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人炳
- 作品数:101 被引量:1,262H指数:21
- 供职机构:华中科技大学社会学系更多>>
- 发文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度重大研究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国家教育部“985工程”更多>>
-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政治法律更多>>
- 应对农村老年照料危机——从“家庭支持”到“支持家庭”被引量:16
- 2013年
- 人口普查数据和残疾人抽样调查数据表明,在人口老龄化的同时,我国残疾老人不仅数量迅速增加,而且占全部残疾人口的比例升高,这预示老年照料需求迅速增加。与此同时,由于福利模式、市场模式等老年照料模式发展的不足,亲情模式的不断弱化,农村老年人照料需求得不到满足,老年照料面临严重危机。建议通过政府或村民自治组织主导实施"支持支持者计划"、"困难家庭养老支持计划"、"老年照料市场培育计划"和"互助邻里计划",实现从"家庭支持"向"支持家庭"的转变,以应对农村老年照料危机。
- 石人炳宋涛
- 关键词:老龄化老年照料家庭支持
- 我国出生性别比变化新特点--基于“五普”和“六普”数据的比较被引量:35
- 2013年
- 通过"五普"和"六普"数据对比分析发现,2010年与2000年相比,我国出生性别比的变化呈现"五升高"、"四缩小"和"一增多"的特点:全国出生性别比继续升高、一孩出生性别比升高、城市出生性别比升高、少数民族出生性别比升高、各类受教育程度女性生育孩子性别比全面升高;出生性别比的地区间差距缩小、城乡间差距缩小、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差距缩小、孩次之间差距缩小;出生性别比严重偏高和极端严重偏高的省市区增多。上述特点表明,过去10年,我国高出生性别比出现了四个方面的"扩散"迹象:从汉族向少数民族扩散、从乡村向城市扩散、从高孩次向低孩次扩散、从受教育程度低的妇女向受教育程度高的妇女扩散。鉴于此,建议我国降低出生性别比的工作应该"控高"与"防扩"并重。
- 石人炳
- 关键词:出生性别比
- 农村奖扶制度的风险及改革建议被引量:7
- 2011年
- 农村奖扶制度自2004年推行以来,深受农村居民的欢迎,并为中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赢得了良好的国际声誉,被称作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一次重要创新。但本文通过对我国人口现状和发展趋势、生育水平变化等分析,从未来我国计生政策调整的必然性推断,以奖励少生为主要目的的计划生育奖扶制度存在潜在且较大的风险。为此,本文结合当前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情况,建议将奖扶制度并入新农保政策,并提出了制度改革的具体思路和办法。文章一并讨论了制度转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 石人炳李明
- 关键词:农村新农保
- 中国农业劳动力短缺转移问题研究被引量:5
- 1997年
- 80年代以来,我国已出现农业劳动力的短缺转移,其表现形式包括数量短缺转移和质量短缺转移。短缺转移的结果使得部分地区出现土地抛荒、农地粗放经营,并严重阻碍了农业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和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导致农业劳动力短缺转移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文章提出通过增加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比较效益,推行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等手段,抑制农业劳动力短缺转移。
- 石人炳
- 关键词:农业劳动力
- 前苏联城市化过速的负面效应对我国的启示被引量:4
- 1996年
- 以政府的政治目标为基本动力的前苏联城市化,是一种超越国力的高速城市化。城市化过速导致农业经济活动人口匮乏、农业科技人员外流以及农业长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了农业的正常发展。而农业长期发展缓慢又反过来制约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我国城市化过程中,也应防止以牺牲农业发展而片面追求城市化以及农村高素质劳动力过度转移而造成农业劳动力素质蜕化。
- 石人炳
- 关键词:城市化农业经济
- 虚拟养老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初探被引量:16
- 2016年
- 虚拟养老院是信息技术打造的居家养老服务的升级版,成为人口老龄化进程中解决老年人养老服务问题的新方法。本研究首先对虚拟养老院进行概念界定,在居家养老服务没有统一服务质量评价指标的情况下,借鉴经典的SERVQUAL服务质量评价理论和方法,结合虚拟养老院的特点,对SERVQUAL模型中的五大维度和具体指标进行调整和适用性修改,探索虚拟养老院中信息服务中心和服务提供机构的服务质量维度和评价指标体系,以期从重要性评价和服务质量表现评价两个方面运用新的维度和指标,最终形成对虚拟养老院服务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虚拟养老院服务质量评价提供借鉴和参考。
- 罗艳石人炳
- 关键词:虚拟养老院养老服务
- '单独二孩政策'的人口学影响及计划生育工作应对
- 本文阐述了“单独二孩政策”的影响和“单独二孩政策”对生育数或生育率影响的特点。政策调整本身导致的生育反弹,或称为“政策性反弹”。不排除政策调整初期可能出现的因为群众对政策调整的误解以及相关部门政策执行力度弱化导致的政策外...
- 石人炳
- 关键词:人口学计划生育
- 中国分性别婚姻推迟及其补偿研究被引量:8
- 2023年
-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我国人口出现了明显的婚姻推迟现象。婚姻推迟与补偿问题不仅关系婚姻家庭本身,而且与生育水平紧密相关,因而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以往相关研究存在以下不足:第一,对于婚姻推迟仅仅是人口步入婚姻的“进度”上的减慢,还是随着结婚年龄的推迟最终导致相当比例的人终身不婚这一问题,现有研究持不同观点,需要进一步检验。第二,以往相关研究多关于女性,但在中国婚姻挤压非常严重的人口结构背景下,分析比较两性婚姻推迟与补偿的特点更具有意义。第三,以往研究在方法上多使用净婚姻表分析其主要指标,但净婚姻表因纳入了死亡因素反而不能反映婚姻的“净变化”。鉴于此,文章利用我国最新普查数据,采用粗婚姻表以及婚姻补偿指数等多个统计指标,从队列和时期视角探讨近30年来中国婚姻推迟趋势及其补偿效应,特别关注在婚姻挤压背景下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人口的婚姻推迟程度不断加深,近20年男性婚姻推迟程度高于女性;男女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不断减弱,且男性婚姻推迟的补偿效应低于女性。根据男女婚姻推迟与补偿、终身未婚比例的变化趋势,未来15-20年我国男性将过渡到晚婚不婚模式,而女性还将保持在晚婚普婚模式。我国婚姻推迟与补偿的性别差异与婚姻挤压有密切关系。
- 石人炳柯姝琪
- 关键词:性别差异
- 城-城流动人口养老保险参保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的分析被引量:40
- 2015年
- 文章使用2013年国家卫计委流动人口动态监测数据,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城一城流动人口参加养老保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第一,个人特征方面,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与参保行为显著相关,男性相比女性参保率较高;25~34岁组参保可能性最大;受教育程度越高,参保可能性越大。第二,经济社会因素中,单位性质为外资企业的流动人口参保可能性最大;收入越高,参保率越高;拥有商品房或自建房的相对于租住私房的参保率更高。第三,流动因素中,流入区域、时间和流动范围对参保行为影响显著,中部相对于东部、西部参保可能性最小;市内跨县流动者相对于省内跨市、跨省流动者参保可能性更大;流入时间越长参保可能性越大。
- 石人炳陈宁
- 关键词:养老保险参保行为
- 迁移流动人口生育特点及相关理论——中外研究述评被引量:17
- 2011年
- 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育的影响一直受到学术界的关注。国外一些研究发现,妇女迁移流动往往导致生育率降低。但也有研究认为,第一代迁移妇女的生育水平与原居住地没有迁移妇女的生育水平接近。对于上述现象学者们给出了多种理论解释:中断假说、适应假说、社会化假说、选择假说等。国内关于人口迁移和流动对生育的影响有"多生论"和"少生论"两种结论。导致矛盾结论的原因主要是不同研究选取的测量指标不同和比较的标准不同所致。中国"流动人口生育水平更低"究竟是"进度效应"还是"水平效应",有待进一步检验。
- 石人炳熊波
- 关键词:人口迁移人口流动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