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华伟

作品数:4 被引量:8H指数:2
供职机构:嘉兴市第一医院更多>>
发文基金:浙江省嘉兴市科技计划项目浙江省科技计划项目更多>>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3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3篇医药卫生

主题

  • 2篇动脉
  • 2篇动脉压
  • 2篇动脉硬化
  • 2篇心动脉
  • 2篇心动脉压
  • 2篇中心动脉
  • 2篇中心动脉压
  • 2篇脉搏波
  • 2篇脉搏波传导
  • 2篇脉搏波传导速...
  • 2篇脉压
  • 1篇动脉弹性
  • 1篇动脉内
  • 1篇动脉内膜
  • 1篇动脉内膜中层...
  • 1篇心功能
  • 1篇心力衰竭
  • 1篇血浆
  • 1篇血压
  • 1篇正常高值

机构

  • 3篇嘉兴市第一医...
  • 2篇无锡市人民医...

作者

  • 3篇汪世军
  • 3篇王华伟
  • 3篇唐关敏
  • 2篇耿伯春
  • 2篇金丹丹
  • 2篇祝玉娟
  • 2篇吴小庆
  • 1篇丁韧烨
  • 1篇王志勇
  • 1篇胡惠林
  • 1篇朱良枫
  • 1篇陈浩
  • 1篇徐文博

传媒

  • 1篇心脑血管病防...
  • 1篇中华临床医师...
  • 1篇心电与循环

年份

  • 1篇2016
  • 1篇2014
  • 1篇2013
4 条 记 录,以下是 1-3
排序方式:
正常高值血压者的中心动脉压对动脉弹性功能的影响被引量:2
2016年
目的探讨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心动脉压与动脉弹性的变化。方法选取在医院体检中心行健康体检者138例,根据血压分为理想血压组72例和正常高值血压组66例,采用Ormon-Colin公司的无创桡动脉脉波检测装置测量中心动脉收缩压(CSBP),应用Complior脉搏波速度测定仪测量颈股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采用回归分析方法比较CSBP与cfPWV的变化及两者的相关性。结果正常高值血压组中心动脉压和cfPWV均高于理想血压组(均P<0.05)。中心动脉压与cfPWV呈正相关(r=0.53,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中心动脉压是cfPWV的主要影响因素(β=0.449,P<0.01)。结论正常高值血压者中心动脉压增高,动脉弹性下降。
王华伟金丹丹汪世军吴小庆耿伯春唐关敏
关键词:中心动脉压正常高值血压脉搏波传导速度动脉硬化
慢性心力衰竭不同心功能阶段患者血浆脂肪因子Apelin12、Apelin13的表达研究被引量:2
2013年
目的研究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浆脂肪因子Apelinl2和Apelinl3的水平,探索Apelin在不同心功能状态下的表达差异及相关临床意义和机制。方法选取未经系统治疗、不同心功能阶段的CHF患者186例,分为心衰早期组86例(NYHA心功能分级I~II级)、心衰晚期组100例(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另选健康体检人员30例作对照组。CI-IF组在治疗前、对照组在体检时抽取空腹外周血,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测定外周血浆Apelinl2和Apelinl3水平,常规方法测定血脂水平,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NT.proBNP,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LVIDd及EF,对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检验及相关性分析。结果CHF患者Apelinl2、Apelinl3总体平均值和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心衰早期组分别高于对照组(P〈0.05)和心衰晚期组(P〈0.01),心衰晚期组低于对照组(P〈O.05),晚期心衰组随心功能的下降Apelin表达水平呈明显下降;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不同心功能阶段CHF患者Apelinl2、Apelinl3表达与EF呈正相关(P〈0.05),而与LVIDd、NT.proBNP呈负相关(P〈0.05),与年龄、血脂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不同心功能阶段且未经治疗的CHF患者血浆Apelinl2、Apelinl3水平有明显差异,心衰早期Apelin明显升高,心衰晚期则明显下降并且低于对照组,在早、晚期心力衰竭患者中Apelin表达的差异可能是适应心脏功能改变的结果;检测血浆Apelinl2、Apelinl3水平可作为一种观察CHF心功能状况和预后的辅助指标。
唐关敏汪世军胡惠林朱良枫陈浩王华伟徐文博祝玉娟王志勇金丹丹丁韧烨
关键词:心力衰竭NYHA分级
无创中心动脉压评价血管弹性功能的初步探讨被引量:4
2014年
目的探讨无创中心动脉压评价血管弹性功能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59例健康体检的人群,平均年龄为(45.17&#177;15.30)岁,其中男性129例,女性130例,同时测量中心动脉压(CSBP)、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 ),采用简单相关和多重线性回归统计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结果①CSBP与cfPWV之间存在正相关( r=0.51,P<0.01),CSBP与IMT之间存在正相关( r=0.36,P<0.01)。②单因素相关分析中,CSBP和cfPWV、IMT均与肱动脉收缩压、肱动脉舒张压、外周脉压、体重和年龄有相关性,多重线性回归结果显示,肱动脉收缩压(SBP )与年龄是CSBP、cfPWV和IMT的共同影响因素。③在不同年龄分组中,年龄≤30岁、31-40岁之间的人群,CSBP与SB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而年龄分别在41-50岁、51-60岁、>60岁的人群,CSBP与SBP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且在年龄≤30岁的人群,CSBP与SBP几乎相同,而随着年龄增大,CSBP与SBP差值明显增大。结论〈br〉 ①CSBP与cfPWV、IMT之间存在良好相关性。②无创CSBP可作为患者动脉硬化早期筛选和全面反映动脉弹性功能的一个简单、方便易行的方法。③CSBP相比cfPWV、IMT是否可更早、较好预测血管弹性功能和心血管危险有待进一步研究。
汪世军祝玉娟王华伟吴小庆耿伯春唐关敏
关键词:中心动脉压脉搏波传导速度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硬化
共1页<1>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