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振华
- 作品数:131 被引量:783H指数:17
- 供职机构:中国人民解放军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庆市应用基础研究项目中华医学会临床医学科研专项资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文化科学更多>>
- 跨胃粘膜电位检测用于判断慢性胃炎疗效被引量:1
- 1991年
- 跨胃粘膜电位(GTPD)是反映胃粘膜完整性的较好指标。本文对90例慢性胃炎患者GTPD的变化及相关因素作了观察,并试用于评价复方铋剂和胃痛灵的疗效。结果表明:慢性胃炎状态下,GTPD明显降低,与粘膜病变程度平行,幽门弯曲菌(Cp)感染者下降更甚。治疗显效则GTPD相应地升高,且与药物作用强弱一致。提示:GTPD是定量性地客观评价药物对慢性胃炎疗效的一项较好指标。
- 桂先勇徐采朴刘为纹王振华姜利国潘绍武
- 关键词:胃炎疗效慢性
- 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铺片方法的建立被引量:3
- 2000年
- 尽管肠肌间神经丛铺片术早已成熟,并为临床所用,但至今未见胃窦肌间神经丛铺片成功的报道。我们经过反复试验,建立了胃窦肌间神经丛铺片方法,为胃肌间神经丛研究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现将方法介绍如下。
- 张伟刚陈代陆王振华
- 关键词:幽门窦神经组织标本制备
- NO/cGMP信号转导途径对大鼠胃电节律的作用
- 赵晶京王振华鲁荣罗元辉刘为纹
- 关键词:胃电节律NO/CGMP信号转导途径
- 文献传递
- 全结肠镜诊断大肠肿瘤1593例分析被引量:4
- 2003年
- 目的 评价全结肠镜对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诊断价值以及大肠腺瘤性息肉摘除术对预防大肠癌发生的作用。方法 统计 1990~ 2 0 0 2年我院消化内镜室检出的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结果 10 75 0例全结肠镜检查中 ,成功插入回盲部 10 5 6 8例 ,成功率为 98.3% ,检出大肠腺瘤性息肉 96 5例 ,检出率为 8.9% ,大肠癌 6 2 8例 ,检出率 5 .8%。结论 全结肠镜检查是发现大肠腺瘤性息肉及大肠癌的最佳方法。
- 肖天利王振华李向红
- 关键词:大肠癌腺瘤性息肉结肠镜检查
- 十二指肠结核一例
- 2003年
- 患者男,35岁,因反复上腹隐痛,腹胀,呕吐3个月入院治疗.无结核中毒症状,有肺结核及肠结核病史,曾不正规抗痨治疗近1年后停药.胃镜检查见十二指肠降部下段黏膜轻度充血,呈结节状隆起,病变侵及肠壁全周,管腔狭窄,进镜受阻,远端病变无法观察.黏膜活检病理诊断:十二指肠降段结核.X线检查见:十二指肠降段扩张,水平部狭窄,仅有极少量钡剂通过,提示不全性梗阻.胸部X线照片提示"双上肺结核".后行手术治疗,术中见:腹壁与大网膜大量粘连,大网膜与空肠中部肠管粘连成团,分离粘连后未发现肠壁明显增生性病变,十二指肠降部末端增厚变硬,肠腔狭窄,余小肠未见肠壁增厚,探查幽门、回盲部无异常,小肠浆膜面及腹膜壁层上大量粟粒状结节,松解各处粘连带,行胃空肠吻合术,肠系膜根部可见较多肿大淋巴结.病理诊断:淋巴结结核.出院诊断:十二指肠结核伴肠梗阻,结核性腹膜炎,肠系膜淋巴结结核,双上肺结核.
- 徐海燕李向红王振华
- 关键词:十二指肠结核X线检查
- 功能性消化不良分型的探讨被引量:1
- 1996年
- 目前对功能性消化不良(FD)分型的意见尚不完
- 王振华李明松张树荣高晋华
- 关键词:功能性
- 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多中心双盲对照研究被引量:52
- 2000年
- 目的 :观察莫沙必利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双盲随机对照研究 ,2 55名功能性消化不良病人。随机分为 2组 :莫沙必利组 12 7例 (男性 58例 ,女性 6 9例 ,年龄 4 0a±s 12a)用莫沙必利 5mg ,po ,tid ;多潘立酮组 12 8例(男性 6 1例 ,女性 6 7例 ;年龄 39a± 12a)用多潘立酮 10mg ,po ,tid。疗程均为 4wk。结果 :莫沙必利治疗 4wk ,上腹疼痛、上腹饱胀、嗳气、进食减少及早饱等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77.8% ,86 .6 % ,82 .5% ,87.3% ,87.2 %。明显高于多潘立酮的6 3.5% ,75.0 % ,6 9.6 % ,74 .1% ,74 .5%。莫沙必利组治疗后胃半排空时间缩短 15min± 13min ,明显高于多潘立酮组 5min± 16min。结论 :莫沙必利是一种新型安全有效的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药物。
- 王振华达四平龚能平吴良才赵聪蒋明德
- 关键词:莫沙必利功能性消化不良药物疗法
- Barrett食管放大内镜下分型与组织病理学关系的研究被引量:20
- 2005年
-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的发病特点、常规及色素放大内镜下表现、病理分型及其相互关系。方法对2506例临床诊断胃食管反流病和106例Barrett食管患者行电子放大内镜观察和黏膜染色,对Barrett食管病例进行放大内镜下分型,并分析内镜表现与组织病理学之间的关系。结果106例Barrett食管主要表现为胸骨后烧灼感、胸骨后痛、反酸及吞咽梗阻感,其中27例(25.5%)患者无反流症状。Barrett黏膜放大内镜下分为点状、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组织病理学上可分为胃底型、交界型和肠化型,以胃底型多见;美蓝染色阳性者多为短棒状、绒毛状和不规则型,其病理类型均为肠化上皮。结论放大内镜结合美蓝染色有助于Barrett食管中肠化上皮的检出,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及临床随访有重要意义。
- 赵晶京房殿春徐承平章容范玉林李向红彭贵勇王振华
- 关键词:BARRETT食管色素放大内镜组织病理学
- 纤结镜检查对各症状的诊断价值(附1467例资料分析)
- 1994年
- 纤结镜检查对各症状的诊断价值(附1467例资料分析)Diagnosticsignificanceoffiberoendoscopyforvariouscolonicsymptoms王振华,徐采朴,姜利国,高晋华(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消化内科)6300...
- 王振华徐采朴姜利国高晋华
- 关键词:内窥镜检
- 胃肠激素与运动——P物质对大鼠胃肌电作用的研究
- 1998年
- P物质(SP)是一种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脑肠肽激素,具有促进胃肠平滑肌收缩的作用,但对胃肌电作用的报道甚少。胃电节律失常在临床上十分常见,与胃运动障碍密切相关。但其发病机理尚不明确。本实验探讨SP在胃电节律失常发生中的作用。健康成年Wistar大鼠60只,随机分组:①正常对照组:15只,正常喂养;②模型组:15只。
- 王振华张伟刚
- 关键词:胃电节律失常P物质胃肠激素胃肌电成年WISTAR大鼠胃运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