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霞
- 作品数:10 被引量:75H指数:6
- 供职机构:天津市儿童医院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更多>>
- 脑性瘫痪儿童的骨盆运动特点被引量:4
- 2010年
- 小儿脑性瘫痪(脑瘫)是出生前到生后1个月内各种原因所引起的脑损伤或发育缺陷所致的运动障碍及姿势异常[1].脑瘫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可影响患儿多方面发育,尤其是运动发育,部分患儿终生不能获得步行功能,还有些患儿虽能获得步行功能,但多存在步态异常.脑瘫患儿步态异常复杂而多变,其中,骨盆运动异常是很显著的,仅凭肉眼观察就可以明确其存在[2].随着计算机三维步态分析的应用,发现脑瘫患儿骨盆运动在水平面、矢状面及冠状面都存在异常.现就近年来有关脑瘫患儿骨盆运动的特点综述如下.
- 王玉霞
- 关键词:小儿脑性瘫痪骨盆脑瘫患儿儿童三维步态分析发育缺陷
- 脑性瘫痪患儿踝足矫形器的应用被引量:9
- 2004年
- 目的踝足矫形器是小儿脑性瘫痪治疗中最常见的一种矫形器,探讨不同种类踝足矫形器的特点及有效性。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PubMed1992-07/2004-05期间相关文章,检索词为“orthoses,cerebralpalsy”,并限定文章语言种类为English,同时计算机检索《中国临床康复》1990-01/2004-05期间相关文章,并限定语言种类为中文,检索词“矫形器,脑性瘫痪”。结果英文文献共检得19篇,除6篇为重复研究,选取13篇纳入;中文文献共检出2篇,全部纳入。结论不同设计的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作用各有侧重,最好据实际情况为患儿佩戴最适合的矫形器。踝足矫形器是脑性瘫痪治疗中一项重要的有效的治疗手段。
- 王玉霞杨正张进华
- 关键词:脑性瘫痪患儿踝足矫形器儿童
- 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运动技能的影响被引量:8
- 2011年
- 目的:探讨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对不能独立行走的痉挛型脑瘫患儿粗大运动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40例24—60个月龄具有站立(扶站或独站)功能但不能独立行走的双瘫患儿,随机分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治疗组(20例)及对照组(20例)。治疗组及对照组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同时进行活动平板步行训练。康复训练每日1次,每次1h,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活动平板步行训练每日1次,每次5—15min,每周5次,12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1个月和3个月进行下肢痉挛评分,包括改良Ashworth评级(MAS)、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及F区百分比评估。结果:两组患儿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Berg平衡功能和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各自治疗前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BBS评分、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两组患儿相应评定点的MAS量化评分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活动平板步行训练能提高痉挛性脑瘫患儿平衡功能及粗大运动功能,有利于促进脑瘫患儿独立行走。
- 张进华王玉霞郑勇许莹赵澎
-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
- 三维步态分析痉挛性脑性瘫痪儿步行中时空参数和骨盆运动特征被引量:21
- 2012年
- 背景:痉挛性脑瘫患儿的步态异常很常见,如何改善步态是康复治疗的重点。目的:观察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儿步行中时空参数和骨盆运动特征。方法:采用三维步态分析技术对20例扶走脑瘫儿、20例独走脑瘫儿和20例正常儿童进行步态分析。结果与结论:①时空参数: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步长和复步长缩短(P<0.05);脑瘫患儿组间相比,扶走脑瘫组患儿支撑相和双足支撑相延长、复步长缩短更显著(P<0.05);3组儿童步宽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骨盆运动特征: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上下移动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在步行周期各时相均呈过度前倾(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前倾更显著(P<0.05);脑瘫患儿较正常儿童骨盆内外旋变化范围值增大(P<0.05),扶走脑瘫儿较独走脑瘫儿增大更显著(P<0.05)。提示4~6岁痉挛性双瘫型脑瘫患儿步行中的时空参数、骨盆运动存在异常,且步行能力越差,异常越显著;骨盆过度前倾可能是影响痉挛性脑瘫患儿步行能力的重要因素。
- 王玉霞于涛楮琴王煜于灵云张进华赵澎
- 关键词:脑性瘫痪步态骨盆
- 新型儿童扁平足矫治鞋疗效观察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新型儿童扁平足矫治鞋的;台疗疗效。方法对75例2—5岁重度扁平足儿童分组,45例应用新型扁平足矫治鞋,30例应用足弓垫,随访2年。结果疗程6个月时,扁平足矫治鞋纽患儿11.11%治愈、6445%好转、总有效率75.56%,足弓垫组患儿0%治愈、66.67%好转、总有效率66.67%,两组患儿治愈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12个月时,扁平足矫治鞋组患儿3778%治愈、46.66%好转、总有效率84.44%,足弓垫组患儿6.67%治愈、6333%好转、总有效率70.00%,两组患儿治愈率差并具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18个月时,扁平足矫治鞋组患儿66.67%治愈、31.11%好转、总有效率97.78%,足弓垫组患儿23.33%治愈、50.00%好转,总有效率73.33%,两组患儿治愈率、总有效率差异具统计学意义(P〈0.05);疗程24个月时,扁平足矫治鞋组患儿93.33%治愈、6.67%好转,总有效率100%,足弓垫组患儿40.00%治愈、26.67%好转、总有效率66.67%,两组患儿治愈率、好转率、总有效率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新型儿量局平足矫治鞋治疗儿童重度扁平足疗效确切,优于足弓垫.
- 王玉霞张进华
- 关键词:儿童扁平足
- 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对脑性瘫痪婴儿预后的影响被引量:10
- 2007年
- 目的:分析早期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对脑性瘫痪(脑瘫)婴儿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03-05/2004-05天津儿童医院康复科收治的8~12个月龄痉挛型双瘫及四肢瘫脑瘫患儿共80例,以随机双盲法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实验过程: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从治疗初即开始使用踝足矫形器行站立位运动训练。训练内容如下:①辅助下站立位抗重力训练,包括“自由站”与“捆站”两种方式。②双下肢能充分承重基础上行单下肢承重。③双下肢能充分承重基础上行躯干运动训练。④为独站、独走准备的立位运动训练。⑤以上内容循序渐进进行,1h/d。直至下肢能完全承重,异常站立姿势有效控制,患儿能独走后再考虑停用踝足矫形器。对照组按常规康复治疗,在24个月的观察期内,能独走后需要时再使用踝足矫形辅助站行,改善步态。实验评估:①采用残疾儿童综合功能评定量表在治疗前和治疗12,24个月后进行功能评估。量表内容包括5个方面(认知功能、言语功能、运动能力、自理动作、社会适应能力),每个方面包括10项具体内容,采用百分制评分标准(每项完成得2分,大部分完成得1.5分,完成一半得1分,小部分完成得0.5分,不能完成0分,满分为100分)。②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12,24个月后可独走(3步以上)患儿人数。结果:对照组中途脱落4例,最终76名患儿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前综合功能评定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②治疗12个月后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性方面分数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10.35±3.38),(8.25±2.71)分;(2.61±0.97),(2.01±0.82)分;(8.30±4.37),(6.36±3.26)分;P均<0.05],认知功能和言语功能两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综合功能总分观察组高于对照组[(35.05±9.62),(29.00±7.10)分,P<0.05]。③治疗24个月后运动能力、自理动作和社会适应性�
- 王玉霞梁红张进华杨正
- 关键词:脑性瘫痪踝足矫形器
- 天津市13~16岁中学生扁平足患病情况调查被引量:7
- 2010年
- 【目的】调查天津市13~16岁初中生扁平足患病情况。【方法】采用足印法对天津市某中学468名13~16岁学生进行检查,统计扁平足发病率,并进行年龄、性别、轻重程度、单双足发病情况分析。【结果】468名13~16岁初中生扁平足总发病率为54.27%,不同年龄及男女发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足总发病程度轻度57.87%、中度35.43%、重度6.70%,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扁平足发病双足型78.35%,左单足型11.81%,右单足型9.84%,单足左右型及不同年龄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3~16岁初中生扁平足发病率高,应加以重视并积极防治。
- 王玉霞李洪清
- 关键词:中学生扁平足
- 脑性瘫痪患儿未坚持治疗的原因分析被引量:6
- 2004年
- 为明确脑性瘫痪患儿未坚持治疗的原因,84例患儿分为2组,一组为未坚持治疗组,另一组为坚持治疗组,两组进行多因素对比分析。未坚持治疗组在性别、年龄、家庭经济情况、居住地方面与坚持治疗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在运动障碍程度、认知能力低下程度、家长受教育程度、家人支持程度方面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脑性瘫痪患儿的治疗应多方面考虑。
- 王玉霞
- 关键词:治疗组脑性瘫痪患儿家人家长
- 动态与静态踝足矫形器对痉挛型脑性瘫痪儿童的疗效比较被引量:12
- 2009年
- 目的:探讨动态踝足矫形器(DAFO)与静态踝足矫形器(SAFO)在痉挛型脑性瘫痪(脑瘫)治疗中的应用及疗效。方法:38例具有行走能力(辅助行走或独立行走)但因腓肠肌痉挛致踝跖屈的双瘫患儿,年龄21—71个月,将其随机分为DAFO组18例及SAFO组20例。患儿入选后均进行康复训练及穿戴DAFO或SAFO。康复训练1次/d,1h/次,5次/周,12周为1个疗程。踝足矫形器每日至少穿戴2h以上,12周为1个疗程。分别于穿戴AFO前、穿戴AFO1个月、3个月时进行以下评估:腓肠肌痉挛评分(改良Ashworth分值MAS)、踝关节活动范围(ROM)、Berg平衡功能量表(BBS)及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的D区及F区百分比。结果:两组患儿穿戴踝足矫形器1个月和3个月后,MAS量化评分下降,踝关节ROM、Berg平衡功能和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区评分均明显提高,与各自穿戴前相比,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穿戴踝足矫形器后组间比较,3个月评定点DAFO组踝关节ROM,Berg平衡功能评分,GMFM站立及走跑跳两大功能明显高于SAFO组(P<0.01),而DAFO组与SAFO组相应评定点的MAS量化评分比较,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DAFO既能帮助纠正足下垂,同时在步行时又提供足背屈功能,改善行走及提高平衡功能,可作为SAFO脱换成普通鞋前的一种过渡类型。
- 张进华王玉霞杨正赵澎
- 关键词:脑性瘫痪痉挛
- 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扁平足及足运动情况调查被引量:1
- 2011年
- 【目的】调查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扁平足患病率及足部运动情况。【方法】采用足印法、目测法,对天津儿童医院康复科治疗的56例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进行检查,对扁平足罹患率及程度、足跟骨内外翻及足拇趾内外翻、足踝及足趾能否跖屈和背屈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56名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共获得106个患足足印、目测检查106只患足。扁平足发病率为100%,扁平足程度轻度0.00%、中度2.83%、重度97.17%,足跟骨内翻0%、正位0.94%、外翻99.06%,足踝能跖屈100%,足踝能背屈0.94%,足趾能跖屈100%,足趾能背屈16.98%,不同年龄组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足拇趾内翻0.94%、正位5.66%、外翻93.40%,不同年龄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6岁痉挛性脑性瘫痪患儿扁平足患病率高,足部运动差,足跖屈肌痉挛及挛缩是致痉挛性脑瘫患儿足部异常的主要因素。康复治疗中应重视足部问题。
- 王玉霞张进华兰爱芳
- 关键词:脑性瘫痪扁平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