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专家智库 > >

童梅

作品数:6 被引量:64H指数:4
供职机构:西安交通大学更多>>
发文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金中央级公益性科研院所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更多>>
相关领域:经济管理社会学文化科学更多>>

文献类型

  • 6篇中文期刊文章

领域

  • 5篇经济管理
  • 4篇社会学
  • 1篇文化科学

主题

  • 2篇性别隔离
  • 2篇职业性别隔离
  • 1篇代际流动
  • 1篇独白
  • 1篇性别差异
  • 1篇指向
  • 1篇少年
  • 1篇社会网
  • 1篇社会网络
  • 1篇社会主义
  • 1篇社会主义经济
  • 1篇社会主义经济...
  • 1篇通识
  • 1篇通识教育
  • 1篇通识课
  • 1篇女权
  • 1篇女权主义
  • 1篇女性职业
  • 1篇青少年
  • 1篇子女

机构

  • 6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西北政法大学

作者

  • 6篇童梅
  • 1篇姚远
  • 1篇宋永平
  • 1篇王宏波
  • 1篇张顺
  • 1篇杨建科

传媒

  • 1篇社会
  • 1篇兰州大学学报...
  • 1篇社会学研究
  • 1篇唐都学刊
  • 1篇西安交通大学...
  • 1篇高教学刊

年份

  • 1篇2023
  • 1篇2019
  • 1篇2014
  • 1篇2013
  • 1篇2012
  • 1篇2010
6 条 记 录,以下是 1-6
排序方式:
市场转型与职业性别垂直隔离被引量:10
2013年
在社会学研究中,把男女劳动者进入不同职业称之为职业性别的水平隔离,而男女劳动者在同一类职业中从事地位不同的工作,则是职业性别的垂直隔离。本文关注中国市场转型过程中职业性别垂直隔离的趋势。笔者从2009年八大城市调查数据发现:即使在没有性别水平隔离的中性职业中,也同样存在着性别垂直隔离,且市场转型加剧了职业性别垂直隔离程度。
童梅王宏波
职业性别隔离问题研究被引量:4
2014年
职业性别隔离指在劳动力市场中劳动者因性别不同而被分配、集中到不同的职业类别,从事不同性质的工作。职业性别隔离是测度性别不平等的一个重要指标。国外对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职业性别隔离的理论、测量方法和变迁趋势上。国内对于职业性别隔离的研究主要是在借鉴国外的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对职业性别隔离的成因、影响和趋势做了分析研究。通过梳理和介绍中外职业性别隔离研究现状,分析国内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深入研究的思路。
童梅
关键词:性别隔离劳动力市场女权主义
社会网络与女性职业性别隔离被引量:39
2012年
社会学理论认为,人们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偏好,这导致了男女求职结果的性别分化,并部分地解释了职业的性别隔离问题。本文根据2009年8大城市调查数据,分析了我国城市女性的职业性别隔离在何等程度上受社会网络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8大城市在职者的社会网络具有性别同质化倾向,女性和男性更多地与同性亲朋交往;使用强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往往进入性别隔离的女性职业;使用弱关系成功求职的女性能摆脱职业性别隔离趋向,进入中性职业或男性职业。
童梅
关键词:社会网络职业性别隔离
从独白到多元对话:通识课教学模式的新探索被引量:2
2023年
我国当前以独白模式为主导的通识教育导致其缺乏三通即知识独白导致其缺智通,学科独白导致其缺融通,教师独白导致其缺沟通。该文提出,构建三位一体的多元对话模式来解决通识课缺乏三通的问题。即以案例为载体,实现知识与现实的对话,解决缺智通问题;以知识为整体,促进学科与学科的对话,解决缺融通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师生对话和生生对话,解决缺沟通问题。三位一体的多元对话模式对在实践中取得较好的成效,具有广泛的推广价值。
童梅杨建科齐格
关键词:通识教育独白教学模式
父母对子女的职业,何者更具影响力?——青少年职业期望的代际继承及其性别差异被引量:11
2019年
社会公平日益受到关注,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及其变化趋势逐渐成为社会学界的热门话题,多数研究通过分析父代职业与子代职业间的关系,探究代际社会流动的机制与模式,并进行宏观视角的理论解释。本文引入社会化这一微观视角,深入到个体在青少年成长时期的家庭环境中,创新性探究代际继承模式在时间序列上更为早期、更加深层次的机制,并使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发现,同性别权威模仿机制是青少年职业期望形成的重要影响因素,即青少年职业期望更多受到同性别父母职业的影响。因此,青少年的职业期望表现出代际继承模式,这意味着固化社会不平等的代际传承早在个体进入劳动力市场之前就已经发生了。
童梅姚远张顺
关键词:代际流动
追求公平更甚于追求效率——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伦理指向的再呼吁
2010年
按照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协调、可持续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都离不开对公平、公正或正义价值原则的遵循。为此,我们组织和刊发一组伦理学界专家教授讨论公平、公正或正义问题的文章,旨在引起大家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思考。在这组文章中,有的从理论上讨论了公平的伦理真义;有的讨论了劳动关系中的公平正义问题;有的讨论了贫富差距与分配公正问题;有的讨论了生态公正与经济总量控制及提高幸福指数的问题;有的讨论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问题。可以说,这些都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也是当前社会各界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这组文章认为,社会主义公平是人类历史上最先进最具有道义性的公平。这不仅因为它是建立在正义的社会制度之上,而且因为它是以正义和平等作为其基本原则的。对于公平正义的劳动关系的建立,不仅需要法律保障,也需要道德保障,其中一个重要问题是有关各方对道德权利的认知与践行。分配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广义的分配,既包括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分配,也包括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分配。追求公正是分配伦理的核心和原则。我国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既与狭义的分配不公有关,也与广义的分配不公有关。树立生态公正和控制经济总量的理念,关系到人类的幸福和可持续发展。与二氧化碳排放量相比,"经济总量"控制能更全面、更直接、更有效、更容易地被理解和接受。这需要人们树立一种新的理念,即"提高幸福指数"。追求公平和效率是社会主义的两大基本价值目标。效率与公平之间应该是协调而不是矛盾的关系,对社会公平的信仰应该是社会主义最重要的特征。
宋永平童梅
关键词:社会主义经济发展伦理指向经济发展
共1页<1>
聚类工具0