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浩文 作品数:23 被引量:58 H指数:5 供职机构: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 更多>> 发文基金: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 更多>> 相关领域: 医药卫生 更多>>
超高龄髋部骨折术后0.25%罗哌卡因自控镇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3 2011年 目的观察0.25%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60例ASAⅡ~Ⅲ级,年龄81~106岁,具备能与正常人基本沟通能力的择期行髋部骨折手术的患者。手术结束前约30min经硬膜外导管给0.25%罗哌卡因5ml后连接自控镇痛输液泵,泵设置总量100ml,流量速度2ml/h,自控追加量2ml/次.自控间隔锁定时间为20min。测定术后4,8,12,24,36,48小时VAS,记录运动恢复情况及不良反应。结果术后镇痛效果均满意,运动恢复良好,无呼吸抑制、神经系统并发症及恶心、呕吐发生。结论0.25%罗哌卡因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超高龄髋部骨折患者术后效果确切,安全性较高。 邹昌骝 敬勇君 姬桂荣 石浩文 张原 邓超关键词:罗哌卡因 超高龄患者 髋部骨折 术后自控镇痛 不同麻醉方式对HIV感染者麻醉并发症的影响 被引量:1 2013年 目的比较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对HIV感染者麻醉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HIV感染患者行手术治疗79例,根据患者病情及手术方式选择全身麻醉(A组)、局部麻醉(含局部浸润麻醉及外周神经阻滞,B组)和腰硬联合麻醉(C组)。记录麻醉前(T0)、诱导后(T1)、切皮时(T2)及术毕(T3)各时点HR、MAP和SpO2及术前CD4+T细胞计数、手术切口类型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C组术前CD4+T淋巴细胞计数较其余2组高,ASA分级较其余2组低(P<0.01);B组麻醉时间较A组短,术后发热及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较其他2组低(P<0.05或P<0.01)。与A组比较:B组T1-T3时点HR较快、MAP较高、SpO2较低;C组HR T1时点较快、T3时点较慢,T1-T3时点SpO2较低(P<0.05或P<0.01)。与C组比较:B组T2、T3时点HR较快,T1-T3时点MAP较高、SpO2较低(P<0.05或P<0.01)。结论 3种麻醉方式均可安全用于HIV感染患者,但全身麻醉及腰硬联合麻醉围术期生命体征较平稳,局部麻醉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刘民强 马明飞 王艳丽 何俊永 石浩文 何仁亮关键词:局部麻醉 腰硬联合麻醉 HIV感染 麻醉并发症 意识指数与脑电双频谱指数在无痛人流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的比较 被引量:6 2015年 人工流产是终止早期妊娠的常用手段之一,术中采用丙泊酚全麻可有效减少人流综合征的发生率,由于多数医院门诊麻醉相关设备常较简陋,目前麻醉医师主要根据患者血流动力学、呼吸、体动反应及自主神经活动等判断麻醉深度,围术期可存在镇静不足或过深,产生术中知晓或术后苏醒延迟等并发症。意识指数(index of consciousness,IOC)为反应大脑意识水平的一种新型麻醉深度监测指标,目前鲜见其在门诊麻醉应用中的相关报道。本试验拟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探讨IOC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在无痛人流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 刘民强 石浩文 马明飞 何艳玲 刘丽 何仁亮关键词:脑电双频谱指数 无痛人流术 终止早期妊娠 麻醉医师 自主神经活动 医院门诊 全凭静脉麻醉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全麻苏醒过程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5 2016年 目的分析全凭静脉麻醉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全麻苏醒过程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采取全凭静脉麻醉的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患者苏醒过程中对照组采用主观评价法,观察组采用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对比两组手术前、拔管时、拔管后15min、30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 O2),观察呛咳、呼吸抑制及全麻苏醒过程躁动的发生情况。结果客观监测组拔管时、拔管后15min、30min的MAP、HR无明显变化,无呛咳、呼吸抑制、肌松残余发生;主观评价组在拔管时MAP、HR水平明显升高,中、重度呛咳发生率为13.95%;拔管后60min,呼吸抑制发生率为11.63%,肌松残余发生率为37.21%;客观监测组全麻苏醒过程躁动发生率、躁动时间大于15min发生率均小于主观评价组,平均躁动评分低于主观评价组,经t检验或χ^2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凭静脉麻醉下肌松监测联合麻醉深度监测的临床效果确切,可稳定患者的生命体征、提高麻醉安全性,减少全麻苏醒过程躁动的发生,对于提高麻醉质量具有积极作用。 马明飞 刘丽 石浩文 何俊永 李仁宰 王华 何仁亮关键词:全凭静脉麻醉 肌松监测 麻醉深度监测 全麻苏醒 HIV/AIDS患者疼痛诊疗现状 被引量:3 2021年 艾滋病(AIDS)疼痛是由艾滋病病毒(HIV)感染引起的疼痛综合征,可见于AIDS的各个阶段,具有发病率高、病程长、临床表现复杂及难根治等特点,严重干扰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综述HIV感染者/AIDS患者疼痛的诊疗现状,供临床参考。 刘民强 吴海萍 石浩文 何俊永 孙莹莹 刘晓宁 吴强 何仁亮关键词:艾滋病 艾滋病病毒 疼痛 0.5%的等比重罗哌卡因在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的应用 被引量:5 2011年 目的观察0.5%的等比重罗哌卡因在高龄患者下肢骨科手术腰-硬联合麻醉中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 180例ASAⅡ或Ⅳ级接受全髋关节置换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股骨粗隆间骨折行DHS内固定术的高龄患者,年龄80~103(87±11)岁,随机均分为硬膜外组(EA组)、腰-硬联合麻醉组(CSEA组),分别采用连续硬膜外麻醉、腰麻加硬膜外麻醉。根据血红蛋白量和红细胞压积以及心功能情况,酌情输红细胞悬液。观察各组局麻药用量、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平面、阻滞完善时间、痛觉恢复时间。同时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血流动力学及不良反应。结果 CSE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阻滞完善时间明显快于EA组(P<0.05)。CSEA组麻醉效果优于EA组(P<0.05)。EA组血流动力学影响大于CSEA组(P<0.05)。不良反应EA组和CSEA组统计学无差异。结论 CSEA组比EA组在老年患者下肢骨科手术麻醉效果更好。 敬勇君 姬桂荣 张原 邹昌骝 邓超 石浩文 陈姜关键词:罗哌卡因 高龄患者 腰-硬联合麻醉 骨科 手术 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麻镇静深度监测中的比较 被引量:2 2014年 目的:探讨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脑电双频谱指数在全身麻醉手术镇静深度监测中的相关性及安全性。方法:择期行全身麻醉手术40例,采用自身对照研究,患者入室后同时进行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记录麻醉深度指数,Cerebral State Index,CSI)与脑电双频谱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监测,记录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3min(t1)、切皮即刻(t2)、切皮后30min(t3)、术毕(t4)、拔管时(t5)及出手术室时(t6)的CSI和BIS值(每个时点记录3组数据),并观察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所有患者监测部位均未发生不良反应,各时点CSI和BIS变化一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国产麻醉深度检测仪与BIS具有良好相关性,能较好反映围术期麻醉深度变化,使用安全可行。 刘民强 李仁宰 王华 马明飞 刘丽 何俊永 石浩文 何仁亮关键词:麻醉深度指数 脑电双频谱指数 单纯罗哌卡因用于下肢骨折患者术后自控镇痛的临床观察 2010年 下肢骨折手术是骨科常见手术,术后疼痛的因素包括手术切口以及患肢的肿胀、肌筋膜的紧张、骨间的摩擦、骨膜的刺激等,手术后给予加压包扎也是增加疼痛的另一重要因素.因此患者术后疼痛比较剧烈,而且持续时间较长.目前临床多采用0.2%罗哌卡因+0.005 %吗啡配伍进行术后硬膜外自控镇痛,但由于使用吗啡,多有一定程度的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尿潴留发生.本文观察不同浓度单纯罗哌卡因应用于患者的术后自控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并同罗哌卡因和吗啡配伍组相比较,以此来探讨单纯罗哌卡因用于术后镇痛的最佳浓度剂量. 敬勇君 张俊秾 姬桂荣 邹昌骝 张原 邓超 石浩文 陈姜关键词:罗哌卡因 自控镇痛 运动神经阻滞 下肢骨折 下肢神经阻滞在高龄患者下肢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08年 目的:探讨下肢神经阻滞用于60~85岁的高龄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为高龄患者提供一种实施下肢手术对患者呼吸和循环影响较小的麻醉方法。方法:选择择期行髌骨及以远手术的60~85岁的患者80例,行股神经与坐骨神经阻滞,30min后观察麻醉效果。结果:80例患者中,有46例不用任何辅助药物完成手术,27例使用辅助药物,有4例用辅助药物并追加局麻,有3例再次行神经阻滞,无神经阻滞失败的病例。结论:膝关节以远的手术采用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较好,副作用少,是老年患者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 敬勇君 姬桂荣 邹昌骝 石浩文关键词:股神经 坐骨神经 神经阻滞 高龄患者 一种可伸缩式麻醉喉镜片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伸缩式麻醉喉镜片,包括用于与基座连接的固定喉镜片和可伸缩地插置于固定喉镜片内部的活动喉镜片;固定喉镜片包括弧形的中空的固定导光块和沿固定导光块的内凹顶面向一侧水平延伸形成的弧形中空的固定挡舌板,中空的... 刘民强 吴强 马明飞 石浩文 何仁亮文献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