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王斌

作品数:69 被引量:310H指数:11
供职机构: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农业科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经济管理医药卫生更多>>

文献类型

  • 43篇期刊文章
  • 25篇专利

领域

  • 47篇农业科学
  • 6篇环境科学与工...
  • 2篇经济管理
  • 2篇医药卫生
  • 1篇天文地球
  • 1篇自动化与计算...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16篇季稻
  • 15篇双季稻
  • 15篇水稻
  • 13篇土壤
  • 13篇秸秆
  • 11篇秸秆还田
  • 11篇还田
  • 10篇稻田
  • 10篇温室气体
  • 8篇控释
  • 6篇温度
  • 5篇养分
  • 5篇排放量
  • 4篇有机碳
  • 4篇增温
  • 4篇尿素
  • 4篇气体排放
  • 4篇温室气体排放
  • 4篇硝化抑制
  • 4篇硝化抑制剂

机构

  • 60篇中国农业科学...
  • 13篇海南省气象科...
  • 10篇长江大学
  • 5篇华中农业大学
  • 4篇海南大学
  • 3篇北京农学院
  • 3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山西农业大学
  • 2篇中国热带农业...
  • 2篇湖南省土壤肥...
  • 2篇中化现代农业...
  • 1篇福建师范大学
  • 1篇安徽师范大学
  • 1篇北京师范大学
  • 1篇福建省气象局
  • 1篇华东师范大学
  • 1篇吉林大学
  • 1篇南京信息工程...
  • 1篇中国科学院亚...
  • 1篇中国气象局

作者

  • 68篇王斌
  • 44篇李玉娥
  • 40篇万运帆
  • 33篇秦晓波
  • 25篇高清竹
  • 16篇刘硕
  • 7篇廖育林
  • 6篇干珠扎布
  • 5篇刘少军
  • 5篇李健陵
  • 5篇陈汇林
  • 5篇范美蓉
  • 5篇蔡威威
  • 5篇陈小敏
  • 4篇郭晨
  • 4篇邹海平
  • 4篇游松财
  • 4篇朱波
  • 3篇李伟光
  • 3篇艾天成

传媒

  • 4篇农业工程学报
  • 4篇应用生态学报
  • 4篇农业环境科学...
  • 3篇植物营养与肥...
  • 3篇气候变化研究...
  • 2篇中国农业科学
  • 2篇广东农业科学
  • 2篇热带作物学报
  • 2篇中国农学通报
  • 2篇中国农业资源...
  • 2篇中国土壤与肥...
  • 1篇中国农业科技...
  • 1篇安徽农学通报
  • 1篇江苏农业科学
  • 1篇华中农业大学...
  • 1篇湖北农业科学
  • 1篇生态学杂志
  • 1篇中国农业气象
  • 1篇作物杂志
  • 1篇作物学报

年份

  • 1篇2024
  • 12篇2023
  • 10篇2022
  • 14篇2021
  • 5篇2020
  • 3篇2018
  • 6篇2017
  • 7篇2016
  • 4篇2015
  • 5篇2014
  • 1篇2013
69 条 记 录,以下是 1-10
排序方式:
近60年鄱阳湖流域作物生长季昼夜温度和降水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被引量:3
2021年
以鄱阳湖流域1961—2019年2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气象数据,结合14个早稻站点、13个晚稻站点和12个油菜站点的物候期数据,分析了近60年鄱阳湖流域主要作物生长季昼夜温度和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显示:(1)鄱阳湖流域近60年年平均温度升高了0.20℃/10a,夜间增温0.25℃/10a,白天增温0.17℃/10a;年降水量增加了58.60mm/10a,白天和夜间年降水增量相当。(2)早稻生长季平均温度升高了0.24℃/10a,白天和夜间增温幅度相近。(3)晚稻生长季平均温度升高了0.16℃/10a,夜间增温主要发生在晚稻移栽后。(4)油菜生长季平均温度升高了0.29℃/10a,夜间温度增幅大于白天;50%的站点油菜生长季降水量增加33.42mm/10a。研究结果为鄱阳湖流域生态系统和农业生产应对气候变化提供了科学依据。
胡洵瑀王斌张爱英
关键词:降水作物生长季鄱阳湖流域
秸秆还田下节水减氮对不同双季稻品种N_(2)O排放的影响及驱动因素
2023年
为明确秸秆还田下节水减氮以及高效肥料对不同双季稻品种N_(2)O排放的影响及其关键驱动因素。于2020年开展田间试验,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4个水肥处理:尿素100%+间歇灌溉(U)、尿素8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US+S)、控释尿素80%+秸秆还田+间歇灌溉(CRUS+S)、尿素80%+秸秆还田+节水灌溉(US+S+SWD),副区为常规稻和杂交稻,共8个处理。监测双季稻生育期内N_(2)O排放规律,分析单位产量N_(2)O排放强度和影响其排放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灌溉量、碳氮投入和植株吸氮量是调控稻田N_(2)O排放的主导因子,可解释99%的排放变化,其中氮投入增加会促进N_(2)O排放,而灌溉量、碳投入和吸氮量对N_(2)O排放有负向作用。秸秆还田可以补充氮肥减量20%的养分,秸秆还田下常规氮肥或控释氮肥减量施用降低了N_(2)O排放14.4%~49.4%,但CRUS+S较US+S处理促进了N_(2)O排放,表明秸秆还田下施用控释尿素并不能实现N_(2)O减排。秸秆还田后进一步控水促进了N_(2)O排放,相比US+S,US+S+SWD处理显著增加了双季稻N_(2)O的排放114.8%~186.4%,且常规稻增幅大于杂交稻。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氮肥减量及进一步控水均可保证稳产,但US+S+SWD处理单位产量N_(2)O排放强度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总体而言,秸秆还田搭配减氮20%有助于降低稻田N_(2)O排放,但并不能抵消节水灌溉导致的N_(2)O增长。在水稻生产中合理利用秸秆资源,适当减少氮肥用量可以减少稻田N_(2)O排放并保证稳产。
宋春燕王斌李玉娥贾羽旋胡严炎朱波蔡岸冬万运帆
关键词:双季稻秸秆还田节水灌溉
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双季稻秸秆还田减少甲烷排放的周年水分管理方法。属于大气环境保护技术领域,管理方法如下:(1)秸秆粉碎还田,稻田落干状态维持5‑6个月;(2)早稻移栽前进行稻田管理,先旱耕,后湿耕;(3)早稻控水通气灌溉;...
王斌李玉娥宋春燕万运帆蔡岸冬高清竹秦晓波朱波胡严炎
一种草地植被盖度快速测定装置及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草地植被盖度快速测定装置及方法,该装置包括:主轴杆、盖度盘和样方框,主轴杆呈圆柱状且垂直位于装置的正中,其顶部固定有把手,底部固定有定位杆;盖度盘呈立体圆环状,其共有多个,且依次从小到大嵌套排列于主轴杆外...
高清竹干珠扎布武建双胡国铮李玉娥万运帆秦晓波王斌蔡岸冬刘硕阿里穆斯
碳中和视角下全球农业减排固碳政策措施及对中国的启示被引量:14
2022年
碳中和是指人类活动造成的碳排放与全球人为碳吸收量在一定时期内达到平衡,也称为净零排放[1]。《巴黎协定》第四条提出采取减排增汇措施以实现21世纪后半叶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量与汇的清除量达到平衡[2]。越来越多的国家正将其转化为战略和行动,目前已有100多个国家提出碳中和目标承诺,并明确了碳中和时间表。
王斌李玉娥蔡岸冬刘硕任天婧张嘉琪
关键词:温室气体排放量碳排放零排放时间表
基于分期播种的海南冬种玉米寒害和宜播期研究被引量:7
2016年
基于在海南万宁开展的冬种玉米(Zea mays L.)分期播种试验,通过自然条件下一次罕见低温对不同生育期玉米影响的调查,得出玉米苗期寒害发生的判定因子,以此对海南历史气温数据(1961—2015年)进行统计分析,探究低温寒害发生的时空规律以及冬种玉米适宜播期的时间选择。结果表明,日平均气温≤10℃会对玉米生长造成明显的影响,叶片出现枯黄,生育进程减缓,以苗期受害最为严重,持续2 d及以上可作为玉米苗期寒害判定因子。儋州、白沙和琼中低温寒害出现频次最高,临高、澄迈、屯昌、定安和海口次之,以上地区不推荐冬季种植玉米;五指山、昌江、琼海和文昌低温寒害较少,较适宜冬种玉米栽植,可选择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播种;万宁、东方和乐东低温寒害极少发生,最适宜冬种玉米栽植,但最晚播期不宜超过12月下旬。综合而言,11月中下旬可作为海南冬种玉米最适宜播期,能有效躲避苗期寒害影响,本研究结果对海南冬种玉米高产栽培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王斌钟曼茜白蕤李宁钱昆刘少军陈汇林
关键词:冬种玉米寒害分期播种
模拟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氮素利用的影响被引量:7
2015年
未来气候主要表现为大气温度和CO2浓度升高的变化趋势,升温2℃和CO2浓度达到450μL L–1(同比增加60μL L–1)情景是哥本哈根共识下的安全阈值。本研究采用自主研制的开顶式气室(open-top chamber,OTC)进行双季稻大田原位模拟试验,以早稻两优287和晚稻湘丰优9号为试验材料,设置了大田(UC)、对照(CK)、增温2℃(CT)、增CO2 60μL L–1(CC)和同时增温2℃增CO2 60μL L–1(CTC)5个处理,研究温度和CO2浓度升高对双季稻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早稻CT的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均低于CK,CC和CTC比CK提高籽粒产量19.7%和2.0%,提高氮素积累量15.7%和5.1%;晚稻CT、CC和CTC籽粒产量和氮素积累量比CK分别提高9.2%、14.4%和18.8%,及7.3%、10.2%和15%。茎叶氮素转运率和贡献率早稻CC和CTC略低于CK,晚稻CC、CTC均高于CK。氮素吸收利用率早稻以CC最高(45.7%),晚稻以CTC最高(48.5%),分别比CK提高了35.5%和33.1%。氮素农学利用率与之一致,早稻和晚稻的CC和CTC均最高(23.1 kg kg–1和26.9 kg kg–1),比CK提高了56.3%和46.2%。氮素生理利用率早稻和晚稻均以CC最高,相比CK提高了12.7%和10.5%,但差异不显著。CK与UC之间各项指标差异不大,这表明OTC覆盖对水稻生长造成的影响在可接受误差之内。综上所述,本研究认为温度升高2℃对早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不利影响,对晚稻则相反;CO2浓度增加60μL L–1对早稻和晚稻产量和氮素利用倾向于有利影响;同时增温和增CO2对早稻表现抵消作用,对晚稻表现协同作用。
王斌万运帆郭晨李玉娥游松财秦晓波陈汇林
关键词:CO2浓度双季稻吸氮量氮素利用率
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水稻产量对不同水氮处理的响应被引量:8
2020年
为了实现减少氨挥发带来的环境负效应和增加作物产量的目的,在典型的江汉平原稻作区,设计4种不同的水氮管理模式:1)U+CI(普通尿素+常规灌溉),对照(CK);2)US+SWD(普通尿素减氮20%+薄浅湿晒节水灌溉);3)CRU+CI(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常规灌溉);4)CRUS+SWD(树脂包膜控释尿素减氮20%+薄浅湿晒节水灌溉),探究了减氮与节水灌溉搭配的条件下,控释尿素对稻田氨挥发损失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氮处理间稻田土壤铵态氮浓度无显著差异,但在水稻不同生育期间差异显著,表现为返青期>分蘖期、孕穗期、抽穗期>成熟期;各水氮处理氨挥发最高峰出现在施肥后的1~3 d,其中CRU+CI的氨挥发速率最快,为N 1.46 kg·hm^-2·d^-1。在整个晚稻生长季,基肥期和分蘖期是氨挥发的主要时期;节水减氮搭配下,常规施肥稻田的氨挥发总量显著小于控释肥处理稻田的氨挥发总量。其中US+SWD分别比CRU+CI和CRUS+SWD氨挥发总量降低了21.3%和15.3%,损失率分别降低了0.9%和14.8%;其中U+CI的氨挥发总量分别比CRU+CI和CRUS+SWD的氨挥发总量降低了15.7%和9.4%,损失率分别降低了15.5%和27.3%。稻田氨挥发损失量与土壤铵态氮浓度显著正相关。相比U+CI(CK),CRU+CI的水稻产量和CRUS+SWD的水稻产量均显著增加,其中CRU+CI增加了17.4%,CRUS+SWD增加了11.0%,而两个处理之间的水稻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因此,综合增产效应和节能减排效应,CRUS+SWD是该区域目前最佳的水肥管理方式。
李然蔡威威艾天成申华平武红亮王斌李如楠
关键词:控释肥铵态氮氨挥发
AWD水稻碳减排技术适用性评价方法
本发明涉及AWD水稻碳减排技术适用性评价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1)收集水稻种植区的多年气象数据,并计算气象数据的平均值,气象数据包括日降水量,日降水量的平均值用Pre表示;2)获取水稻种植区的土壤渗透率,土壤渗透率用Po...
秦晓波李玉娥万运帆王斌廖育林范美蓉
文献传递
一种促进秸秆腐解的水稻-水藻共生管理方法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促进秸秆腐解的水稻‑水藻共生管理方法,涉及秸秆还田技术领域。在稻田接种小球藻形成共生,施入的肥料可为小球藻提供氮磷钾等养分,促进生长繁殖;小球藻高效的光合作用能提高稻田水体氧气含量,促进好氧菌群生长,进而...
王斌蔡岸冬李玉娥万运帆高清竹胡严炎宋春燕秦晓波朱波
共7页<1234567>
聚类工具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