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丽雅
- 作品数:6 被引量:24H指数:3
- 供职机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更多>>
- 发文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自然科学基金上海市国际科技合作基金更多>>
- 相关领域:医药卫生生物学更多>>
- DC-SIGN在结肠炎模型小鼠肠上皮细胞表达及其黏膜损伤的免疫调节被引量:6
- 2012年
- 探讨固有免疫分子DC-SIGN在小鼠结肠炎肠上皮细胞表达及其干预效应,以及与炎症性肠病肠膜损伤的关系。建立葡聚糖硫酸钠诱导的小鼠结肠炎模型,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单抗干预组,于建模后7d处死小鼠,取病变结肠组织并分离肠上皮细胞。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HE染色,进行组织损伤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流式细胞术检测分离的肠上皮细胞DC-SIGN、CD80、CD86表达;以及采用流式细胞术和ELISA分别测定肠上皮细胞与初始CD4+T细胞共培养后T细胞Th1、Th2分化以及细胞因子分泌格局。结果显示,伴随小鼠结肠炎症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小鼠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增强,CD80、CD86相应上调,以及体外诱导T细胞向Th2为主分化且IL-4分泌增多。经针对凝集素功能域单抗干预后,可抑制肠上皮细胞DC-SIGN表达并相应下调CD80、CD86,以及抑制上皮细胞诱导T细胞向Th2分化的能力,且IL-4分泌减少及IL-4/IFN-γ比值降低,进而减轻了小鼠的结肠炎症损伤。结果表明,肠上皮细胞在小鼠结肠炎中可表达树突状细胞(DC)表型DC-SIGN,并具有诱导初始T细胞向Th2分化为主的DC样细胞功能,DC-SIGN可能介导肠上皮细胞在炎症性肠病及黏膜损伤机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曾敬清刘伟林凯杨芬张彦洁章丽雅王俊祺周同许春娣
- 关键词:肠上皮细胞免疫调节
- 肠上皮细胞DC-SIGN表达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后结肠炎小鼠发病相关性研究被引量:1
- 2013年
- 探讨肠上皮细胞固有免疫分子DC-SIGN表达,以及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后结肠炎小鼠发病的调节作用。建立Hp感染后葡聚糖硫酸钠(DSS)诱导的结肠炎小鼠模型,随机分为正常组、DSS组、Hp+DSS组,于建模后7d处死小鼠,取小鼠病变结肠组织及脾脏,分别分离肠黏膜上皮细胞和脾脏细胞。采用疾病活动指数(DAI)评分和HE染色,进行组织损伤和病理学观察;免疫组化检测小鼠肠黏膜组织DC-SIGN表达;流式细胞术分别检测离体小鼠肠上皮细胞以及脾脏中树突状细胞(DC)的DC-SIGN、MHCⅡ、CD86表达;此外流式细胞术检测脾脏CD4^+T细胞的IFN-γ、IL-4分泌状况。结果显示,相较DSS结肠炎组肠黏膜组织DC-SIGN高表达,Hp感染的结肠炎小鼠肠黏膜组织DC-SIGN出现低表达,且小鼠结肠炎症及组织病理学改变均减轻于DSS结肠炎组。此外,小鼠离体肠黏膜上皮细胞以及脾脏中CD11c^+DC的DC-SIGN表达也均低于DSS结肠炎组,并伴随MHCⅡ、CD86相应下调。进一步发现,Hp感染的结肠炎小鼠脾脏CD4^+T细胞IL-4分泌及全身炎症程度均低于DSS结肠炎组。结果提示,Hp感染可下调肠黏膜上皮细胞DC-SIGN表达,减轻由后者介导上皮细胞的肠黏膜促炎作用和损伤,这一状况可能与Hp感染引发肠道黏膜以及全身炎症免疫状态下调或改变有关。
- 杨芬曾敬清苏林王歆琼章丽雅吴菁任建敏刘伟周同许春娣
- 关键词:幽门螺杆菌肠上皮细胞
- 糖生物学与免疫调控的病生理意义及进展被引量:2
- 2013年
- 糖与蛋白质及核酸共同构成了生物学领域中体现生命现象的最重要的三类生物大分子。糖及其复合物作为生物学不可或缺的部分已渗透至整个生物医学领域,相关研究及成果发展成为一门新兴学科——糖生物学(Glycobiology)。免疫系统是研究糖结构及功能的理想系统,免疫反应的各个方面均涉及糖的参与及调控,因而深入研究糖类的免疫调控作用对于探究各种生物学现象至关重要。综述了糖生物学中的相关概念,糖及其复合物在机体中相互作用而调控免疫反应的病生理意义,以及影响炎症反应与肿瘤发生的最新研究进展。
- 张彦洁章丽雅吴菁王俊青任建敏王歆琼许春娣周同
- 关键词:糖生物学糖基化凝集素
- 嗜碱性粒细胞与免疫调节研究进展被引量:6
- 2013年
- 嗜碱性粒细胞是人们熟知的一类仅占外周血白细胞总数0.5%的细胞。传统观点认为,嗜碱性粒细胞可通过释放组胺等生物活性物质参与超敏反应,是参与变态反应的一类效应细胞。然而随着研究进展,人们对嗜碱性粒细胞及其功能有了新的认识。其除参与急慢性炎症反应、抗寄生虫免疫,还能通过表达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PRR)、分泌炎症介质等途径调节固有免疫应答;亦可通过发挥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 presenting cell,APC)样功能调节Th2分化,参与免疫记忆调节等途径,调节适应性免疫应答。因而,嗜碱性粒细胞不仅是免疫效应细胞,其更能作为免疫调节细胞参与固有免疫及适应性免疫的调节过程。简述了嗜碱性粒细胞及其免疫调节的研究进展。
- 邸彩霞张彦洁章丽雅许春娣夏振炜周同
- 关键词:嗜碱性粒细胞免疫调节TOLL样受体TH2反应
- 母乳中转化生长因子-β1和白细胞介素-10与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被引量:1
- 2010年
- 目的探讨母乳中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和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与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关系。方法对191例孕产妇(过敏组99例,非过敏组92例)及其足月产子女进行前瞻性研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方法测定母血、脐血、初乳和成熟乳中TGF-β1与IL-10的含量。分析过敏组与非过敏组母血、脐血、初乳和成熟乳中TGF-β1与IL-10含量的差异及其与婴儿随访6个月内过敏性疾病发生的关系。TGF-β1、IL-10和IgE以中位数(M)和范围表示。组间和组内差异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非过敏组母血中IgE含量为30750Iu/L(6600~410000IU/L),低于过敏组E50000IU/L(7100~610000I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444,P=0.001)。非过敏组和过敏组成熟乳中TGF-β1、IL-10及IgE的含量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过敏组初乳中TGF-β1、IL-10及IgE的含量分别为2300pg/ml(620~7000pg/m1)、12.8pg/ml(7.5~560.0pg/ml)和7000IU/L(5100~56000IU/L),均比非过敏组高[1830pg/ml(1240-9400pg/ml)、11.1pg/ml(7.2-630.0pg/ml)和6700Iu/L(5200-35000I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2.215、-2.730和-2.706,P均〈0.05)。不论在非过敏组还是过敏组,脐血中TGF-β1和IL-10的含量均高于母血,IgE的含量低于母血;初乳中TGF-β1、IL-10及IgE的含量明显高于成熟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随访6个月,过敏组婴儿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59.6%,59/99)明显高于非过敏组(21.7%,20/92)(χ^2=28.177,P=0.000);完成初乳喂养者过敏性疾病的发生率(44.5%,73/164)明显高于未完成初乳喂养者(22.2%,6/27)(χ^2=4.749,P=0.029)。结论初乳中TGF-β1和IL-10的高含量对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没有保护作用。完成初乳喂养的婴儿过敏�
- 朱建幸章丽雅李华君陈同辛朱亚忠吴圣楣
- 关键词:超敏反应转化生长因子Β1白细胞介素10免疫球蛋白E
- 炎症性肠病与固有免疫调节被引量:8
- 2013年
- 炎症性肠病(IBD)是一组以肠道慢性炎症为主要表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溃疡性结肠炎和克罗恩病等,其发病机制仍不甚清楚,一般认为与遗传、环境、感染及免疫等因素有关。固有免疫作为抵御各种病原微生物和免疫调节的首道防线,其在IBD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可能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就炎症性肠病与固有免疫调节进展进行综述,有助于进一步阐明IBD的发病机制,也为IBD的研究和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 章丽雅杨芬刘伟许春娣夏振炜周同
- 关键词:炎症性肠病固有免疫肠黏膜屏障免疫细胞免疫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