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昇慧
- 作品数:5 被引量:27H指数:4
- 供职机构: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更多>>
- 相关领域:历史地理文学艺术文化科学更多>>
- 从“非遗前”走向“非遗后”时代的民间文化保护——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思想研究被引量:6
- 2012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传入中国,与我国开展的"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和民间开展的"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相生相伴走过十年历程。值此总结展望之际,冯骥才先生及时地提出了"非遗后"概念。文章以此为切入点,通过对冯骥才先生民间文化思想的爬梳,勾勒出我国民间文化保护从"非遗前"走向"非遗后"时代的艰难进程。同时,对"非遗"与民间文化二者关系的思辨,既涉及到全球化及转型期我国民间文化自身面临的困境与认同的建构,也关系到"非遗"概念"在地化"过程中带来的生机与产生的问题。因而有必要重返民间文化的本源进行反思,为下一阶段的"非遗"工作做好理论上的准备。
- 祝昇慧
- 关键词: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
- 民间文化场域中“非遗”话语的接合与博弈被引量:9
- 2017年
-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运动在中国开展十余年来,已建构起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国家、市场、学界三方分别生产了非遗的行政话语、产业话语与知识话语。首先是国家层面通过文化政策和行政制度将民间文化纳入到以名录为核心的"非遗保护体系"以及转型期文化重建当中,进而融入国家叙事的主旋律;其次是市场运作通过将遗产资源变成文化资本,在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兴盛中,促使民间文化既焕发生机活力,又发生变异变质;最后是学界精英通过非遗话语进行多学科的整合和经典化运作,使学术话语由学院延伸到社会公共领域,介入文化实践。上述话语类型的形成反映了民间文化场域中围绕"非遗"展开的话语接合与博弈的过程,并成为透视当代中国文化转型与文化政治的绝佳窗口。
- 祝昇慧
-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民间文化
- 夏康达新时期文学评论思想研究
- 2014年
- 夏康达作为新时期文学的著名评论家,自19岁论辩姚文元,到不惑之年活跃于新时期文坛,他的学术道路与时代历史紧密纠葛,其来自实践的文学批评思想对于今天的当代文学研究仍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他的学术思想,主要体现在新时期清除极"左"思潮的危害,正确对待文学遗产;对新时期两位有全国影响的天津籍作家的创作评论;文学史观下对新时期文学走向的预见;回归文学本体的文学理论建构四个方面。夏康达最鲜明的学术特点,是在理论与实践的互相阐发中推进新时期文学的发展。
- 祝昇慧
- 关键词:新时期文学口述史
- “地方性知识”构筑“文化共同体”被引量:5
- 2013年
- 中国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成就的今天,其文化的走向与认同的建构成为了当下国家/民众的焦虑与诉求之所在。在此,本文通过对冯骥才先生《俗世奇人》等文化小说与城市保护行动的文化再阐释,从其对转型期长时段历史的把握、城市文化记忆的书写,以及地域集体性格的塑造三方面,提供了理解作家对全球化时代如何以"地方性知识"构筑"文化共同体"思考的钥匙。
- 祝昇慧
- 关键词:地方性知识文化共同体城市文化
- 重归在野之学——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与实践
- 绪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进入中国的短短十余年间,带来民间文化的话语转变以及地位提升,本文将这种变化作为一种文化现象,置于转型期的宏观视野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视角来考察,并按照从“前非物质文化遗产”时代...
- 祝昇慧
- 关键词:民间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话语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