学班级和招生人数;一些薄弱学校采取调整与合并,形成新的大规模学校;一些新开发地区直接规划了大规模学校;还有比较普遍的通过名校承力、分校的集团化办学模式,等等。无论哪种形式的大规模学校,本质上都是一种优质资源集中利用的教育发展模式。
- 沈杰
- 关键词:优质教育资源优质资源教育发展模式系统思维集团化办学模式
- 教育集团内部治理的关键要素研究——以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为例被引量:4
- 2023年
- 集团化办学水平极大地依赖于集团内部的治理结构与治理能力。当前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内部治理要突破的问题包括:集团治理的制度化水平有待提升,仍有部分“好学校”的集团化停留于“资源输出”,“单中心”的集团化格局无法服务于高质量教育生态的持续建构。集团化办学基础、催化领导、制度设计和协同过程是建构集团内部治理分析框架的关键要素。结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育集团的发展历程,在优化教育集团内部治理时,应该尊重客观基础,建立命运共同体;在集团内部治理过程中鼓励、容许机制自主创生;寻求关系的平衡,避免成员校被“边缘化”;通过内部协同治理实现持续优化的螺旋式上升。
- 张爽沈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